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为什么就能在秦国变法成功?又因何而死

商鞅为什么就能在秦国变法成功?又因何而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97 更新时间:2024/1/19 23:42:50

[var1]

一,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在秦国成功

1.1,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本姓公孙,是卫贵族的后代,所以又称公孙鞅或卫鞅,后因变法成功,被秦孝公封于商,史称商鞅。商鞅所处的时代,正值战国中期,中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彼此为了壮大实力和抢夺地盘而争得你死我活。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这个时期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门徒都怀揣学问,想着在乱世之中得以施展身手。而各个君王也都想着如何发展壮大,于是一系列的变法就得到了支持。

战国中期先后出现了多次变法,比如:赵武灵王变法,魏国的西门豹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但这些变法均时间短、规模小没有使这些国家走向强盛从而统一天下。

[var1]

1.2,商鞅变法为什么在当时最弱小的秦国得到贯彻

商鞅既是贵族后裔,又是一名有志之士,思想活跃,素喜刑名之学,有本事而且想显本事,生在这样时代,商鞅自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商鞅来到了魏国,投靠魏国丞相公孙座门下做了一名门客。

商鞅经常在公孙座面情提他的想法思路和理想抱负,得到了公孙座的器重,公孙座甚至发出“中国一统,唯有变法彻底者当之”。足以见到商鞅当时对公孙座的影响程度。公孙座临死的时候,他建议魏惠王“要么重用他,要么杀掉他”,可见商鞅确实是盖世奇才。

公孙座死后,魏惠王没有采纳老丞相的建议,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当时魏国国力是七国中最强大的,朝中能人众多,因此不重视他也是合乎情理的。

秦国本居中国西部雍地(甘肃和陕西一带)与小数民族西戎杂居,祖上是给周朝放马的,因此在中原的地位是很低的,被视为蛮夷。在秦十一代时由于秦穆公励精图治才使得秦稍稍有所发展,秦孝公即位,想继承秦穆公遗志,光大祖宗事业,使国家繁荣强大。

一个很穷地方,又想着发展,还缺少人才,商鞅此时来秦,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var1]

1.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鞅和秦孝公见面后,说出了自己的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不可能商鞅一说想法,秦孝公就说你说的对,咱就这样干。秦孝公和大臣经过了很多次的推理,论证的,因为把一个既成的体系推倒再重建,本身需要很多代价的,所谓破而后立的前提是破。

不管怎么说,商鞅变法理论得到了秦国群臣的认定,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制定、实施变法内容,任何人不得干涉包括自己在内。

商鞅变法从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持续到秦惠文王元年(公元前337年),期间一共二十三年,秦国国力大增,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主动出击。先后攻城略地,占有了一大片土地,随之迁都咸阳。自此,秦国占据关中平原,凭崤山函谷关之险,退可自保,进可出关东以争天下,成帝王霸业。

[var1]

二,商鞅因何而死

2.1,商鞅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严酷的政治手段,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埋下了隐患。

商鞅变法确实使秦国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但靠严刑酷法来保证变法成功,尤其是连坐的政策,残酷无比。商鞅也因此便得罪了上到太子下到一般老百姓的大部分人。这些人中,很多是朝中的王公贵族。在秦孝公在位时,这些人不敢公开反对,但等到反对变法的秦惠文王即位,这些人就站在了统一的立场上,发对商鞅。

2.2,秦孝公死时传为的举动,更是把商鞅逼上了绝境

传说秦孝公临死时候要传位给商鞅而商鞅不敢接。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去揣测秦孝公当时的意图,其实很难的。很可能秦孝公是在试探商鞅的忠心程度,因为当时商鞅已经是大良造的位置,在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造反,容易成功。当然也有真的想让位的可能性,但是这在世袭制传天下的古代,可能性显得不是很大。但是不管怎么样的原因,落在当时太子眼里,都是很不爽的。本身太子和商鞅就有深深的隔阂,再闹这么一出,这不膈应人吗?

[var1]

2.3,其他六国的反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商鞅变法使其他秦国强盛,其他六国都很忌惮,因此其他六国一直没有停止最他的离间。尤其是魏国,他逃亡去魏国的时候,魏国也因他诈使杀魏将而拒绝,最后无奈又回到秦国想以封地十五邑之兵和朝廷抗拒,结果被抓。

最终商鞅被处以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法:五牛分尸。

中国的传统的正统观念所引发出来的知思图报,视为知己者死,虽然说是悲壮的,但是同样也是轰轰烈烈的。秦孝公能够赏识商鞅,商鞅置生死于度外报答之,正应了那句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壮哉

更多文章

  •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伍子胥不死吴国会灭吗,子胥鸱夷,伍子胥救主完整版

    吴国的功臣,被后世称为“武圣”的伍子胥,为何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相信提及伍子胥这个人,大家可谓耳熟能详。他是吴国非常重要的一位功臣,在后世有一段时间,他跟姜子牙一样也被人称之为“武圣”。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也是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了两代吴国君王,并且将吴国送上了一个权力巅峰的崭新时

  • 三国群英传2,魏国最强的一队,这还真不好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群英传2最强搭配,三国群英传2武将分析榜,三国群英传2的兵种排行

    之前说了蜀国和吴国的最强5人组,今天轮到魏国了。魏国的这5人还真不好选择,主要涉及到军师姜维,都说姜维应该算作是蜀国的,毕竟是蜀国后期重臣,也为了复辟蜀国,最后被敌军杀死,死得相当惨烈。 [var1] 但需要说一下的就是,姜维是降将,投降蜀国之前实际上是魏臣,而群英系列中,姜维都是在三国鼎立这个剧本

  • 战国时期,楚国非常强大,为什么却很少出顶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相比之下,除了楚国之外,其他六国,好像都有几位让后世耳熟能详的将领。秦国有司马错、白起、王翦,齐国有田忌、孙膑、田单,燕国有乐毅,赵国有廉颇和李牧,魏国有吴起和庞涓。就连最弱小的韩国,都出了一个申不害。虽然申不害的身份,更侧重于改革家和思想家,但这位大佬打仗的能力其实也挺强的。如果不是因为韩国的国力

  • 灭六国兼天下!号称战国最强战力的秦锐士到底有多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锐士能代表战国吗,真正的秦国四大猛将,战国风云秦灭六国

    提到秦锐士,我们的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最强战力”这四个大字,是的,从秦锐士诞生的那一刻,对于战国时代的其他诸侯国来说,就已是一个可怖的存在。[var1]不出所料,秦国靠着秦锐士这样一个“战争机器”,一举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秦国的统一大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秦锐士到底有多强?公元

  • 真实历史上的勾践,隐忍了20年,最后一举灭吴,他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勾践后期有多残暴,勾践灭吴是真实的吗,勾践武力有多强

    卧薪尝胆,是否属实?越王勾践还做了什么?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简单来说就是有一位君王,因为自己的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但是他及时的醒悟了过来,品尝着苦胆,躺到柴火上让自己的肉体受到痛苦,时时刻刻铭记着自己的失败,最终靠着他不屈的毅力,再次打下了江山,但是历史上这样的事情真的存在吗?这

  • 秦国历史上,商鞅、张仪等名臣审时度势,制定了最佳扩张策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东周末年,华夏大地陷入了众多诸侯国争霸的战国时期,魏、楚、齐、秦等国都曾经强大,但最终只有秦国笑到了最后。在统一的过程中,从张仪的合纵,到范雎的远交近攻,秦国针对六国的扩张战略逐渐成熟。[var1]商鞅孤立、打击魏国策略秦魏疆界相交,两个相争多年。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实力迅速增强,秦孝公急欲向东扩张,

  • 嫪毐势力不弱于吕不韦,为何会起兵反嬴政?其中原因可用12字归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嫪毐死得早还是吕不韦死得早,嫪毐叛乱是在嬴政亲政后吗,嫪毐势力和吕不韦势力

    [var1]他当政期间也实行了一些错误的证词比如焚书坑儒,还有他施行的律例法度都是十分的严酷的。让人心生敬畏不敢懈怠。,但是他若真的是残暴不仁到了极致的话,当时何不将六国贵族诛杀殆尽呢?那这样以来大秦江山又怎么会儿时就玩儿了呢?嬴政的铁腕政策虽然有些残暴,可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是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处

  • 秦王出题刁难丞相,再次上朝的的时候,丞相没来他孙子却来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战国时期,甘茂是秦国有名的丞相,他的才能让人敬佩,甘茂虽然位列丞相,但是秦王对他的话并不听取,有一次甘茂劝谏秦王让他不要大量动土动木,这让秦王觉得甘茂是多管闲事,所以他就故意刁难甘茂,要求吃公鸡蛋,虽然看上去是为难甘茂,但是这个指令是对着满朝文武百官下的,所以百官们都疯了,满脑子都在研

  • 江苏挖出范蠡竹简,21个字揭露西施真相,专家直呼: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var1]经过考古专家对这座春秋古墓群的挖掘,已经对文物进行的清点。专家发现,这应该是范蠡的墓葬。因为疑似范蠡的墓穴专家已经发现好几个了,但是这个墓穴却与以往发现的“范蠡墓”不一样,因为这个墓中有大量的陪葬品,还有介绍范蠡生平的竹简。其中令专家最意外的就是竹简中关于西施的记载。[var1]都知道,

  • “红夷狡诈,为患方深”,明末捍卫国家主权的澎湖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明末十大经典战役,红夷,红夷是指哪个国家

    通过此次战役,充分让明政府认识到强有力的武器、国家的海防建设以及发展海外贸易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var1]荷兰的殖民扩张一、1623年,中荷关系急剧恶化,两国开战迫在眉睫。随后,明熹宗下旨收复澎湖,在历经彭湖之战后,以中方得胜收场1623年,中荷关系急剧恶化,明政府调派南居益担任福建巡抚,并备战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