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丢失街亭的是关张,那么诸葛亮会如何处置?

如果丢失街亭的是关张,那么诸葛亮会如何处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22 更新时间:2023/12/17 23:44:14

马谡失街亭发生在诸葛亮平生第一次北伐之际,这次北伐是诸葛亮最有希望拿下陇右五郡的唯一一次,战前,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担任守卫街亭的重任,马谡的任务就是拖住或者阻挡住魏军支援陇右的军队,给诸葛亮争取时间拿下陇右。

但是,马谡违抗了诸葛亮的命令,放弃当道扎营,而是选择了上山扎营,结果被张郃围了山,断了水源,最终大败而归,马谡这边一败,诸葛亮在陇右的军事行动就失去意义,因为张郃拿下街亭后,可以兵分两路,一路进入陇右支援郡县抵抗诸葛亮,另一路直接南下祁山道,就能切断诸葛亮回汉中的后路,这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后路被断 ,诸葛亮所有的北伐大军将被围歼。

马谡

在这个过程中,马谡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这个已经明确写在了史书中,马谡擅自上山扎营,还没有当道扎寨,也没有据城死守,从而导致这次的失败,所以马谡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负次要责任,诸葛亮的责任主要在用人不当。

二是马谡没有理解诸葛亮的战略,诸葛亮交给马谡的是任务是挡住魏军或者拖延时间,不让魏军进入陇右或者南下祁山,马谡上山驻扎是非常冒险的一招,马谡是想占据主动权,以居高临下冲击魏军,他忘记了魏军可以围而不打,或者派出一部分军队围住马谡,然后让大部分进入陇右或者南下祁山切断蜀汉军的后路,那么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失败,而且全是马谡造成的。

正因为马谡犯了这么大错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估计马谡在街亭一点就损失了近万人,所以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而斩杀马谡。

但是关于马谡的真正结局,《三国志》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马谡逃走了,第二种说法是马谡关在监狱中而死,第三种说法就是说诸葛亮斩杀了马谡,有人把这种说法串联起来,说是街亭之战马谡打败之后就逃走了,然后被抓进了监狱,接着被诸葛亮所斩杀,这样的话就把三种结局连起来了,三种结局都是对的,但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但不管如何,诸葛亮肯定是斩杀了马谡。

诸葛亮能不能不杀马谡呢?

也可以,不过需要承受蜀汉部分反对派的非议,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是打了败仗就杀一个主将,那还有谁上战场打仗,秦朝时期,秦始皇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结果李信大败,秦始皇也没有杀李信,东汉末年,张郃率领数万大军进入巴西郡与张飞交战,张郃被打得全军覆没,曹操也没有杀张郃,所以打了败仗不是被杀的理由。

马谡被杀的真正理由是:诸葛亮力排众议用了马谡,原本诸将不赞同用马谡,但诸葛亮为了培养马谡,以丞相的职务强行命令的,如果马谡立了功也还好,但偏偏就失败,还败得这么惨,那力推马谡的诸葛亮就有相当大的责任,这是推荐人才的连带责任,两汉时期都有这个传统,推荐的人出了问题,原推荐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诸葛亮在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只能斩杀马谡以平息众人的议论。

马谡

如果当年守马谡的是关羽和张飞,也像马谡一样失败了,那诸葛亮会不会斩杀关羽和张飞呢?

当然不会。

就算关羽和张飞能活到那个时候,并且受诸葛亮指派镇守街亭,同时他们也和马谡一样擅自行动上山扎营,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也不会杀关羽和张飞。

第一个原因是:用人原因,派关羽和张飞去守街亭是名正言顺的。关羽和张飞是蜀汉一流的猛将,三国中唯二的万人敌,为世虎臣,如果在蜀汉的地位相当于军事人才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这种地位,原本是不应该上前线打仗,但这里是假设,如果他俩守街亭,没有人会有异议,所有人会觉得只有关羽和张飞守街亭最合适,所以就算他俩没守住,也不会有人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第二个原因:地位原因。关羽和张飞是蜀汉的创业元老,是和蜀汉创始人兼开国皇帝刘备关系最好的人,情同兄弟,除了谋反之外,他俩犯任何错误都是可以赦免的,也是没有人敢杀了,就算是刘备也不敢,何况是诸葛亮,当然这个时候的皇帝刘禅也是不敢的,关羽算是皇帝刘禅的叔叔了,张飞也是刘禅的岳父,这种关系,谁敢斩。

第三个原因:功劳原因。关羽和张飞在蜀汉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可以说没有关羽和张飞就不会有蜀汉,历来就有一种将功抵过的说法,就算他们犯了错,只要不是谋反,都可以用功劳来抵过的,所以诸葛亮也不会杀。

第四个原因:身份原因。如果关羽和张飞活到了诸葛亮北伐期间,那么他俩在蜀汉是什么身份呢?应该不会比诸葛亮低的身份,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但是如果关羽和张飞在,至少是太尉和大将军,按理来说,军事不是丞相负责了,到时候很有可能是关羽和张飞负责北伐,而诸葛亮负责坐镇后方,这和刘备时代应该是一样的,这样的话,即使关羽和张飞犯了错,诸葛亮也不可能杀得了,这需要皇帝的批准,超过了丞相的职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五虎上将中,谁统帅的士兵最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蜀汉,历史解密

    蜀国五虎大将中,谁统帅的士兵最多?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备这个人情商非常之高,很多的人觉得他非常的贤明,非常的重兄弟够义气。但是小编却并不怎么喜欢刘备。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五虎上将中谁的兵权最大,谁率领的士兵最多呢?相信很多人是说不上来的,下面听听小编的分析,然后以此来了解一下刘备这个人。

  • 唐朝的经济繁荣发展,为什么还会出现布帛代替货币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布帛交易,唐朝,历史解密

    唐朝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大盛世,但当时的经济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布帛交易有很大的联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古代的货币主要是以金银铜为代表,但据史书记载,在唐朝有时也可以用布帛来充当货币,他们俩甚至有时拥有同样的地位。可以用布帛来进行钱财交易,比如用布帛换取

  • 为国献身20年,西施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为国献身20年,西施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相传西施本名施夷光,生得美丽又健康,溪边随便洗洗衣服,迷死鱼虾米一箩筐,因此西施又称沉鱼。然后她忍辱负重,委身敌国,以绝世容颜倾覆敌国政权,功成身退后和爱人退隐江湖,然而历史的真相可能残酷的难以想象,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大败

  • 冒顿单于幼年时经历了什么?他为何对自己的亲人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冒顿单于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后来杀父自立,建立了庞大且强盛的匈奴帝国。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苍茫的草原上,寒风凛冽。年青的冒顿取出一支造型奇特的箭,对部下说道:“从今天开始,我的鸣镝射向哪里,你们的箭就要射向哪里!”冒顿从小便被父亲送到月氏去当人质,受尽了月氏人的欺

  • 皇太极去世后为什么不是长子继位,而是6岁的顺治当上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皇太极,清朝,历史解密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极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和只言片语。于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来了——皇位到底应该让谁来继,又是谁说了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

  • 刘备对诸葛亮和庞统的态度不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对诸葛亮和庞统的态度不一样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股肱之臣,在演义中,是正副军师。在正史中,刘备对诸葛亮和庞统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一件事可以看出,他们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相差太大。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庞统被称为凤雏,两个人都很有才,都是出类拔

  • 北魏时期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关陇集团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陇集团,北魏,历史解密

    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集团的总称,当时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在中国历史上

  • 古代的城门为什么都是朝里面开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北京城,就不得不说一说北京城门,城门是抵御敌人入侵的屏障,不仅仅有军事防御功能,同时也具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城市最坚固的屏障。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古代的城门都是朝里面开的,这是为什么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一说门的构造,先说现代的门都是把门板安装在门框里面,而门框是被固定在墙上,门与门框之间则

  • 万历皇帝为何要会和群臣争论太子的归属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万历争国本事件具体情况是什么?这事件起因就是明神宗对宠妃的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有流言说明神宗与郑贵妃曾到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且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他们争相提

  • 他是隋炀帝的小舅子,还成了李世民的亲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他是隋炀帝的小舅子,还成了李世民的亲家,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唐太宗李世民在给后代的《帝范》(骆驼认为应该叫《皇帝的自我修养》)一书中,曾经提到“臣无隔情于上”,意思是君王要鼓励臣子勇于给自己提意见。他是这么教导晚辈的,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他也是这么做的。他和“人镜”魏征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