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如果把《三国》比作是一个现代职场,那么大家对号入座,会发现很多人都能够德配其位。首先CEO的不二人选必须是曹操,曹孟德可谓十项全能,写诗、作赋、带兵打仗、治国、谋略、政治、经济……等等,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一名诸事皆能的传奇人物。因为当时历史是以“刘汉”为正统书写,因此导致曹操司马懿等人,业已被钉在“篡位”的耻辱柱上,同时在戏剧舞台上,这俩人也是大花脸。然而,拨云见日之后才发现:曹孟德司马懿贾诩等人才是真正的睿智者。正如主席所言:东汉末落腐朽,就应该改弦更张,推翻它。因此,在《三国》里,CEO的不二人选绝对是曹操,曹操驾驭人的那种能力是历史上少有的,曹操对下放KPI指标考核,绝对是一流的水准。据说曹操还写过一部兵书,只可惜失传了,不过以曹操的才华,兵书内容姑且不说,首先语句肯定会非常优美。
再说到其他职位。按照我心中的划分,总参谋非司马懿莫属。四朝元老的司马懿老谋深算,稳中求胜,堪称历史上蛰伏伺机的典型人物。司马懿活着的时候肯定是不会篡的,他跟曹操都是绝顶聪明之人,都想当周文王,无奈曹操最后被曹丕那小子给搅和了,原来曹丕也想当周文王。因此,总参谋这个职位司马懿是再合适不过了。而刘备呢?喜欢遛狗并爱穿花衣裳的刘备非常适合CHO这个角色,每天梳个大背头,整根雪茄,让他搞人事搞拉拢,妥妥滴再合适不过了,刘备演技非常之高,有时哭得梨花带雨,有时候会拍案大怒指桑骂槐,是《三国》里面唯一获得过小金人的影帝,总之《三国》里面没有比玄德公更适合的CHO人选了。
董事长?董事长必须要高瞻远瞩、胸怀宽广,会统筹大方向上的主旨,要有效链接各种社会资源,更得擅长资源整合,团结人脉。董事长的主要职务是想着如何将公司活下去,别给整黄了,不但要想着如何活下去,还要想着做大做强,然后再MBO,最后融资上市等等。
《三国》里董事长的不二人选,必须是孙权。曹阿瞒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曹孟德放着几个人中龙凤的儿子不夸,却站在江口如此这般的夸孙权,那说明孙权绝对是人杰。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东吴的文臣武将是何其的团结,整个朝堂简直是其乐融融,氛围非常之好。大家都会互相开玩笑,甚至不过滤秃噜嘴的莽话,彼此都不会放在心上。孙权作为晚辈,把父兄留下来的重臣极为尊重,这是一个董事长该有的胸怀。而且,孙权谦逊,他会采纳各种建议,到最后大家群策群力,坐下来共同商议,订下最为适合的行进方案。兼听、这绝对是董事长最为必要的因素之一。
另外还有一事,凌统死后,孙权把凌统的俩孩子接到宫中,亲自抚养,视如己出,一直带到俩孩子长大,还封了官,孙权真的是一位厚道人。对待父兄留下的产业,他不像乾隆一样那般折腾,而是一丝不苟地精心打理,因此吴国被治理的非常不错,文化昌盛,经学,易学,甚至还发展了佛教,中国也因此有了南方的概念,东吴的贡献真的很大啊!魏蜀吴三国,文化方面做的最好的是曹魏,那建安文学就无需赘述了,三曹何其生猛。文化方面做的最差的就是蜀国,异地创业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没有文化作支撑,那人民就根本没有凝聚力更没有灵魂,这根柱子迟早会坍塌,跌落之后一定会溃烂成一盘散沙。
诸葛亮呢?其实诸葛亮当不了董事长也不太适合当CEO,首先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性格就是大问题,累死他不说,不培养人不放权绝对是董事长和CEO的大忌。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超过20军棍都要他亲自批复,这绝对是董事长和CEO的大忌。董事长和CEO要会识人、会择人、会用人、会放权、更要会培养储备干部,董事长是一种格局,高瞻远瞩,不在乎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他要想的是如何将企业这艘船在惊涛骇浪中安然的行驶下去,说白了他想的是如何让这个公司活下去,这才是董事长该考虑的。如果逮着20军棍不放,首先累死他不说,这个企业也肯定做不大,因此诸葛亮最适合的角色是COO。
司马懿曾经夸赞孔明说“真天才也!”,说的是诸葛亮扎营驻寨是个天才,而不是说他统兵打仗。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扎的营:哪里该摆锅、哪里该搭灶、哪里该放器具、哪里搭军帐、哪里是操练场,这些诸葛亮都布置的无比精确到位,简直令人十分惊讶,因此司马懿看到之后才赞叹道:“真乃天才也!”
而且历史上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差不多只有两次,而且都特别不精彩,根本不是演义里写的那样,演义纯粹是大话西游,而且司马懿前期一直在蛰伏、一直在隐忍。诸葛亮成名的早,俩人正式出道时间根本不对称,到后期,司马懿总算“熬”出来了,差不多那个时候孔明已经去世了。
司马懿比孔明大一岁半,孔明去世时53岁,司马懿去世时72岁。而且这俩人的职场争斗几乎一直“错开”着。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在蛰伏在沉寂在伺机,而诸葛亮正挥斥方遒意气风发,孔明死后司马懿还活了20年,这20年里,司马懿的职场生涯根本就没有诸葛亮,因此演义夸大虚拟了太多内容,导致观众觉得诸葛亮神机妙算无所不能,相反认为司马懿自私自利贼心不死、是个谋篡的老奸臣,其实这是完全不正确的。历史上这俩人,水平应该在伯仲之间,综合能力应该不分上下,都是做事尤其谨慎的聪明人,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俩人在同一个段位。
说到这里,咱们再延伸延伸,做个假如。试想,如果把诸葛亮和司马懿颠倒过来,孔明活到72岁,司马懿活到53岁,那历史会怎么写?那“问题”就来了,首先司马懿是四朝元老、忠心耿耿,至少他活着的时候没篡,那历史肯定会大写特写,把司马懿塑造成四朝元老的顶国柱石,歌颂他的诗词也会络绎不绝;而诸葛亮呢?倘若诸葛亮活到72岁,谁能保证他不篡?首先姑且不说诸葛亮篡不篡,诸葛亮底下的一帮信臣肯定会催着他做选择,这叫水涨船高,这也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除非他再次选择躬耕南阳,但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而且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把这块版图继续扩大多少,勉强说就算守住了吧,要是他扩大了一大片版图,征服了不少地方,到时候会怎么弄?群臣会怎么想?大家肯定会说你赶紧当老大吧,你当了老大,我们底下这帮人副部级就快到副国级了,大家都想着升官啊,届时众人会推着孔明不由自主地做一些选择,历史上这样的现象可谓非常之多。当然话说回来,这一切都仅仅是假如、假如而已。
不过,再翻历史,诸葛亮死后,群臣催着刘禅让他给孔明封侯建庙,最开始刘禅非常反感,拖了很久,最后刘禅迫于群臣的压力,给孔明封了个“武乡侯”,武乡侯三个字,不用我过多解释,大家都能明白啥意思,说明诸葛亮对阿斗绝对造成过压力和“威胁”,至少刘禅肯定是不太喜欢诸葛亮的,但孔明帮他打理国家大事,他倒也省去了不少麻烦,因此阿斗是个聪明人,绝非演义里说的那么木讷,而正史中张飞的俩闺女都嫁给了刘禅,人家才是关系很近的亲家。
同时,陈寿在《三国志》里面这么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段话,说明诸葛亮是大才无疑,同时也说明诸葛亮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政治家,具备十分出众的治理国家的才干。而刘备去世之后,孔明被后世批评有穷兵黩武之嫌,《三国志》有段话是这样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还有这样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说明诸葛亮在搞内政方面极其出色,而在运兵奇谋方面比较欠缺。
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无论你站在那层梯度,要辩证地分析、更要尽量客观地分析看待,不要完全迷信其中。试想世界上哪有完人?一个历史人物过于被塑造的一尘不染,相反就不真实了。如若诸葛亮真的如演义中所说的那样神机妙算、有鬼神不测之术,那他一个人上去施施法术不就行了,还轮得着大家兴师动众去出兵压阵,这怎么可能?并且魏蜀吴这三国里头,灭亡最早的就是蜀国,说明了什么?此处就无需赘述了。而且蜀国不是无人可用,蜀国压根就不培养人,怎叫无人可用?试看中华大地,那个地方没人才?西北、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怎么可能叫“蜀国无将蜀国无人可用”,绝不可能!
而且魏蜀吴这三国,从一开始:蜀国就没有赢的希望、吴国更没有赢的欲望,这是读了三国最大的感触。诸葛亮是伟大的、这毫无疑问,但诸葛亮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一位凡人,关羽孔明封神进庙、被逐渐塑造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这无可厚非,这也是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又或许是民间艺术形象的需求,但无论如何,看待任何历史问题,必须要在资料充分的前提下,旁征博引,抽丝剥茧,客观地去看待,不然就是自欺欺人!
最后,引用明代大才子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