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田园派的开山鼻祖陶渊明逝去,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走完自己官场失意,诗场也不太得意的一生。
而陶渊明之死只是一个开始,他的评价在死后几百年并不高,但是在宋代突然水涨船高起来,几乎是被捧上了天。比如评价他是“晋宋之间一人而已”、是历代“诗人之冠冕”、是“李杜诸人皆莫及”等等,认为陶渊明就是一个完人。
像苏东坡、陆游、朱熹、辛弃疾等人都是陶渊明隔了好几百年的知音和小迷弟。
这些人有多么迷恋崇拜陶渊明这个古人呢?
就以大名鼎鼎的辛弃疾来说,他的词作共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用陶渊明本人或其作品者,有60首,占其人生总创作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辛弃疾有多么喜欢陶渊明。
而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喜欢和崇拜,可谓是宋代文人对陶渊明喜欢崇拜态度的一个缩影。
在宋代之前,陶渊明的评价其实并不高,像在南北朝时代,在主流群体眼中,参考萧统在《陶渊明传》的评价:“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这句话来看,陶渊明只不过是一个有“高趣”的山人。
对他评价好的,也不过是评价其是“隐逸诗人之宗”,甚至有人嘲笑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诸如唐朝的王维对陶渊明弃官归田行为还讥讽地说道:“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
到了中唐以后,陶渊明的评价才开始好起来,到了宋代,则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那么陶渊明为何会突然在宋代水涨船高起来呢?
简单来说,陶渊明这个官场失败者,因为几次出仕,几次辞官不做,还有在晚年拒绝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檀道济劝他出仕之举,反而在后世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闪光点,成为他完人的标志。
后世出于政治目的,对于他的研究,已经不是在于其作品,而是道德赞叹,还有政治曲解唱高调起来,将陶渊明给包装成为一个东晋忠臣,是宁死都不愿出仕刘宋王朝。
为了包装陶渊明,可谓是费尽心思,诸如《述酒》一诗,当时很多人以此内容认为他是忠臣,因为其中有“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这样的动情诗句,表达了对被害的晋恭帝的同情,因此认为他这是伤君父之难。
但却刻意忽略了陶渊明在后半部分的“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诗句,表明自己超然世外的态度,而不是像其他忠臣一样,痛心疾首的表示自己要恢复晋室。
说白了陶渊明这首诗,更多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罢了,至于忠于晋室,大家仔细想想可能吗,他一生几次出仕,都因为官场黑暗而辞官,最后干脆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一个有抱负的青年,在东晋的黑暗官场上一路坎坎坷坷,到了四十多岁,都被逼得去过归隐生活了,他凭什么要对这个腐朽不堪的晋室死忠呢?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