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探讨秦始皇做没做这种事,仅仅想说说他做这件事的背后意图,以及对秦朝的危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将六国的纳入秦国的版图。他面临的是新的局面,六国也面临新的统治者,彼此都不熟悉。
六国百姓会想,秦国如何对待我们?秦始皇会想,我如何对待六国?秦朝内部有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议论,嬴政倾向郡县制,秦国就是凭借其取得的天下。最关键的一点,郡县制的权力在皇帝手中。
丞相王绾曾劝说秦始皇,将皇子们分封到燕、齐、楚等距离较远的地方,让他们效仿周朝的诸侯,为秦镇守边陲。
王绾为何不让秦始皇全面实行分封制,大概他心里也知道始皇帝倾向郡县制。王绾将自己的方案降到最低要求,希望秦始皇能接受自己的建议。王绾是为了秦朝好吗?也许吧,他更多的是为了与李斯争权,这是儒与法的争斗,是理念的交锋。
简单说来,儒治国就是以人治人,学习周公等上古圣人就没错了。法则是以规则制度治人,按我定的规矩做,你就是良民。
制度之争不是王绾与李斯间争斗的第一次了,早在为嬴政商议称号的时候,他俩已经斗了一番,王绾完败。
王绾想要依托古例,称嬴政为“泰皇”,泰皇是三皇中地位最高的。这个称号虽好,却不符合嬴政的心意,他想要的是“第一次”出现的新称号。李斯察觉了嬴政的想法,“皇帝”称号便诞生了。
古有三皇五帝,今有皇帝,八位圣人才抵得上一个皇帝,嬴政自然满意。从称号上也能看出嬴政的野心:从古至今的第一人。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就沿用了郡县制,嬴政更是其受益者。若没有郡县制,秦国能灭六国吗?结局真不好说。
若听从了王绾等人的分封制,秦朝只会变成另一个周朝,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再次上演一番春秋战国,周朝的结局和六国的结局,证明这个新时代不适合分封制。
郡县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嬴政手握天下大权,他可不会将手里的权力分出去。秦始皇会想,自己亲自掌控秦朝这架马车,它只会越跑越远。
确立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制便被确定。任何时代,任何事情总少不了反对者。一种变革总会损坏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些人便是新制度的坚定反对者。
博士淳于越就劝始皇帝:若不分封自己的子弟,将来出现了田常、六卿(田齐代姜齐,三家分晋)的大患,你怎么办?
这一年是始皇帝三十六年,距统一天下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的时间依然没有断掉分封与郡县的争论。朝堂有这样的争论,民间肯定也少不了,这如何不让始皇帝焦急?制度已经统一,天下百姓却还在分裂着。
秦始皇便让群臣商议,与其说是商议淳于越的对错,不如说如何解决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纷争,让郡县制彻底赢得“民心”。
李斯除了自身的才华外,他最大的本事是能猜出始皇帝心中的想法。李斯明白嬴政在“愁”什么,不就是如何断掉淳于越的念头吗?
淳于越指责嬴政的关键一点便是“事不师古”,李斯便从根上断掉他们的念想:你们想要学上古时代,我把上古时代的事情全“消灭”掉,看你们学什么。于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焚书”便开始了。
李斯焚书的目的很明确,就烧诗书。前秦的诗书跟唐诗可不一样,算是一部部历史。李斯便是要断掉秦国以前的历史,或者按照秦国的意愿来书写“新的”历史。
始皇帝以为消灭了历史,就能消灭六国的反抗,就能让秦朝千秋万代。他不知道制度再完善,也是靠人来执行的。若一个人思想上不认同你,他跟着你“工作”不过是阳奉阴违。
六国遗民的思想根本就不是一个“焚书”能压下去的。思想无形无状,说出于口前根本发现不了它的踪迹。始皇帝依靠的是个人威望将七国拼凑在一起,组建了所谓的大秦帝国,依靠的便是秦制,它的内部始终没有思想上的统一。
“书”能进行思想上引导,将百姓聚集到自己身边。秦朝的覆灭,“焚书”便埋下了隐患。冷冰冰的制度只有对与错,没有中间地带,只会将人远远推开。人都是有感情的,都需要中间地带。
若始皇帝采取更温和的做法,结局或有不同。焚书的做法便是将秦朝与六国划分开来,自此更是你是你,我是我。否则你为何会焚毁我们的历史,不就是因为你我皆不同吗?
始皇帝一死,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这便说明了秦是多么不得人心。
若把秦朝比作一列火车,始皇帝便是司机。他用武力将各国百姓装到各个车厢,没有精神上的慰藉,只有冷冰冰的制度,秦国是一座机器,各个车厢的乘客却不想当一个零件。各个车厢里的人都害怕始皇帝,不敢反抗,内心的不满却在一点点积蓄。
始皇帝毕竟是凡人,凡人皆有一死。他的儿子胡亥没有他爹的手段与威望,没法强压车中的百姓。等到陈胜率先反抗之后,其他人纷纷开始跳下秦朝的列车。
始皇帝的继任者,刘邦、吕雉等都没有想明白这一点,直到刘彻遇到了一个叫董仲舒的人,他才恍然大悟:制度统一之后,还需要思想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