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当时也是迫不得已,只能投降到蜀汉。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曹魏的三郡全部都背叛了曹魏归附蜀汉。姜维在那个时候是担任这三郡当中的中郎将,在蜀汉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他还在陪同着刺史郭淮等人一起巡查各个地方。而他当时的一些心态受到了天水郡太守的怀疑,所以不得已只能跟随他们一起投降,归属到了蜀汉。在诸葛亮遇到姜维之后,认为自己是得到了一块宝,内心非常的开心,对于姜维这个人寄予了厚望,他认为姜伟这个人不仅对于军事的排兵布阵十分的精通,同时有胆勇敢,运兵方式深得他心,而且姜维这个人内心当中还是想要扶持汉室。这跟诸葛亮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他也认为自己找到了知己,所以才会对姜维给予厚望,把他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着重培养。
在这之后,诸葛亮将他安排到军中,封为当阳亭侯,征西大将军。在随后诸葛亮北伐途中,因病去世,姜维算是承担起了整个蜀汉北伐的作战任务。而且在北伐途中也多次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此强悍的一名将领,建立了如此多的军功,胜利的场次也有这么多,为什么他还是阻止不了蜀汉最后的灭亡呢?
当然,蜀汉的灭亡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力挽狂澜的,但对这件事情上来说,我们从各个方面分析,当时的蜀汉在三股势力当中是比较羸弱的。在那个年代,拼一个国家的实力,首先要说到的就是人口状况。当时蜀汉的人口仅仅只有曹魏的1/4不到,自然军事力量也会比较稀缺,那军事实力自然也要比曹魏差了很多。另一方面,当时姜维主持每一次北伐的时候,总会有人不配合他的部署,甚至还会说一些讽刺他的言语。其次,姜维当时使用的一个战略方法叫做“敛兵聚谷”,这样的做法主要是想将整个曹魏大局引入到蜀汉的盆地当中,以便于蜀汉去加强防御,但这样的军事战略政策也有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仿佛已经把第一道防线去掉了,在蜀汉这样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不是非常的庞大,同时军事战略也有着很大缺陷的情况下,最后一定会有巨大的损失。
当时一位著名将领廖化就对姜维有一个很到位的评价:如果像姜维这样用兵,不知道任何节制,穷兵黩武。那么将来一定会引火烧身,自食恶果。你姜维的智勇谋略没有办法去曹魏相比,而蜀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那么强悍,现在只是一味的知道发起进攻,最后如何取得胜利呢?而我廖化为什么这么晦气!跟你一起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