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历史典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6 更新时间:2024/1/21 16:20:14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是在某一处先有过失,但却在另外一处却有所得到。直白点的意思就是:虽然一开始这地方失败了、做错了,但后来却在另外一个地方成功。就好比做生意,虽然卖鞋子亏钱了,但后来转卖衣服又赚钱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意思颇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意思。这句话是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是在电视中、小说中都能看到。

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哪里呢?又有什么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典故是和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中第七位的冯异有关。

出自于范晔《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第七》,书中记载的是:

“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是太阳初升的地方,指东方,也指开始。桑榆是指太阳落下的地方,也指最终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秀下诏书表扬冯异:赤眉军已破,将士劳苦功高,虽然开始时失败了,但最终还是胜利了。

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冯异,字公孙,他是刘秀账下大将,是东汉开国功臣、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他为东汉的建立和稳固,是做出巨大贡献的。冯异追随刘秀后,屡立战功,曾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有关冯异的典故。

刘秀建立东汉时,虽然他已经登基为帝,但天下并未统一。比如当时还有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东汉政权为了天下一统,就把兵锋直指樊崇的几十万赤眉军。

当时樊崇已经占据长安,不过因为长安开始断粮,樊崇几十万大军没有粮食可不行,于是只得向西转移,但却遭阻拦。樊崇进退两难,于是就只得复回长安,然而此时长安已经被刘秀的属下邓禹占领。(邓禹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不过,邓禹虽然已经占了长安,但一则樊崇赤眉军人多,二则赤眉军此时少粮,若不攻下长安,就无路可走,所以赤眉军下定决心要夺回长安。经过激烈的战斗后,邓禹被赤眉军打败,樊崇又得到长安。当然赤眉军虽有立足之地,但粮食的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又决定向东进兵。

赤眉军向东进军,刘秀则派大将冯异带领军队向西迎击赤眉军。两军后来相对相峙了长达六十多天。六十多天后,曾多次被樊崇打败的邓禹带领军对和冯异合兵一处。

邓禹多次被赤眉军打败,他想报仇,于是就派兵攻打赤眉军,结果又被打败。邓禹、冯异就带着主力部队去增援。在回溪和赤眉军交战,结果败的更惨。当时邓禹只带着二十四骑逃走,冯异连战马都没了,就带着几个人徒步回到营寨。

冯异、邓禹虽然此时遭受大败,但好在冯异并没有认输,最终得以在渑池境内打败赤眉军。赤眉军此次大败死伤无数,剩下的部队本想突围,却有被刘秀大军重重包围。

樊崇虽然带着赤眉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还是不能突围。樊崇走头无路,于是就带着赤眉军投降了刘秀。

平定赤眉军后,刘秀想到冯异先败后胜、大破赤眉军的功劳,于是就下了一道表现冯异的诏书:“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建武十年,冯异在军中因病去世,他去世后,谥号为节侯。

标签: 冯异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明朝中期可以随意封赏?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明朝中期可以随意封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而在宋代,赵匡胤的开国之君,就是想要打压武将,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目的就是要与武将们一起治理国家,这就限制了武将的发展。明代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推行了“重文轻武”的政制。但出乎后人意料的是,尽管两个王朝的政治方针相同,但在军队上的差异还

  • 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都发明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嫘祖,是中国上古人物。《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养蚕,为“嫘祖始蚕”。嫘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尊嫘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

  • 三国时期的上庸三郡是哪三郡?位于现今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上庸三郡,三国,历史解密

    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孟达的士兵所害。房陵被攻下后继续进攻上庸,刘备私下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任,于是命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领孟达的士兵,与孟达会合于上庸地

  • 他害死曹操的长子,为何还能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他害死曹操的长子,为何还能寿终正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这位三国人物,他可能是三国时期最知晓人性的人,他曾指使张绣反叛曹操,因此使曹操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丧生,然而他最后却能在曹魏政权寿终正寝,他究竟聪明在哪呢?后来贾诩投奔了张绣,政治眼光极其独到的他说服张绣投降曹操,然而好色的曹操强

  • 清朝八旗的旗主是什么官职?权利有多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又称自己为八旗子弟。这八旗在当时是地位最为尊贵的上等人,八旗的旗主虽然没有品级,但是地位和待遇是远超那些朝中大臣的,很多位极人臣的大人物见到自己旗主,那也是要磕头请安的。八旗制度的来历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所创,最初努尔哈赤只设置了正黄旗、真白旗、正蓝旗和正红旗四旗,后来随着势

  • 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袁氏为何有如此的名望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郡袁氏,汉朝,历史解密

    陈郡袁氏在东晋时非常有名,和王谢萧并称东晋四大家族,但是在东晋之前,他们的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二流的。上溯到东汉末年,汝南袁氏比陈郡袁氏出名多了,四世三公的名望可谓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但是随着袁绍、袁术兄弟在乱世中败亡,汝南袁氏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陈郡袁氏的袁涣入魏后,得到发展的机会。在魏、西晋之时,陈

  • 关羽死与魏也有关系,为什么刘备不先讨伐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汉中争夺战的胜利让蜀汉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那么夷陵大战的失败便是蜀汉衰落的开始。那一战将蜀汉积攒数年的军队、粮草、辎重全部损失殆尽,蜀汉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其再也无法保证北伐的绝对胜利,兴复汉室的理想越走越远,最后只能在钟会与邓艾的强势攻击之下灭亡,不免让很多人抚膺长叹。于是乎有人就提出来,蜀

  • 民族主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到底是好是坏?有着怎样的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族主义,民族,历史解密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

  • 刘贺被废之后,汉宣帝为什么还要忌惮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刘贺被废之后,汉宣帝为什么还要忌惮他?元康二年(前64年),汉宣帝派使者赐给山阳太守张敞玺书说:“诏令山阳太守:要谨慎防备盗贼,注意往来过客,不要泄露这条诏令!”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张敞于是分条禀奏刘贺平日行为,说明他的废亡之状,说:“臣敞地节三年(前67年)五月任职山阳,故昌邑王

  • 七大恨的内容是什么?它是真正存在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七大恨,明朝,历史解密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把战略重点从原先统一女真诸部转移到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兴兵进攻明朝。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他对诸贝勒大臣说:“吾计已决,今岁必征明夷。”于是积极进行各项战争的准备工作,二月他认为“欲伐木治攻具,恐为众所觉,乃以缮治诸贝勒马厩为名,遺七百人伐木以备攻具”。三月传令八旗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