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一,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在秦国成功
1.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本姓公孙,是卫贵族的后代,所以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后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史称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中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彼此为了壮大实力和抢夺地盘而争得你死我活。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这个时期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门徒都怀揣学问,想着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身手。而各个君王也都想着如何发展壮大,于是一系列的变法就得到了支持。
战国中期先后出现了多次变法,比如:赵武灵王变法,魏国的西门豹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但这些变法均时间短、规模小没有使这些国家走向强盛从而统一天下。
[var1]
1.2,商鞅变法为什么在当时最弱小的秦国得到贯彻
商鞅既是贵族后裔,又是一名有志之士,思想活跃,素喜刑名之学,有本事而且想显本事,生在这样时代,商鞅自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商鞅来到了魏国,投靠魏国丞相公孙座门下做了一名门客。
商鞅经常在公孙座面情提他的想法思路和理想抱负,得到了公孙座的器重,公孙座甚至发出“中国一统,唯有变法彻底者当之”。足以见到商鞅当时对公孙座的影响程度。公孙座临死的时候,他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他,要么杀掉他”,可见商鞅确实是盖世奇才。
公孙座死后,魏惠王没有采纳老丞相的建议,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当时魏国国力是七国中最强大的,朝中能人众多,因此不重视他也是合乎情理的。
秦国本居中国西部雍地(甘肃和陕西一带)与小数民族西戎杂居,祖上是给周朝放马的,因此在中原的地位是很低的,被视为蛮夷。在秦十一代时由于秦穆公励精图治才使得秦稍稍有所发展,秦孝公即位,想继承秦穆公遗志,光大祖宗事业,使国家繁荣强大。
一个很穷地方,又想着发展,还缺少人才,商鞅此时来秦,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var1]
1.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鞅和秦孝公见面后,说出了自己的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不可能商鞅一说想法,秦孝公就说你说的对,咱就这样干。秦孝公和大臣经过了很多次的推理,论证的,因为把一个既成的体系推倒再重建,本身需要很多代价的,所谓破而后立的前提是破。
不管怎么说,商鞅变法理论得到了秦国群臣的认定,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制定、实施变法内容,任何人不得干涉包括自己在内。
商鞅变法从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持续到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期间一共二十三年,秦国国力大增,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主动出击。先后攻城略地,占有了一大片土地,随之迁都咸阳。自此,秦国占据关中平原,凭崤山函谷关之险,退可自保,进可出关东以争天下,成帝王霸业。
[var1]
二,商鞅因何而死
2.1,商鞅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严酷的政治手段,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埋下了隐患。
商鞅变法确实使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但靠严刑酷法来保证变法成功,尤其是连坐的政策,残酷无比。商鞅也因此便得罪了上到太子下到一般老百姓的大部分人。这些人中,很多是朝中的王公贵族。在秦孝公在位时,这些人不敢公开反对,但等到反对变法的秦惠文王即位,这些人就站在了统一的立场上,发对商鞅。
2.2,秦孝公死时传为的举动,更是把商鞅逼上了绝境
传说秦孝公临死时候要传位给商鞅而商鞅不敢接。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去揣测秦孝公当时的意图,其实很难的。很可能秦孝公是在试探商鞅的忠心程度,因为当时商鞅已经是大良造的位置,在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造反,容易成功。当然也有真的想让位的可能性,但是这在世袭制传天下的古代,可能性显得不是很大。但是不管怎么样的原因,落在当时太子眼里,都是很不爽的。本身太子和商鞅就有深深的隔阂,再闹这么一出,这不膈应人吗?
[var1]
2.3,其他六国的反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商鞅变法使其他秦国强盛,其他六国都很忌惮,因此其他六国一直没有停止最他的离间。尤其是魏国,他逃亡去魏国的时候,魏国也因他诈使杀魏将而拒绝,最后无奈又回到秦国想以封地十五邑之兵和朝廷抗拒,结果被抓。
最终商鞅被处以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法:五牛分尸。
中国的传统的正统观念所引发出来的知思图报,视为知己者死,虽然说是悲壮的,但是同样也是轰轰烈烈的。秦孝公能够赏识商鞅,商鞅置生死于度外报答之,正应了那句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