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先秦时期的“背锅侠”,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先秦时期的“背锅侠”,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190 更新时间:2023/12/21 22:30:52

战争,总是伴随着王朝的更迭,作为拥有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大地,自然缺少不了战争,从先秦时期的诸侯混战,到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分天下,再到唐宋时期的远征北方,这其中都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是数不胜数,每一场著名的战役,都能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而作为百万军中的最重要的那个——主帅。他们有的因为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而青史留名,有的因为急功冒进、刚愎自用而遗臭万年。

这些人用血与泪告诫后人,战争不是儿戏,而是一场充满着血腥与杀戮的殊死战斗。同时也不能因为短暂的胜利或失败去固化对一个人的印象。

[var1]

赵括

两千多年前,秦国与赵国爆发了长平之战,此战奠定了秦国的未来,同样秦军统帅白起一战而天下皆知,反观赵国统帅赵括,成为了“纸上谈兵”,空谈误国的典型,然而战争的胜败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主帅的统帅才能也不是引导战争走向的最关键因素。

今天重温历史,便会发现长平之战的诸多疑点,赵国战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赵括,这口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也许今日要被摘下了。

一、纸上谈兵源起篇

1.纸上谈兵,空谈误国,赵括说:“放屁”

“纸上谈兵”最早记录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但令人奇怪的是,《史记》对于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确切的说法,这个成语也是后人根据赵括在长平之战的表现衍生出来的,本意指那些只会嘴上空谈却不做实事的人。但赵括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真的有那那么差劲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var1]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便随父亲学习兵法,可以说是家学渊源。甚至一谈起军事理论,能征善战的赵奢都不是自家儿子的对手,但是名将赵奢却对儿子没有过高的评价。

赵括的母亲问及缘由,赵奢说:“领兵打仗乃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赵括只会空谈,真给他一支军队,他他反而什么都不会了。”

后来秦国举兵伐赵,赵国的廉颇被任命为大将军。面对秦国猛烈进攻,廉颇采取了拒不出战的方式应对,想以持久战拖垮秦国,秦军面对廉颇的固守城池,无计可施。于是就另辟蹊径,派人在赵国境内散布谣言,言明老将廉颇畏惧大秦,不敢出战,但大秦迟早会攻下赵国,秦军怕的不是廉颇,而是“战略理论家”赵括。

[var1]

长平之战

赵王闻讯后,立刻撤掉了廉颇的统帅职位,命令赵括担任赵军统帅。赵括到达前线后,改变了廉颇的固守政策,开始与秦军展开大战,最终兵败而亡,40万赵军也被秦国坑杀。赵国经此一役,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抗强秦,逐渐没落。

2.疑点重重,自相矛盾,赵括说:“明白人”

首先,我们从字面分析,“纸上谈兵”一词中的提到了“纸”这一概念,据历史考证,“纸”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后来经由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民间有《十三香》小调传唱“东汉蔡伦造纸张”。

然而,长平之战发生在西汉以前的战国时期,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纸张,当时的兵书都是用竹简写成的,要是说“简上谈兵”倒是能够顺理成章。并且纵观《史记》全书,也没有发现关于“纸上谈兵”的任何说法。可见,“纸上谈兵”完全是后人杜撰的无稽之谈。

其次,赵王左有蔺相如,右有平原君。怎么就会轻易地听信传闻,用赵括顶替廉颇呢?事实上,赵王的这种做法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令他知错能改、虚怀大度的形象流传千古,同时他也是赵国鼎鼎有名的猛将。

[var1]

廉颇

但纵观历史可知,廉颇的战功大都是在赵国和齐国的战争中所建立的,而面对秦国,他却没有什么胜绩可言。在长平之战之初,廉颇不但没有取得胜利,反而是节节败退。试想,如果廉颇面对秦国有取胜的把握,何至于坚守不出?

再看赵括,他虽然给人以一种纨绔子弟的形象,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父亲赵奢也是一员猛将,并且在秦国和赵国的常年战争中,赵奢胜多败少,对敌经验丰富,赵括打小便随着父亲南征北战,耳濡目染之下也懂得如何应对秦军,因此赵王换下廉颇,用赵括,毫无问题。

二、纸上谈兵战败篇

1.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赵括说:“我也不想的,都是赵王的命令”

此时,秦赵之战已经过去了五个月,赵国已经到了缺粮少粮的地步,赵国国库的存量也即将耗尽,要是再这样耗下去,秦军不知道有没有事,赵军必定失败。但是呢,廉颇还是寄希望于秦国粮草先被耗尽,从而进行反击。

[var1]

可是年老的廉颇不知道,秦国此时已经完成商鞅变法,国富民强,秦国国库内的粮食可谓是取之不竭,更有军功封爵的政策,令一众秦国士兵亢奋异常。所以廉颇固守城池的政策行不通,若是坚持廉颇的方法,赵国反而会被率先拖垮,更别说对抗秦国了。

无奈之下,赵王只好临阵换将,命赵括统帅大军,对抗秦军。年轻的赵括自然充满着热血,他一改固守城池的政策,同秦军正面交锋,可是年轻人要为自己的张狂付出代价,而这代价就是生命。

长平一役,40万赵军全部丧命于此,赵国自此无力七国争雄。

2.暗度陈仓,瞒天过海,白起说:“你换我也换”

其实,赵国在更换主帅的同时,秦军这边也悄悄的更换了主帅。

[var1]

白起

王龁本来是长平之战前期的主帅,但由于久攻不下,秦国便对赵国使用了反间计,令毛头小伙赵括接任三军统帅,秦国这边也没闲着,偷偷地将武安君白起调往前线,担任主帅,并严令士兵们不许透露信息,所以赵括即使军事能力再卓越,面对当时的“战神”白起,也只有落败的份。

3.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白起说:“秦军此战也是险胜”

赵括到达前线时,赵国的粮草供给已经整整断绝了46天之久,士兵们忍饥挨饿,军心涣散严重。可就是这样,赵括还兵分四路,率军迎敌。从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赵括是有真本事的,士兵断粮都快两个月了,主帅还能带领他们迎敌,要是普通的主帅,士兵早就跑完了。

白起在面对年轻的赵括时,也不敢轻敌大意,他根据赵军急于取胜的心情,诱敌深入,分而歼之,最终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面对人数众多的赵军,秦军此战也是惨胜,。

根据《史记》记载,秦军经此一役,损伤大半,以至于秦国在此后数十年内,不敢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外,这里也看出赵括的军事能力,面对武安君白起,也能给秦军带来如此大的伤亡。

三、纸上谈兵“黑锅”篇

1.兵败而亡,赵国罪人,赵括说:“这个锅我不背”

只要战争失败,就要有人为此负责。逝者自然不会说话,所以赵括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替罪羊。难道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吗?长平之战中赵国战败,赵括应当担负军事责任,但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统帅赵王,他难道能够推卸责任吗?

[var1]

上党郡

《史记》记载,秦赵长平之战的缘由,是因为秦国进攻韩国的上党,而韩国无力招架于秦国的大举入侵,于是想要把祸水东引。赵国当时对上党也是垂涎已久,于是韩国就慷慨地把上党拱手相让给赵国,想让秦赵两国鹬蚌相争。

韩国的这则计谋并不高明,只要赵王是个理智的君王,韩国的诡计自然落空,但赵王没能忍住诱惑,答应了韩国的馈赠。上党归于赵国后,秦王的剑锋就从韩国转移到了赵国,长平之战就这么爆发了。

起初,廉颇坚守不出,但是赵王年轻气盛,想要凭借四十万大军与秦国一决雌雄。因此他多次劝说廉颇进攻,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廉颇依然实行防守战术,这样的做法也惹恼了赵王。再加上粮食上的紧张,赵王于是撤下廉颇,换上赵括,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var1]

战败后的赵军

看似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是由赵括一手造成的,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也只不过是执行了赵王的命令。上级指令的失误,却让下级承担罪名,赵括这个替罪羊背负两千多年的骂名,也可以说是有点冤枉。

结语

战争的成败绝不是个人因素导致的,经济实力的悬殊,军事科技的落后,都是战争失败的关键因素。“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只是历史个人主义的偏见。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强大,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上,赵国的实力都根本无法与秦国相提并论,这是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赵括的军事指挥才能肯定算不上历史一流,相较于让人闻风丧胆的白起而言或许真的不如,但是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不堪。

他能率领起一支已在崩溃边缘的部队重创秦军,可见其不俗的军事指挥和领导能力。所以“纸上谈兵”的笑柄,也只是无稽之谈,赵括也因此替赵王背负了两千年的骂名。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因,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所在。赵国的失败在于国力的弱小,因此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强大,只有不断地发展经济,壮大国力,才能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左传》

《国语》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暴君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因应该有这几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始皇为何被称为暴君,秦始皇是不是暴君,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他最著名的劣迹焚书坑儒,只不过杀了几百个儒生,烧了几万或几十万卷书;他杀的人实在不算多,自统一中国直至他死亡,没听说秦朝人口有什么减少;他实在不够残忍,当初他若能杀尽六国贵族,就像朱元璋杀尽功臣一样,即使后来靠象赵高、胡亥这种猪狗搭档也是能够保住大秦江山的;他的残暴主要是体现在暴政方面,即严刑峻法和

  • 战国四公子都很厉害,为何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却只祭拜信陵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为什么刘邦为信陵君守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感悟,日本人评价信陵君

    [var1]但即便如此,后来刘邦还是外出游历,追随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游历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刘邦自然受信陵君的影响更大,崇拜信陵君自然也就不奇怪了。除此之外,相比战国四公子当中的其他三个人,信陵君确实也更值得大家钦佩。信陵君本人的个人品性很好,几乎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个人声誉特别好。反观其他三位公

  • 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后,原来的西汉皇族近支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秀称帝时西汉皇室还有人吗,刘秀西汉末年照片,东汉初年刘秀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汉高祖刘邦,沛县丰邑人,秦末聚众起军取胜,树立了西汉。至平帝刘衎即位时,王莽夺权;儒子刘婴即位时因才两岁,王莽自立。在南阳种地的刘秀,是高祖的九世孙,景帝第七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人,父刘钦,母樊娴都,他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而起,从者如云,一呼百应。昆阳之战,标志着王莽新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号称百万的军事力量,

  • 当年在华容道上,关羽若真杀了曹操会如何?这3大后果他担当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是真实历史吗,关羽华容道能杀掉曹操吗,关羽当年为何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不过,毕竟一将不事二主,尤其是关羽这种义字当头的将领。他和刘备摆了把子后,必不可能在曹操麾下待多长时间。曹操也明白这点,所以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见实在无法留他,才会对手下人说“大家都是各为其主,不要追杀他了。”可见,曹操和关羽两人其实是对脾气的,可惜当年关羽败走麦城是让孙权给抓了,要是落在曹操

  • 最坎坷的皇太子,当30年太子却死于非命,孙子登基创造西汉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太子,历史上哪个时期的太子继位最困难,历史最有权势的三个太子

    那么,太子刘据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生?上图_ 刘据之墓(今河南省灵宝市底董村)第一,刘据出生后稳固了汉武帝的皇位,汉武帝对刘据的教育非常重视,期望值非常高。汉武帝16岁登基,陈阿娇为皇后。但直至陈阿娇被废都没有给汉武帝生下皇子,这使得汉武帝的皇位出现了较大的不稳定因素。淮南王刘安就曾对汉武帝的皇位

  • 和珅把赈灾粮食换成牲口吃的糠麸,纪晓岚听完理由后无法反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时,我们明显可以在记录中感觉到,纪晓岚已经对和珅的做法认同了,可他还有最后一个疑问,他问和珅:“赈灾中,有人趁机贪污赈灾款,你知道吗?”和珅淡然地回答:“知道,可这也是无奈之举,救灾民必须先稳官,如果不把他们稳住,谁来去执行救灾,光靠我和珅,分身术也不够呀。”这个故事我最开始是在一个小视频里面看到

  • 回顾诸葛亮的职业生涯,他的求职晋升之路对你是否有帮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驻军新野时,徐庶对刘备推荐一位好友,此人名叫诸葛亮,乃当世奇才,刘备听闻:“那烦请先生唤他前来如何”?徐庶听闻便笑道:“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此人只能拜访他,不可随便召他来。将军您应该屈尊去看望他才好。”《三国志---诸葛亮传》: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 嘉庆继位后,为何乾隆让他去跪拜9岁孩子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嘉庆登基后多久乾隆死,乾隆传位嘉庆的原因,乾隆死后嘉庆怎么继位的

    这个孩子看来是非常的特殊了,那就是他的二哥爱新觉罗·永琏,二哥的母亲可是皇后,也就是说,如果二哥没有那么的薄命,现在这个位置可就不是他坐的,只能怪二哥没有这个福气了。后来他的老师就说别把自己当皇上,就当成一个平常人,这样去跪拜自己的哥哥也很正常,听了这一番话他也就乖乖的去跪拜了,后来也好向乾隆交差了

  • 项羽和韩信都是当世名将,若两人正面对决胜负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悲情的形象了,他的能力很强,是可以带兵打仗的有名将领。他从带兵以来打过的每一次仗都是很有气势的。曾经带着三万人的军队打败了别人比他大了数十倍兵力的队伍。要说起带兵项羽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最后统一了国家,并且项羽打败的那三十多万人的大军,还是前面刚刚打败过北方少数民族的大军,那

  • 韩信投奔汉军,却被判重刑,把自己的才学喊出来后才翻身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一心只想出人头地,他一个人再怎么聪明也没办法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所以,当他听到江东项梁的军队在招兵,马上他就去报名了。当他去和家人告别时,家里人非常的不理解,人家都是想尽办法逃避兵役。这家伙倒好,还自愿报名去参军打仗。要知道,在这个秦末的乱世里,去当兵打仗基本上很难活命呀!韩信去当兵是用了脑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