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皇帝或者朝廷的大腿,可以说是封建社会时期,每个人都有的一点想法。做官除了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方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受到一些来托人办事者的好处,这一方面是因为封建社会时,朝廷对贪腐问题实在管理不严,就算以明令禁止、律法约束,贪官污吏依旧层出不穷;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些贪官污吏实在精明,甚至上行下效地与皇帝之间形成了互利关系。
就以晚期贪腐问题严重的清朝为例,想必大家也都了解过大贪官和珅的名号。但和珅其人的特点不只在于能贪,若是要论才学与智慧,和珅也是不输给当时很多官吏的。很多人认为,和珅这是给清朝存了钱,直到乾隆倒台之后,和珅的家宅才被抄得一干二净,当时搜出的财务竟比清朝国库还要丰厚。
按理说,和珅如此之能贪,是谁都看在眼里的,也不外乎皇帝,毕竟当时和珅甚至在龙穴宝地上光明正大地建起了豪宅——恭王府,如此还不被皇帝针对。总的来说,这得归结于和珅的“三不贪”原则,即便再如何贪腐,但始终不碰这三种钱,为和珅的“明哲保身”提供了后路。
和珅的“三不贪”来得十分讲究,甚至从侧面体现出了其做人的智慧,以至于乾隆后来都对和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科举钱不贪
在古代,科举制自隋唐创立初起,就一直被朝廷沿用至清末,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主要方式。人人都想当官,而当了官的也就顺水推舟地“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中谋取好处。
科举制度创立初期,就已经受到了封建官僚制度的沾染,许多普通民众凡是“关系户”,都会习惯性地走关系通过科举考试,无论是贿赂考官还是阅卷人,无所不用其极。历朝历代都对科举考试官的贪腐行为作出明令禁止,但大部分依旧收效甚微。
但和珅所坚持的原则之一就是科举钱不贪,虽然处于封建制度加强到顶峰的清朝末期、虽然和珅本人基本属于“无所不贪”的大官,他始终不肯在科举的严格度上让步,每每都十分严苛公正地对待科举,不利用自身权力对科举进行干涉。
和珅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科举是当时朝廷的人才来源,而公平公正的考试保证了乾隆身边的人才数量,让乾隆无可挑刺。
2、济民钱不贪
在古代,每逢大旱或者洪水,当百姓遭遇此类的天灾无法维持生计,国家都会开仓放粮,对百姓进行接济。而这个时候,和珅的许多下属都商量着从中贪得一把,并且把最大的好处让给和珅,但和珅坚持不贪赈灾财款。不仅如此,和珅还要求各地地方官员积极捐款。
这主要是因为和珅通读史书并以史为鉴,他深知这钱款若是一层层贪下去,到百姓那里必定所剩无几了。而如果百姓长期遭到压迫,农民起义是在所难免的。
3、事办不成不贪
虽然是清末赫赫有名的大贪官,但是和珅也有着三不贪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贪科举钱,其二则是不贪赈灾济民款,而其三就是事办不成不贪了。
毕竟和珅如此之贪,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身份能够为人带来一定的便利。而和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即便有的时候钱款数额再大,也要先问事情后办之。如果来人拜托的事情自己无法办成,和珅就绝对不会多收一分钱。
这主要是因为和珅懂得量力而行,也懂得事事应设限。人心不足蛇吞象,如果光顾着贪钱财而无法成事,那么日后必定被人所记恨,这记恨万一积压已久,必定对自己今后的官场生涯造成不利。所以和珅每逢做事前,总是会问来人想办什么事,如果事情没办法做成,给多少钱那都是不收的。虽然手握重要的权柄,但和珅依旧没有摆出“官架子”待人,这么一来二去,自然乾隆也拿他没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