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垂拱而治”到“君臣分职”,从“劳役”的演变看春秋吏治的强化

“垂拱而治”到“君臣分职”,从“劳役”的演变看春秋吏治的强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1/18 16:53:16

“劳于求人,佚于治事”

是先秦时期的名言,意思是君王们在任贤上不辞辛苦,就能够在国家治理方面无忧无虑,是为了表现君主任用贤能,能人发挥才能的君道论思想。

在春秋时期,这一思想主要是为了鼓励君主任用贤能,并没有明确反对君主处理具体事务。但是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了明确反对君主处理具体事务的倾向,并且开始加强吏治建设。经过了多方改进的“劳于求人,佚于治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var1]

“劳佚”观念起源于君主的“垂拱而治”,君主广泛任用贤人。各大思想流派纷纷对此现象进行解读,“佚于治事”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统治的状态,而“劳于求人”则是理想达到的前提要求

早在王朝建立之前,在舜禹统治的部落氏族时代,像他们这样的贤君一般都被描述为垂拱而治的形象。在《易经》中就有此类记载: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在《尚书》中也曾经赞叹周武王垂拱而治。那么垂拱而治的形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一个成语描述出来的画面是一位君王闲坐于席上,他的宽大衣袖等自然垂落下来,双手相合放在胸前,就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并不是我们后世看到的皇帝日理万机的模样。

[var1]

那为什么君王们能够做到垂拱而治呢?前提是君王们能够任贤,让有贤能的人来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和政务,这样君王们才能做到垂拱而治。而各种史书中屡次提到垂拱而治,主要是为了表现君王在任贤之后的轻松模样,从而倡导君王能够做到任贤。

这应该就是“劳佚”观念的最早来源。据史书记载,齐桓公是践行“劳佚”观念的典型代表,在晋国出访去过之际,有相关人员向齐桓公的请示相关礼仪事项,却不料齐桓公连说三声,让他们前去寻找仲父,一旁的人就说笑,说当君王真是容易,只要唤仲父即可。

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齐桓公的回答:

“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

从中表现出齐桓公对于“劳于求人,佚于治事”忠实的践行。在《韩非子》中,齐桓公的回答中甚至直接提到了劳佚一词。“佚于治事”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统治的状态,而“劳于求人”则是理想达到的前提要求。

[var1]

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倡任贤,因此和垂拱而治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劳佚”观念已经直接点明了任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对于垂拱而治的隐晦观点,更加直白。

因为在春秋时期,掌管一方的长官会被称之为君长。孔子的学生子张在担任官职之后,曾经多次在向孔子询问为官之道,在《大戴礼记》中曾经记载了孔子的回答:“夫工女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赍材,贤君良上必自择左右始。故佚诸取人,劳于治事;劳于取人,佚于治事。”从孔子所说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贤君选择的主体性表达了肯定,他认为贤君应当在选取人才上花费更多的心力,和“劳佚”观念是相对应的。

在《论语》一书中虽然没有对于“劳佚”观念的刻画,但是同样也表现了子张曾多次向孔子问政的事实,并且表现出了孔子对于“无为而治”的赞赏。在孔子看来,只要贤君能够选拔出能沉,能臣就能够全面地管理国家,那么君王就不必再辛辛苦苦地处理政务了。

作为春秋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家学派,其创始人墨子也是“劳佚”观念的赞同者。墨子有十大主张,其中有一条“尚贤”,在阐述这一条最后总结时,同样引用了“劳佚”观念。

春秋时期,“劳于求人,佚于治事”中的“佚于治事”只是任贤之后的结果,是任贤之后的良好结果,是为了激发君王们任贤的热情,但并不是要求君王真正“无为”,或者说拒绝君王处理政事。

在《吕氏春秋》中曾经提到宓子贱与巫马期二人,他们同样治理一处地点,但是宓子贱每日只是闲散过日,将事宜托付给贤臣,地方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每日矜矜业业,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地方也是治理得很好。

[var1]

于是从《吕氏春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并不赞同巫马期的行为,但是相应的他们也并没有阻止巫马期这类的行为。虽然在古人眼中,巫马期这种“治事”的行为不如“治人”的行为,但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从政方式。

[var1]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君臣分职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劳佚”观念,强调君主不能随意扩张权力,应该做到不逾矩,官员勤勤恳恳处理政事,君王不得插手其中

在战国时期逐渐出现了君臣分职理论,顾名思义就是君臣之间的职责应该清晰地区分开,是一种政治理论,并且在战国早期就已经为一些诸侯国使用,其目的是用来限制君王的权力。

在这一时期,官僚机制得以建立,官吏的职权越来越大,慢慢制约君王的权力。这一过程中,凸显了两个特征,一个是君王的权力不断膨胀,一个是君王的个人能力和见识是有限的。

也是因为这两顶特征,无论是君王还是官吏,他们都意识到君王的权力不可能随意扩张,因为治理的疆域和领土的复杂性单单靠君王一人是无法解决的,君王自己的能力也有限的,因此君王必须需要臣子的辅助。

最终逐渐就开始衍生出君臣分职理论,虽然看似是涉及双方,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制约君王,让君王明白自己的职能,从而不逾矩,不越职。

这种对于君权的管理约束在战国早期就已经出现,在《战国策》中曾经记录了一个小故事,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然后在欣赏音乐之时,魏文侯听出了其中钟的声音并不是很协调,于是他就和田子方一起讨论,而这时田子方就说了一句话:

“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

[var1]

在田子方看来,君王应该任用合适的官员对于政事进行处理,而非事必躬亲,相反君王对政事的清楚了解,会让君王不再了解具体官员的才能。在这里并没有涉及任何对于君王才能的讨论,这一个例子只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于君臣分职的理论看法,强调全方面地拒绝君王对于政事的参与。

慎到是法家的创始人之一,他很早就提出了君臣分职理论,并且提出了君王逾越的三大害处。第一,如果君王参与具体政事的处理,那么臣下肯定不敢和君王相争,事事以君王为先,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掩盖臣下的才智,使得臣下失去作用。

第二,君王自身是具有局限性的,不论君王是贤能还是昏庸,自身的能力肯定不足以治理整个国家的,因此如果君王事必躬亲,必然会造成政事的荒废。第三,如果君王事必躬亲,而臣下整日无所事事,那么臣子和君王的位置不就颠倒了。本身在春秋时期就发生了许多起篡权夺位的事件,借此来增强君主心中的危机感,也让君王更容易接受。

[var1]

在战国晚期,荀子在原本的君臣分职理论之上,又增添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首先君王还是需要任贤。再者,在他看来,勤勤恳恳处理政事乃是官吏的职责,如果君王插手其中,反而稍显不合适。

[var1]

韩非子辩证看待发展过后的“劳役”观念,君主不该局限于个人才能,应采用客观方式选拔人才,并为人才施展提供空间,对“劳役”观念进行再升华,强化了吏治

首先,韩非子批评了“劳于求人”的观点,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制度瓦解,而取得官位和爵位成为了有学之士唯一可以出头的渠道,因此士人们辗转各国,求见君主,想要以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因此在韩非子看来,君主只需要设置好丰厚的俸禄和爵位,贤人自然会找上门来。再者战国时期,人才举荐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就可以推举人才,因此人才的获取并不难。

再者是因为君王本身的学识是有限的,韩非并不信赖世袭制下的君王的才能,反而觉得主观性的采纳人才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此他强调客观独立的制度来选举人才,并非依赖于国君。

[var1]

韩非子也批评“佚于治事”的观点,他虽然赞同君王不插手政事的具体处理,但是在他看来君王必须要加大对于官吏的监督。他主张通过“法”和“术”对下臣起到监督,从而全面实现政事的完善处理,同时也避免臣下对于君王位置造成威胁。一个大臣如果手握大权,无论他是否怀有贼心,都会对君王的政权造成巨大威胁。

关于君道论思想,最早的是原始社会的垂拱而治,再到春秋时期的“劳于求人,佚于治事”,再到战国时期的君臣分职理论,最后是韩非子对于君臣分职理论自己的批评和观点,从中可以看出君道论思想的发展。先是比较含糊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士人的讨论,君道论思想逐渐成型成熟,形成了具体的政治观点,对于后世的君臣职责区分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参考历史文献:

《荀子》

《战国策》

《吕氏春秋》

《尚书》

《韩非子》

更多文章

  • 妲己究竟做了什么,为何灭商后周武王要辱尸泄愤?考古解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辛(纣王)九年,王师伐有苏, 获妲己以归”,可见,妲己是纣王攻打有苏(又叫苏国)的战利品。值得一提的是,在更早的西周文献中并没有提到“妲己”,而仅以“妇”字指代。直到战国时,文献记载中才明确了这个“妇”是妲己。根据考古出土的苏冶妊鼎和苏卫妃鼎可知,苏国是夏朝就已立国的己姓诸侯

  • 秦国新军为什么战力超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新军为啥厉害,大秦帝国秦国新军,秦国新军vs老军

    秦国建立之初,地广人稀,僻居西陲,文化落后,一度为列国鄙视。但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迅猛增长,并打造了一支令诸侯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历经上百年征伐,最终一统华夏。那么这只虎狼之师有哪些优势呢?[var1]一是兵种齐全。秦人先祖在殷商时期就守卫西部边境,长期与戎狄部族杂居,擅长养马骑射。周平王东迁后,

  • 她是一位伟大传奇的女性,辅佐三代君王,为周朝打造一片太平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周朝美女,姬匄是周朝第几代皇帝

    山西晋祠邑姜年轻、温柔、贤淑,嫁给中年的武王姬发为王后,夫妻和睦,恩爱有加,先后为武王生下两个儿子:太子姬诵和唐叔虞,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和晋国的开国君主。《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周后妃任成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意思是说:“邑姜怀成王的时候,站着不东倒西歪

  • 伯邑考为啥会被纣王无情虐杀?你看他触动了纣王的哪根神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上封神台的冤大头不计其数,有阐教和截教的大罗金仙,也有人间的忠臣孝子。要说谁的死状最惨,恐怕就是周文王的嫡长子伯邑考了。他等于是被纣王施行了凌迟,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非但如此,他的肉体还被“烹煮”,做成肉酱,完全意义上的尸骨无存。伯邑考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呢?伯邑考替父赎罪,朝歌城进献厚礼给纣王,九尾狐

  • 缪毐凭什么讨得赵姬欢心,和吕不韦针锋相对,还生了两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姬秘史免费高清版,赵高与赵姬关系,赵姬秘史

    [var1]当秦王嬴政年幼时,秦国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与太后赵姬手中,而相传太后赵姬生性好淫与吕不韦也有染。而虽然手握大权吕不韦心中却始终担心着秦王长大后事情败露想着如何摆脱赵姬。后听闻坊间传闻嫪毐这个人人帅活好不粘人,便心生一计将嫪毐扮做假太监送入宫中侍奉,太后得此奇人更是欢喜甚至为了不让人察觉

  • 中国古代史上四大红颜祸水排行榜,妲己第三褒姒第二,谁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褒姒与妲己历史简介,网红褒姒,妹喜妲己褒姒哪个好看

    第四名:妺喜妺喜是夏桀的宠妃,当年夏桀在征服了有施氏的时候,有施氏的首领为了表示对夏桀的臣服于是从族中选出了个最漂亮的女人送给夏桀。这个女人就是妺喜。夏桀对妺喜也是十分的宠爱,整日和妹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族中导致夏朝的覆灭。第三名:妲己当年纣王发动大军攻打苏部落,这个弱小的国家怎么可能抵抗纣王的大军

  • 女娲想要报复纣王,结果被2个孩子吓退,从此诞生千古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女娲能直接杀死纣王吗,女娲为什么会杀死纣王,女娲灭纣王得到了什么报应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商朝之所以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纣王触怒了女娲娘娘,在他当上君王,祭祀女娲娘娘时,纣王喝了很多的酒,再看到她的容貌后,一时兴起就在女娲的塑像下写下一首诗。原本这首诗是赞美女娲娘娘的,可最后一句“取回长乐侍君王”,让整首诗的意义发生改变,这分明是在亵渎女娲。女娲娘娘是人间的

  • 六国合纵连横攻打秦国,秦昭襄王大惊,范雎:扔块骨头即可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范雎攻打赵国,范雎复仇完整版,大秦帝国范雎之死

    [var1]秦国励精图治,不断革除旧习,发展生产,又不断对外扩张,终于有了一席之地。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的国力就不断增强,再加上历代君主都是精明能干之辈,才积攒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资本,即便如此,这个过程也是相当曲折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毁于一旦。而且秦国总是有一些十分理想的君臣组合,如秦孝公与商

  • 中建宸园|盛世对望,产业磁极启兴望京生态别墅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恰如当下,秉承大国意志,科创产业蓬勃发展在望京,科创企业如雨后之笋,聚势勃发,创造了无数领先世界的科创成果,澎湃向新,执笔新时代的盛世篇章。大宋与当下,盛世相隔千载,却又于历史的岁月长河里伟大重逢。(示意图,企业提供,央广网发)盛宋之科技启兴汴京繁华的基石宋代科技创新之璀璨,在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震

  • 范雎是秦国客卿,为何能扳倒宣太后,还除掉白起,自己却寿终正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范雎怎么害的白起,害死白起的范雎最后的下场,范雎在秦国改名了吗

    [var1]首先,范雎进献远交近攻之策范雎通过对当时局势分析,认为舍近求远,举兵攻打齐国,不仅不能打赢,反而在和齐军交战时使秦国腹背受敌,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并且之前齐国田文攻打楚国已有失败先例。秦昭王听取了范雎的建议,恍然大悟,决定远交近攻。攻打魏国和韩国都取得了成功,更加相信范雎,范雎提出的远交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