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珅也有“三不贪”:济民钱不贪、科举钱不贪,第三点实在高明

和珅也有“三不贪”:济民钱不贪、科举钱不贪,第三点实在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404 更新时间:2023/12/18 3:08:26

抱皇帝或者朝廷的大腿,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时期,每个人都有的一点想法。做官除了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方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受到一些来托人办事者的好处,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社会时,朝廷对贪腐问题实在管理不严,就算以明令禁止、律法约束,贪官污吏依旧层出不穷;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贪官污吏实在精明,甚至上行下效地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互利关系。

就以晚期贪腐问题严重的清朝为例,想必大家也都了解过大贪官珅的名号。但和珅其人的特点不只在于能贪,若是要论才学与智慧,和珅也是不输给当时很多官吏的。很多人认为,和珅这是给清朝存了钱,直到乾隆倒台之后,和珅的家宅才被抄得一干二净,当时搜出的财务竟比清朝国库还要丰厚。

按理说,和珅如此之能贪,是谁都看在眼里的,也不外乎皇帝,毕竟当时和珅甚至在龙穴宝地上光明正大地建起了豪宅——恭府,如此还不被皇帝针对。总的来说,这得归结于和珅的“三不贪”原则,即便再如贪腐,但始终不碰这三种钱,为和珅的“明哲保身”提供了后路。

和珅的“三不贪”来得十分讲究,甚至从侧面体现出了其做人的智慧,以至于乾隆后来都对和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科举钱不贪

在古代,科举制自隋唐创立初起,就一直被朝廷沿用至清末,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人人都想当官,而当了官的也就顺水推舟地“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中谋取好处。

科举制度创立初期,就已经受到了封建官僚制度的沾染,许多普通民众凡是“关系户”,都会习惯性地走关系通过科举考试,无论是贿赂考官还是阅卷人,无所不用其极。历朝历代都对科举考试官的贪腐行为作出明令禁止,但大部分依旧收效甚微。

但和珅所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科举钱不贪,虽然处于封建制度加强到顶峰的清朝末期、虽然和珅本人基本属于“无所不贪”的大官,他始终不肯在科举的严格度上让步,每每都十分严苛公正地对待科举,不利用自身权力对科举进行干涉。

和珅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举是当时朝廷的人才来源,而公平公正的考试保证了乾隆身边的人才数量,让乾隆无可挑刺。

2、济民钱不贪

在古代,每逢大旱或者洪水,当百姓遭遇此类的天灾无法维持生计,国家都会开仓放粮,对百姓进行接济。而这个时候,和珅的许多下属都商量着从中贪得一把,并且把最大的好处让给和珅,但和珅坚持不贪赈灾财款。不仅如此,和珅还要求各地地方官员积极捐款。

这主要是因为和珅通读史书并以史为鉴,他深知这钱款若是一层层贪下去,到百姓那里必定所剩无几了。而如果百姓长期遭到压迫,农民起义是在所难免的。

3、事办不成不贪

虽然是清末赫赫有名的大贪官,但是和珅也有着三不贪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贪科举钱,其二则是不贪赈灾济民款,而其三就是事办不成不贪了。

毕竟和珅如此之贪,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能够为人带来一定的便利。而和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即便有的时候钱款数额再大,也要先问事情后办之。如果来人拜托的事情自己无法办成,和珅就绝对不会多收一分钱。

这主要是因为和珅懂得量力而行,也懂得事事应设限。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光顾着贪钱财而无法成事,那么日后必定被人所记恨,这记恨万一积压已久,必定对自己今后的官场生涯造成不利。所以和珅每逢做事前,总是会问来人想办什么事,如果事情没办法做成,给多少钱那都是不收的。虽然手握重要的权柄,但和珅依旧没有摆出“官架子”待人,这么一来二去,自然乾隆也拿他没辙了。

更多文章

  • 她们两人皆为清朝皇帝陪葬,只不过一个自愿,一个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皇帝陵墓贵妃陪葬,46个少女陪葬的墓,朱元璋陪葬妃子一览表

    第一位阿巴亥如果说到清朝妃子殉葬,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阿巴亥。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优秀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一个都十分出色。尤其是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主持了入关工作,为清朝夺取天下立下了旷世奇功。然而他的母亲阿巴亥却是被皇太极所逼死的。阿巴亥本来十分受宠,因受到小人德因泽陷害而失宠

  • 清朝格格出嫁后,为何很少有人生孩子?这一原因实在羞于出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女性犯人照片,清朝最可怕的100张照片,清朝抽大烟图片

    在清朝末年,慈禧太后才是清朝真正的一把手,所以权力、政治的核心都掌握在她的手里。可是大家却对清朝的格格们不是很了解,因为这些格格的数量还是蛮多的,但是她们的遭遇却没有那么快乐。大家对清朝的格格大多的印象都是青春靓丽,梳着云鬓,个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但是实际上,她们的遭遇却不是那么幸福。在清朝的皇室

  • 《花落宫廷错流年》雍正过河拆桥想除掉年羹尧 年羹尧还傻傻不知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胤禛上位之后,皇权制度变得更加集中,康熙时代以开明民主为主,雍正做事果断,手段狠辣,他执政以后朝政的风格与之前大不相同,乌尔衮在边疆蠢蠢欲动,众大臣讨论此事,其中有一个官员这样说:乌尔衮根本不足为惧,还有一个官员说:和亲为上。雍正帝大怒,当场就摘了那个官员的乌纱帽。雍正皇室极不喜这些人的说法,不想御

  • 乾隆的言路春天,春天就是你们只能说我需要你们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18岁女孩被65岁乾隆纳入后宫,乾隆语录,易中天评价乾隆

    注:乾隆登基时在遗诏中以雍正的口吻表示之前的高压政策皆因官员贪腐太盛不得已而为之,并“要求”乾隆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圣祖的宽政。虽然官员们纷纷响应,但不是劝皇帝节哀(此时仍在雍正丧期),就是报祥瑞或拍乾隆马屁。显然被雍正折腾了十几年的官员们,还是怕因言触怒皇帝。为此乾隆再次发布上谕重申自己无意继续整肃,

  • 清朝犯人若被流放至此,往往上路之前就选择自尽,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犯人流放哪些地方,清朝官员被革职流放,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

    宁古塔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是满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偏远,环境非常恶劣,根据记载来看,此地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历史上曾有人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也猜测到了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死都不肯来这里

  • 小说《天下湘军》揭示湘军崛起的密码(书里书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奉荣梅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为今年湖南读者关注的热书之一。该书以湘军崛起、征战天下为主要线索,主要描写胡林翼、江忠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王闿运、蔡锷等湘军群像,重现晚清、民国初期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紧张的历史事件中巧妙融入诸多生活化的描写,对人性深入挖掘,塑造一系列性格复杂

  • 郎世宁画了一幅乾隆召见嫔妃图,乾隆:偷窥此图者,必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郎世宁画的乾隆和十二嫔妃画像,郎世宁全部照片,郎世宁100幅真迹

    早在康熙年间,郎世宁就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对郎世宁的学识充满敬意,因此任命他为清宫御用画师。从康熙年间开始,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皇室效力长达五十年,成为清朝名气最大、服务时间最长的西洋画师。然而众所周知,清宫是一个礼教森严的环境,在这儿长期任职,除了必须有杰出的

  • 清朝内地十八省,陕甘、苏皖、两湖本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十八省,两湖是指哪个湖,两湖填两广湖广填四川

    明朝时期,全国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清朝建立后,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省,共十五行省,分别为直隶、山西、山东、江南、河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十五省。康熙初年,因其制过大,湖广省分置为湖北、湖南两省,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陕西省分置为陕西、甘肃两省

  • 南京博物院珍藏一清朝逆天瓷器,康熙若见到一定诛此工匠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官窑最珍贵的瓷器,康熙时期瓷器青花标本,故宫清代康熙瓷器

    此物正是来源于康熙年间一件青花压手杯,通高约5厘米,口径8.8厘米,其造型简约,杯身下方绘有重复的青花纹样,看起来并无不寻常之处。然而,当看到这件瓷器底部时,其落款却令人大跌眼镜。略微泛黄的底部书字迹分明地写着“大明康熙年制”几个大字,清代皇帝的年号为何前面加上“大明”二子,让人不知所谓,难不成这是

  • 乾隆在世,和珅派人监视嘉庆,乾隆去世,嘉庆只用了1招,和珅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受乾隆宠爱的那些年间,不仅家中金银珠宝、手下田产店铺无数,虽说这大部分都是为乾隆皇帝准备的,但难免也有他自己的私心财欲在里面,而且在军机处位高权重,党羽遍布天下,因为,乾隆晚年禅位给嘉庆时,嘉庆手中实权并不大,所有军国大事、用人方面的升迁贬损都是和珅最先知道,为了长远着想,36岁的嘉庆帝将一切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