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的言路春天,春天就是你们只能说我需要你们说的

乾隆的言路春天,春天就是你们只能说我需要你们说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0 更新时间:2023/12/18 3:08:42

注:乾隆登基时在遗诏中以雍正的口吻表示之前的高压政策皆因官员贪腐太盛不得已而为之,并“要求”乾隆在适当的时候恢复圣祖的宽政。

虽然官员们纷纷响应,但不是劝皇帝节哀(此时仍在雍正丧期),就是报祥瑞或拍乾隆马屁。显然被雍正折腾了十几年的官员们,还是怕因言触怒皇帝。为此乾隆再次发布上谕重申自己无意继续整肃,希望官员们进言朝政得失。

终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雍正年间因弹劾宠臣田文镜,而被雍正扣上“朋党”帽子发配新疆从军的前御史谢济世上《论开言疏》。在这份奏疏里,谢济世指出皇帝如果想听到真话,需要先做到三点。

第一,宽待说错话的言官。也就是恢复老传统“风闻言事”,不能因为言官说错话就治他们的罪。第二,要惩罚不提意见的言官,杜绝尸位素餐。第三,禁止私下告密,所有大臣的奏章都要对朝堂公开。

乾隆虽然只首肯了第二条,但不久后,下令召回谢济世并任命他为江南道监察御史。受此鼓舞工科给事中曹一士上《请禁挟仇诬告疏》,直指当时最敏感的文字狱。

曹一士认为文字狱的大兴,不但让人们小心翼翼不敢说话,也导致民间借文字狱公报私仇。各种断章取义、捕风捉影 – “挟睚眦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讦诗文,指摘字句”。

乾隆对此的反应是,下令取下了被枭首示众十多年的汪景祺的人头,并声称自己“绝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注:汪景祺是雍正年间的文人,因吹捧年羹并且文章中被人“附会”出有讥讽雍正年号之嫌,于雍正四年被处死。

乾隆的种种表现和“暗示”,虽然让官员们觉得新朝似乎真的有新气象,但是谨慎的心理让言官们大多还是选择观望。不过乾隆借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乾隆元年八月,四川巡抚王士俊上奏称,一些官员们借皇帝求言的机会攻击雍正政策,实际是想诋毁先帝并翻案。乾隆“大怒”,斥其骂官员翻案就是骂他翻案,而且给王士俊扣上了反对新政,意图谋反的帽子并下狱治罪。

此时的乾隆似乎忘记了自己刚说的“绝不以语言文字罪人”,不过乾隆也没有对这个自己蹦出来的工具下死手。王士俊先是被判斩立决,后又改为斩监候,乾隆二年又被乾隆特赦归家养老。

言路的春天似乎真的来了,一时间各种批评朝政的奏折漫天飞舞。但很快言官们就发现这个年轻的皇帝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个样子。

乾隆二年二月,御史薛馧连续进言,但都被乾隆明确驳回。

薛馧先是说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起居注》不应该给皇帝看(暗指不可更改),这样才能起到督导皇帝的作用。薛馧后又建议乾隆在法司案件审结前不要给出指示甚至不应该表现出关心,因为法司在办理皇帝特意交待的案子时,不会重视事实而是想着如何迎合圣意。

乾隆认为《起居注》如果他不能看,如何防止宵小诽谤皇帝?而他干预法司审理,正为了督导法司官员能够秉公执法。乾隆不但拒绝了薛馧的建议,还将他交吏部“从宽察议”,意思就是他在无理取闹。

同年三月,第一个吃螃蟹的谢济世,再次上书批评朝政和乾隆。

谢济世指出,皇帝虽然鼓励并褒奖言官进言,但是对于言官的建议大多“不拒绝也不执行”;一些被弹劾的有罪官员,皇帝处罚并不严厉甚至还让他们“将功赎罪”;皇帝在不少政务上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

乾隆不但全部不接受 -- “不知何所见,而为此臆度之语”,还一一批驳了谢济世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指责谢世济不去批评揭发官僚朋党、吏治之害,只是一心想着如何博取“敢谏、能谏”美名。斥骂其沽名钓誉,名义上为忧国忧君,实则为“居心之阴巧 … 国家之大蠹”。

薛馧、谢济世二人虽然没有被下狱治罪,但有了这两个榜样,刚刚放开的言官们又变得噤若寒蝉。不过乾隆又用谢济世最初提出的“惩罚不提意见的言官,杜绝尸位素餐”来逼迫他们继续进言。

薛馧被逼得只能开始扯没有意义的废话,劝皇帝保重龙体,不要在宫中骑射云云。乾隆立马质问他,怎么知道他宫中做什么,哪里得来的消息?为何“妄行摺奏,明系诽谤”,然后又是一通申斥和责骂。

乾隆这么忽冷忽热到底是想做什么呢?不久后,皇帝自己给出了答案。

九月份乾隆又发布了一道训斥言官的上谕,除了警告言官们不要沾染,挟私报复、朋党攻击等“明季之陋习”。还给言官们圈画出范围,要在具体事务上监督斧正,暗示他们除此之外不要操心。

朕躬某事未当,能直言其失,朕必乐于听受 ……诸王大臣某事有误,能直指其非,朕亦必为之奖许 ……《清高宗实录·卷四十》

对于言官以及言路,乾隆的看法和他的父亲雍正并不一样,乾隆认为“堵”不如“导”。

明清两朝言官是由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两部分人员组成,在明朝(包括清初)时给事中不但独立于朝堂各部司,而且有权对皇帝诏令发表看法(封驳权),因此言官们不但可以谏君,实际上也可以阻碍、限制皇帝行使皇权。

明朝言官们敢于对于皇帝提出各种激烈批评,除了朝堂权力的斗争之外,这也是很大的原因。

清朝认为言官引发的朝堂混乱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诸位皇帝都开始约束和限制言官。尤其是雍正,他认为谏君是在严重冒犯皇帝的威权,不但各种打压言官,还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相当于变成普通御史),从制度上剔除了他们限制皇权的能力。

再加上他利用文字狱等手段的高压统治,言官们一度就变成了“不言”的官了。

乾隆觉得这样虽然没人能再攻击皇帝并影响皇帝行使皇权了,但是也让皇帝失去了在处理朝政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耳目”,也容易让皇帝被近臣忽悠、蒙蔽(乾隆就很看不上自己父皇宠信张廷玉、田文镜、李卫鄂尔泰等官员)。

最后乾隆也不认为言官们的斗争能力是“缺点”,至少是在皇帝需要整治某个大臣或者某股朝堂势力时,它是优点。但是实现这些的前提是能“控”。

所以乾隆在行使皇权方面需要言官们闭紧自己的嘴巴,但是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又需要他们监督查错。这就是乾隆忽冷忽热折腾言官们的原因,他要通过“引导”控制言官们的“言”,逼迫他们学会揣摩圣意,自己去理解并明白皇帝需要他们“言什么”。

更多文章

  • 清朝犯人若被流放至此,往往上路之前就选择自尽,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犯人流放哪些地方,清朝官员被革职流放,清朝流放宁古塔有多可怕

    宁古塔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是满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偏远,环境非常恶劣,根据记载来看,此地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历史上曾有人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也猜测到了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死都不肯来这里

  • 小说《天下湘军》揭示湘军崛起的密码(书里书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奉荣梅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为今年湖南读者关注的热书之一。该书以湘军崛起、征战天下为主要线索,主要描写胡林翼、江忠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王闿运、蔡锷等湘军群像,重现晚清、民国初期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紧张的历史事件中巧妙融入诸多生活化的描写,对人性深入挖掘,塑造一系列性格复杂

  • 郎世宁画了一幅乾隆召见嫔妃图,乾隆:偷窥此图者,必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郎世宁画的乾隆和十二嫔妃画像,郎世宁全部照片,郎世宁100幅真迹

    早在康熙年间,郎世宁就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受到了康熙帝的召见。康熙对郎世宁的学识充满敬意,因此任命他为清宫御用画师。从康熙年间开始,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皇室效力长达五十年,成为清朝名气最大、服务时间最长的西洋画师。然而众所周知,清宫是一个礼教森严的环境,在这儿长期任职,除了必须有杰出的

  • 清朝内地十八省,陕甘、苏皖、两湖本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十八省,两湖是指哪个湖,两湖填两广湖广填四川

    明朝时期,全国分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清朝建立后,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省,共十五行省,分别为直隶、山西、山东、江南、河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广、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十五省。康熙初年,因其制过大,湖广省分置为湖北、湖南两省,江南省分置为江苏、安徽两省,陕西省分置为陕西、甘肃两省

  • 南京博物院珍藏一清朝逆天瓷器,康熙若见到一定诛此工匠九族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官窑最珍贵的瓷器,康熙时期瓷器青花标本,故宫清代康熙瓷器

    此物正是来源于康熙年间一件青花压手杯,通高约5厘米,口径8.8厘米,其造型简约,杯身下方绘有重复的青花纹样,看起来并无不寻常之处。然而,当看到这件瓷器底部时,其落款却令人大跌眼镜。略微泛黄的底部书字迹分明地写着“大明康熙年制”几个大字,清代皇帝的年号为何前面加上“大明”二子,让人不知所谓,难不成这是

  • 乾隆在世,和珅派人监视嘉庆,乾隆去世,嘉庆只用了1招,和珅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受乾隆宠爱的那些年间,不仅家中金银珠宝、手下田产店铺无数,虽说这大部分都是为乾隆皇帝准备的,但难免也有他自己的私心财欲在里面,而且在军机处位高权重,党羽遍布天下,因为,乾隆晚年禅位给嘉庆时,嘉庆手中实权并不大,所有军国大事、用人方面的升迁贬损都是和珅最先知道,为了长远着想,36岁的嘉庆帝将一切看

  • 乾隆的爱情也曾坎坷,年少时恋上父亲的妃子,暮年后又沉迷男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据史料记载,这位大清皇帝一共三次坠入爱河。第一次他恋上了父亲的妃子,第二次他爱上了回族的一个姑娘,第三次他竟然爱上了和珅。乾隆第一次爱上一个人,是在青年时期。那时乾隆爱上了他父亲雍正的一个妃子,这种行为当时可以用乱伦来形容。当皇后知道此事后,私下召见了这个妃子,强行让这个妃子断了命。于是,乾隆的第一

  • 清朝背景最强的亲王,与皇朝有错综复杂数不清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140位亲王名单,清朝亲王,清朝所有亲王郡王世系一览表

    在清朝初期,坐落于蒙古的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家族,它就是博尔济吉特氏,而家族里面的吴克善又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男人,要说他的强大从何而来,大概就是他们家和皇室的联姻了吧。皇太极身边就有三个妃子,都是来自于科尔沁大草原的,首先来到皇太极身边的是哲哲,后来在皇太极称帝了以后,她更是成为了皇后,而吴克善正好就和哲

  • 康熙最宠爱的女儿含着珍珠下葬,200年后,陵墓1景象让人吃惊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康熙最疼爱的女儿死后穿龙袍下葬,康熙最宠的女儿怎么死的,康熙死后葬了多少妃子

    ▲固伦荣宪公主的历史画像。(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固伦荣宪公主”生于1673年,也就是康熙12年时诞生,不仅备受康熙宠爱,连婚姻都是精心挑选过。康熙帝认为百行之原莫先于孝,事亲之道子女不殊,故而评价她“性生婉淑,仪备肃雍;内则早娴,誉素彰于宫阃”外,还称赞她 “顷以朕体违和,尔归宁侍奉;问安

  • 林则徐赠给左宗棠一副对联,令他一生护疆保国决不退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左宗棠从小就有着高于同龄人的理想抱负。他读书不仅只读孔孟之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也充满着兴趣。不过老天总喜欢跟他开玩笑,他15岁的的时候去参加了湘阴县的考试,考中了第一名。第二年他又去长沙考试,考中了第二名。到了21岁的时候,他以监生的身份去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