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为何能在江左偏安百年内部畸形平衡、外部频繁乱斗共同造就

东晋为何能在江左偏安百年内部畸形平衡、外部频繁乱斗共同造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4/1/22 23:00:13

而提到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朝代就不得不单独拎出来说道说道,这个朝代就是为历代史学家所不齿,当代史学家看了也要摇头,但其历史地位还真就非常重要,这就是南北朝南方重要组成部分的偏安王朝——东晋。

了解了当时特殊的内外环境,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东晋这个弱不禁风的朝代,能够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在江左一隅偏安百年之久?

先说结果,东晋之所以能偏安百年,其实是内部的畸形平衡与外部频繁乱斗共同铸就的结果。

一、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共铸就了东晋王朝偏安的外部环境

要明白东晋王朝为什么能偏安一隅,首先就要知道东晋王朝的由来。历史上的东晋可不是白手起家,平白打出来的一个王朝,而是被迫承袭了西晋王朝的衣钵,在南方延续香火的一个王朝,后世的南宋之于北宋,就十分类似东晋之于西晋的关系。

可以说,东晋王朝就像是一个被打残了的胖子,只能躲在江左一带养伤,以求伺机而后动。

那么造成东晋王朝偏安的局面,就不得不提到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一个是骇人听闻的“五胡乱华”,另一个,就是忍辱负重的“衣冠南渡”。这两个历史事件,共同造就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南的事实。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尚处于“八王之乱”的内乱阶段,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族为首的塞外游牧民族趁西晋自顾不暇,国力衰弱之际,突破中原,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传统汉人王朝对峙的局面。

五胡乱华是导致西晋覆灭的重要原因,汉人经营千年的中原地区就此沦陷,成为了胡人秣马厉兵的地盘,当时的中原地区可谓是饿殍千里,十室九空,战况非常的惨烈。

而为了保留汉家文明的火种,延续晋王朝的统治,也为了避免战火,休养生息以求东山再起,由世族阶级发起,举国百姓参与的一场由北向南的世纪大迁徙拉开了序幕,这就是著名的“衣冠南渡”事件。

随着迁徙的进行,大量的人口完成了向江南地区一带的转移,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也就此开始了由北向南的变更。

因为江南地区有长江这道天堑的存在,不仅将外地尽数隔绝,也为自身休养生息,和平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北方的世族百姓衣冠南渡的同时,西晋的陪都长安城被少数民族政权攻破,西晋亡。

好在晋王朝的主体已经完成了南迁工作,西晋的灭亡虽然大伤元气,却仍没有置晋王朝于死地。

西晋覆灭,此时已经逃到南方的司马睿作为晋王朝正统的王室成员,在众人拥戴之下,他很自然的承袭了王室的衣钵,在建康(今南京)延续了晋王朝的统治,史称“东晋”。

但与西晋一统三国时兵强马壮的环境不同,东晋司马睿接手的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烂摊子,半壁江山已经沦陷“敌手”,自己只能在江南一带猥琐发育。

所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司马睿此时的内心活动,就是“不是朕想当老六,猥琐在这个角落,实在是眼下的实力不允许我冲动啊,一个不小心,我这个皇帝都得玩儿完”!

于是,外有强敌环伺,而东晋也因为逃避战祸举国搬迁,大量人民背井离乡,此时的内部环境也尚不安定。在人心未稳的情况下,东晋可以说是被迫开了自己的“蜗居”生涯。

这个时候肯定会有人有疑问了,东晋主动选择偏安一隅,但那个时候北方不是还被少数民族统治着吗,他们屠戮中原这么多年,又怎么会放着东晋这么有威胁的敌人在江南偏安而不管不顾呢?

而事实就是,东晋的偏安从来都不是安稳的,在外部也有不少的敌人眼馋这块肥肉而蠢蠢欲动,只是碍于长江这道天堑才不得不作罢。但在虎视眈眈的狼群之中,还真有这么一只骜不驯的狼,曾经举全国之力对东晋发起了一场灭国之战,这就是咱们接下来要提到的前秦的领袖人物——苻坚

二、 淝水之战彻底奠定了东晋相对安稳的外部环境

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也是五胡乱华时期非常强大的一支少数民族势力。

在苻坚即国君之位后,前秦的实力达到了建国顶峰。在一系列的对内改革,对外征战之后,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正式与江南一带的东晋形成了南北对立割据的局面。

但此时两国的国力差距是悬殊的,前秦连年征战,将中原在内的整个北方都收入囊中,甚至锐意染指西域,正是雄心壮志正当年,其领袖苻坚也野心勃勃,大有一举统一整个中国的念头。

而此时的东晋,已经在江南一带偏安小不多时了,早已没了当年恢复河山的雄心壮志,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已经将偏安小朝廷的斗志磨灭得七七八八了,不然后世也不会有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流传出来。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前秦领袖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倾巢出动,想要给司马家一记迎头痛击就显得非常合理了,这一战,就是震惊中外的“淝水之战”。

回顾历史,我们毫不意外的知道是东晋赢下了淝水之战,这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根据战前的兵力统计来看,东晋只有不到八万的兵力,而前秦则是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兵力约二十万)。结果东晋仅付出五千人伤亡的代价就换取前秦嫡系部队几乎全灭,其他兵力也纷纷叛亡,风头无两的前秦一时间土崩瓦解。

这一战,东晋不仅粉碎了苻坚提前统一中国的计划,还将前秦打回了原形,终结了北方前秦一家独大的局面,雄主苻坚不久之后也死于内部火并,整个北方就此重回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时代。

纵观淝水之战,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自己在江南地区深耕发展创造了最好的外部条件。

可以说经此一役后,北方不管是谁掌握着大局,但如果其领导想染指南方的话,就都得再仔细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

前秦的前车之鉴可还历历在目,更何况在此之后的诸如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也无力重现昔日前秦的繁荣,南北之间就此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就这样一直维持了下来。

简而言之,淝水之战就像是一场奠定东晋国运的战役,虽然这场战役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各种各样的巧合,但东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逆袭了强敌前秦,让自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至此以后,北方再也没有像样的强敌能够直接威胁到东晋的存亡,而东晋当然也没有举国北伐的能力,所以后续虽然偶有战事,但也都只是小打小闹而已,东晋就此确立了自己在江南一代的地位,此后近百年基本可以说是高枕无忧。

促使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百年的外部环境,就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被创造了出来。

三、 门阀政治成为内部掣肘,偏安思维让东晋王朝不思进取

当然,东晋王朝之所以可以偏安一隅,在南方稳固百年,外部原因虽然重要,但也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而东晋王朝自身的原因,不仅是导致偏安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因素。

首先要说的就是门阀政治,这是贯穿整个东晋一朝的基本政治体系。门阀政治,也就是所谓的集体贵族政治的存在,使得当时的政策没有办法很好地开展。

简而言之,就是外面没有对东晋王朝做出任何举动,其内部也没有对外部的世界做出任何举动,所以在总体的一种秩序下,看来是比较平稳的,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下,造就了东晋偏安的现状。

门阀政治虽然是一种极端的政治形态,但是这样的极端政治形态是一种贵族的集体政治,而非绝对的君权至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王权和门阀贵族之间的权利相互制衡,相互影响,导致了当时东晋王朝的很多政策以及各个领域方面的发展都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可能在这样的集体政治当中一方同意了,但是另外一方没有同意,那么双方就需要做利益上以及政策上的一个妥协。

从内部来说,东晋门阀士族政治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也促使了门阀体系间的一种偏安思维的诞生。在这种偏安思维的主导下,门阀贵族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内外环境,开始拒绝北伐,拒绝战事,主张放弃北方故土而巩固眼下东晋的国土。

而这种思想,和当时的主战派思维刚好完全相悖,于是政治斗争的戏码在东晋王朝中没少上演,几乎都是保守派和北伐派之间的理念冲突。

这种理念冲突也直接导致了东晋王朝在后续多次的北伐尝试都因为内部的不团结而宣告失败。

据有效的统计,东晋时期有过北伐的就有四次。并且在这四次当中,有两次北伐是取得过突破性进展的。也就是说,如果那两次北伐足够顺利,或是不受任何干扰的话,是有可能一改东晋的现状,甚至是开创一种新的王朝盛世的。

但实际上,由于受到了偏安思维的长足影响,当时的门阀政治的实体都是拼命地去干扰北伐的进行。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全身功夫无法施展,桓温的北伐也被慕容垂击败,一直没有什么成效。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久而久之,北伐这种劳民伤财又不见成效的活动逐渐变得不再频繁,东晋王朝的进取之心也随着北伐的断断续续而被渐渐磨平。

总结:

保守派长期致力于保持一个平稳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这也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使得当时的东晋内部偏安江左的局面得以最终形成。

自此之后,构成东晋长期偏安江左长达百年的内因外因都已经形成,可见任何一个偏安朝代的“苟活”之路都不是片面的,咱们在后世学习中更应该多方面看待历史的进程。

更多文章

  • 李自成主动求和助明朝抵抗清军,崇祯帝有没有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对待崇祯,崇祯和李自成历史故事,李自成投降明朝几次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后派杜勋与崇祯帝谈判,企图制定和约,杜勋在太监王承恩的带领下见了崇祯帝,并向他说李自成的要求:大明向大顺割让西北,并犒赏大顺军银百万,从此分国而王,大顺军可帮明廷剿灭群寇和清剿清军。此事事关国体,崇祯一时拿不了注意,便问魏藻德,魏藻德只是个溜须拍马的人

  • 16岁李世民,沉迷博戏、打猎,不务正业,李渊:娶个媳妇就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登基后李渊共生了多少孩子,李世民李渊性格,李世民与李渊晚年

    他文韬武略,英姿盖世,和父兄一起,推倒了暴虐的隋朝,完成大一统,建立了唐朝。他任用贤臣,虚怀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大唐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然而,这样的英雄人物李世民,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少年时,他曾一度沦为纨绔子弟,差一点就陷入迷途。那么,李世民为什么陷入迷途,后来又是怎样改好的呢

  • 刘伯温死前留奇书,给朱元璋留下暗示,被一农民破解差点造反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刘伯温回乡朱元璋不断送东西,朱元璋厚葬刘伯温

    刘伯温是一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人物,有人将他跟诸葛亮相比,其实刘伯温留给人最多的印象不是辅佐皇帝的才能,而是“神算子”,而刘伯温辅助的朱元璋是一位农民出生的皇帝,他称帝之后开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虽然刘伯温不是直接死于朱元璋之手,但跟他有着很深联系,而我们今天所讲的就是刘伯温所著的旷古绝今的兵

  • 明朝称得上贤君的4位皇帝,朱元璋未上榜,第4位无可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皇帝评价朱元璋,明代皇帝朱元璋的主要事迹,明朝皇帝朱元璋背后的心酸史

    第一位是被叔叔夺走帝位的明惠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其父懿文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允炆悲痛欲绝,感动了朱元璋和周围的人。朱允炆因此博得其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久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登基。朱允炆是一位温文尔雅,好学柔仁尚儒之人。且不论他是如何被明成祖朱棣夺去皇位的,单

  • 立侄子还是立儿子?武则天犹豫时,狄仁杰指出关键,让她茅塞顿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武则天错怪狄仁杰恢复官职,神探狄仁杰武则天演技炸裂,武则天信任狄仁杰

    史上记载武则天果敢坚毅,从来没有为任何事情和人而伤怀苦恼。可是,在她年事已高之际,她却因为一件事而犹豫不决。这就是自古以来关系国祚兴亡的皇位继承制。武则天可以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也可以传位于女儿太平公主,当然也可以传给与自己血脉同枝的侄子武承嗣。武则天为选择继承者为难时,狄仁杰指出要领,让她顿然醒悟

  • 历史上最会打仗的3位皇帝,朱元璋垫底,第1位无人能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位、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当皇帝之前,唯一给地主放过牛、做过游方和尚的开国皇帝。皇帝对于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想都不敢想的。然而,朱元璋靠着自己的不世天赋和努力,从小兵开始,奇迹般逆袭成为开国皇帝。毛爷爷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多谋善断非常欣赏,曾说过军事方面没有

  • 大唐荣耀:杨贵妃宠冠六宫,为何要把没头脑的外甥女嫁到太子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唐荣耀唐玄宗杨玉环,大唐荣耀杨贵妃为什么被赐死,大唐荣耀里面杨贵妃

    在电视剧《大唐荣耀》中,样贵妃已经宠冠六宫,为何还要把没头脑的外甥女嫁到太子府?①杨贵妃杨贵妃没有孩子。都说要想拴住一个男人的心,要么用厨艺拴住男人的胃,要么用才艺拴住男人的心。如今杨贵妃是老皇帝的第一宠妃不假,她说什么老皇帝都依。只可惜,她没有儿子。杨贵妃和老皇帝年龄差距太大。李隆基是685年的,

  • 明朝大臣被人割掉1只耳朵,皇帝却不敢管,只因幕后元凶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大臣被冤杀的原因,明朝大臣死因真相,明朝历史上最残酷的太监

    南明的隆武帝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弘光帝败亡后,朱聿键被反清武装拥立为皇帝,年号隆武。隆武帝继位时,清军已经一统中原,大兵南下经略东南,局势已非常险恶。然而,即使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南明朝廷依然内斗不止,君臣之间、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势力派别之间,为了争权夺利,不顾迫在眉睫的清军威胁,斗

  • 李白也是舔狗?求爱被女人拒绝,束手无措写了1首诗,网友:舔狗必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白的情感史,李白关于情侣的诗,李白表白诗

    一次,李白像往常一样旅游,突然发现人群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这个女子让李白心跳了很久,于是他决定前去和女子搭讪。李白邀请女子前去喝酒,唐朝社会风气很开朗,于是这位女子也就答应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李白喝的是满脸通红,于是对女子说咱俩约会去吧。女子却拒绝了,她站起来说你是个好人,很高兴认识你,咱们

  • 明崇祯时期,双方都有尚方宝剑,二品袁崇焕为何能杀了一品毛文龙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影响,袁崇焕杀毛文龙视频完整版,毛文龙和袁崇焕谁的品级高

    毛龙文打仗不行,没打过几次胜仗,很多时候都是被后金军打,结果只能蜗居在皮岛了。但是毛文龙的作用,主要在于牵制后金军。明朝兵部对毛文龙的评价:“毛文龙灭奴(努尔哈赤)不足,牵奴则有余”。只要后金军外出劫掠,毛文龙就出兵去骚扰,让后金军首尾不能相顾。正是因为毛文龙的牵制效果很显著,才被授予总兵、左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