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决了四个天大难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21 更新时间:2024/1/17 1:10:42

古时候,想要成为皇帝,要么历经一番争权夺位的腥风血雨,要么足够优秀能在储位屹立不倒。

可是有一人,不少人说他,之所以能继位,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儿子,这个人便是大明朝第四任皇帝朱高炽

但还有一部分人提起他的时候,却对他给予盛赞,说他虽只在位十个月,却为明朝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朱高炽凭什么能得后人这么高的评价呢?大概是源于他做的四件大事吧。

不受宠却继了位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照大明朝立嫡力长的规矩,朱棣把皇位传给他,没有任何疑问,可为什么会有人说朱高炽能得到皇位是因为有了个好儿子呢?这就得先来看看这位嫡长子本人了。

朱高炽在影视剧中的形象是一个个子平平,样貌平平,唯有体重格外出众的人,历史上的朱高炽还真是如此。

奇貌不扬也就算了,还有点腿脚不灵活,于是,他几乎从未曾上过战场,这可以说是与他的父亲朱棣大不相同了。

而他的弟弟朱高煦则是兄弟中更像朱棣的那一个,这使得朱棣一直以来都更偏爱朱高煦。

朱高炽与朱高煦最明显的不同,大概是在为人处世之道上。朱高炽向来以儒家思想为尊,讲求一个仁爱为民。这让他再见监国理政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众大臣的一致好评。

而朱高煦则是善权好斗,恃宠而骄,他最终败光了自己在朱棣那里的那点好印象也不足为奇。

可就算没有了朱高煦,朱高炽也并没有多得朱棣的喜爱。哪怕此时的朱高炽已在储位多年,有了很多处理政事的经验,可在继位一事上,朱棣还是有所犹豫。

虽然对这个儿子并不喜欢,可朱棣却十分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这也是个相当争气的孩子,各方面都十分优秀。

当时为了打消朱棣的疑虑,还曾有人劝朱棣,就当是在为朱瞻基铺路了。

就这样,朱高炽虽然自身不受宠爱,但依旧这么一步步地成为了继任者,开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整治官场,广纳谏言

朱高炽在上位成为皇帝之前,一直都是以储君的身份跟在朱棣的身边,对于朝中大小事宜也都参与决断,有些话,他当时想说,有些事,他早就想做,可迫于朱棣还在位。就又不敢过多言语。

直到自己上位之后,当然要把所思所想的事情挨个都实行个遍。

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官场。朱棣是个好皇帝,能在他手下当官,没有哪个人是庸才,可是人都有老的那天,会有长江后浪拍前浪的时候,那么那些应该动一动的老臣,自然有人做出安排。

于是,朱高炽下令官员年到七十便令其退隐,给新人腾地方,让官场常有新鲜血液。70岁大概就是明朝版的退休年龄吧。当然这也是让其他为官之人更有奔头的好想法。

都说官场是最重视人情世故的地方,但是朱高炽却是更注重个人品德,有才能,有胆识,且有担当的人,他会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在他眼里那些他是办事的,远比会耍嘴皮子功夫的人更讨人喜欢。

当有了人才还不够,身为皇帝身在高位,底下的大臣便是皇帝的眼睛,但若有人存心蒙蔽圣听,这便是大事。

在此时,就是要有人勇敢的站出来,言明事实真相,才能还朝堂一片清明。

但为官之人最懂的便是如何讨好皇帝,谁都不愿说那逆耳的忠言,于是朱高炽还特意给重要大臣发了银令,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有谏言的胆量与机会。

而这谏言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小到鸡毛蒜皮的价格,大到皇亲国戚的罪恶,只要属实,都可以来皇帝身边说上一番。

重定科举,改良赋税

若说这官场与谏言说的都是政治相关的决策,那么接下来的两件事,可谓是和百姓息息相关了。

百姓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士农工商都是途径,可是为官无疑是地位最高的一种。

在明朝,百姓想要为官,便是要走科举这条路,而科举为的就是能够选拔到最优秀的那一批人,能做到优中选优。

科举就像如今的高考,参加的人有很多,但如何能做到让科举的收获最大化,是朱高炽想到了比例化录取。

为了能够让全国各地的学子都能在科举中大放异彩,而不是只有注重文墨的南方独占风头,朱高炽规定了南六十,北四十的比例份额。

就这个规矩一直沿用到了大清朝,可见其作用。

除了科举,另一个利民的政策便是与赋税相关。赋税这个东西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偏偏有的时候,会从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了怨声载道的苛捐杂税。

为了让赋税政策更合理化,朱高炽对于赋税一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以田税举例,平常丰年时也就罢了,但是若赶上灾年,田间地头产量极少,以田产为生的农民,连温饱都成了问题的时候,朱高炽下令此时的赋税便不再和曾经是一样的额度了。

甚至会根据受灾的严重情况予以减免。这样一来,还能安定民心,对于那些因为交不起税而流亡异乡的人,朱高炽还专门下令免除税务,可以让他们回到故里。

而且,为了保证税收的合理,朱高炽还专门派人到各地去走访调查,一方面是监督税收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去实地体察民情,为了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税收方案。

结语

这位第一个在紫禁城登基称帝的皇帝,虽然只在位了短短十个月,但是从他继位以来,可谓是政绩斐然,去逝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的处理国家大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高炽自然也有缺点,但他的所有缺点与不足,在他的政绩面前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而正是有了他的铺垫,才有了他儿子朱瞻基的宣德盛世。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一生“畏惧”三人,一个为私心,一个为国家,第三个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世民尸骨面部复原,大唐天子李世民,武媚娘第一次见李世民

    头一个就是大将单雄信,很多人都疑问,为什么李世民会用计将单雄信杀死。其实特别的简单,因为单雄信曾经不仅让李世民丢了面子,同时还差点让他丢了性命。这一点李世民一直记在心中,所以在单雄信投奔大唐之时,李世民用计将他除掉。而第二个就是大臣魏征,李世民对他的畏惧不是恐惧。他正是为了整个国家去考虑,国家想要繁

  • 元朝末年,两个娇媚狐妖跑进北京一所医馆,由此揭开元朝灭亡序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元顺帝画像,他其实是个不赖的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说实话,这位蒙古皇帝的运气有点不太好,黄河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连锁式的决堤,最终也泛滥成了巨大的洪灾,即便他拨出了庞大的资金,派遣元朝名相脱脱前去治黄,最终还是没能阻挡住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灭

  • 明皇朱元璋赏赐宫女给大臣,为保贞洁挥刀自宫,第二天离开人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丫鬟失去贞洁古装剧,朱元璋临死前赐死所有嫔妃,明朝朱元璋的遗诏

    这些宫女不仅要伺候皇帝和妃子沐浴更衣,同时还要负责端茶倒水,浇花洗衣服这些杂事,如果犯错还要被惩罚,挨耳光是比较轻的处罚,严重的还会丢掉性命,甚至在皇宫里面一些小太监都会欺负这些宫女。皇帝对这些宫女的处境也非常明白,因此有的皇帝会恩泽天下,当皇宫里面宫女太多以后,会将一批年老的宫女放出皇宫,让她们回

  • 历史上首个治好天花的人,不但是清朝皇帝,还用千人做实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芨芨草能治天花吗,清朝天花病毒死多少人,清朝皇帝得天花

    当时爆发的病就是天花。大家应该对这个有所耳闻。最早天花出现在魏晋时期,当时被称之为“虏疮”,可以算是不治之症,没有人能在天花下幸免于难。一直发展到清朝,医生对天花还是没有任何的有效治疗方法。甚至在当时的皇族也有很多人为此失去了性命。而康熙小时候患过天花,并且活了下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不忍自己的

  • 明朝为何可以成为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王朝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的七次北伐,北伐是什么意思,永乐北伐

    纵观中国古代史,会发现一个规律,那便是历朝历代的大一统,都是由北向南。而历史上南方王朝的北伐,往往是以失败告终,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可以说北伐不能统一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打破的魔咒。而这一切,随着明朝的建立而打破。1368年明朝霸气开国,打破了北伐不能统一中国的魔咒而开国。而历数古代王朝,明朝是第一

  • 此人从未得罪熹妃,为何甄嬛却把她逼入绝境?雍正心里最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敦亲王福晋了。当年甄嬛被华妃逼迫流产的时候,众人以为甄嬛也会失宠了,于是很多人便纷纷逃离甄嬛的身边。可不曾想,在这个时候敦亲王福晋过来了,这是甄嬛都意想不到的事情。甄嬛自然是心怀感激了,毕竟这个时候沈眉庄被禁足,忽然出现了一个安慰她的人,她必然是格外的开心了。不过这敦亲王福晋的出现,却也非

  • 永乐年间朱棣做了一件大事后说道,吾将功在盖世,名垂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据说有一天,朱棣在御书房里看书,突然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书他都看了一个遍,他在想,我如今是皇上,这个书房来来去去就这书,看着没劲。既然全天下都是我的,我就应该拥有全天下的书。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念头,要编成一部全世界最大的书,他要把全天下所有的书都收罗进来。第二天上朝,他把他的想法和大臣们说了,大臣们都觉得

  • 德妃十年生六子,五十岁还能得宠,为什么康熙不选她做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康熙的德妃生了哪六子,德妃和康熙恩爱吗,德妃与康熙关系

    清朝时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而满人就处于最高一级,不过满人之中也有着高低之分。比如包衣一出生就是奴才,生来就要伺候这些贵族。德妃就是出生于正皇旗的包衣,因此她是没有办法参加妃嫔选秀的,只能够通过宫女选秀。而在她14岁时就进入了皇宫里面成为一名宫女,别看她虽然出身不高,但是为人却特别聪明,而且

  • 明朝最憋屈的王爷,被他哥哥设计夺取了兵权,还要让他一起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燕王朱棣听说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要来攻打北平,并没有考虑应该如何迎战,而是带了一队人马匆匆离开北平,留下妻子徐妃守城。难道是朱棣是害怕李景隆的大军?这倒不是,相反朱棣对李景隆太了解了,知道李景隆根本就不是当带兵打仗的料,只要徐妃,坚守城池,李景隆肯定是束手无策,所以放心地离开北平。那么燕王离开

  • 德妃生了六个孩子,五十岁依然得宠,为什么康熙却不封她为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时候满人是身份最为尊贵的人,同时在清朝还有着包衣身份,包衣的意思就是满情贵族的奴才。而德妃就是出自于正黄旗的包衣,所以德妃也不能参加妃子选秀,只能成为宫女。而在德妃十四岁的时候,也是进入了皇宫成为了一名宫女。不过德妃入宫没几年就被康熙看中,并且因为一夜的宠幸就怀有身孕,因此成为了妃子。而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