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尺寸在古代是什么水平呢?在几百年后,北洋水师号称是亚洲第一水师,其“定远”号军舰长度为91米,宽度为19米,较郑和的宝船整整小一大圈。而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日本的“凤翔”号,飞行甲板长168米,比郑和宝船稍长,但其宽度仅有22米,远远小于郑和宝船。
可见,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无论是在舰队规模,还是在航海技术,都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但是,就在郑和七次远行之后,明朝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这样一个规模浩大的远航行动突然被皇帝叫停了,而且明朝还把海洋给封闭了起来,就连郑和的航海档案资料、宝船图纸,也都被烧毁;那些规模浩大的宝船,也被明朝同时销毁。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的原因,还要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说起。据《明史》记载,郑和之所以率领庞大船队出航,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亡海外,所以想派人出海寻找;第二是明成祖想要借这样一支强力舰队出海,向周边各国炫耀中华的富强。
可以说,经过郑和连续七次下西洋后,这两个目的已经都达到了:第一,郑和并未发现有建文帝的蛛丝马迹,而经过了长达30年的时间,“寻找建文帝”计划本身都失去了意义。第二,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沿海地区大小国家纷纷称臣纳贡,原来的“中华朝贡体系”再次建立了起来,大明已扬威海外,不再担心来自海外的威胁。
可是,既然郑和的航海如此成功,明朝还要坚决停止后来的航海行动呢?
第一,是财政上的考虑。刚才说到,郑和船队规模甚大,仅在永乐年间,明朝就新建船只2000多艘,平均每艘宝船耗银约五六千两。而为了联络沿岸的各个番邦,船上还要装各类用于赏赐的物资,这些花费更是巨大。
尽管也能换取一些贡品回来,但用明朝人的话说,这些珍奇异宝,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明朝朝廷认为这种行为纯属于“好大喜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果断叫停了。
第二,是安全上的考虑。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海上力量,也因此具备在海外建国的实力。而明成祖朱棣之所以敢于将重金打造的这支舰队放出去,是出于他对郑和的信任。郑和从小服侍朱棣,后来因战功被赐“国姓”,跟他感情非常深厚。他文武双全,知兵善战,因此也十分得明成祖的信赖。
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郑和如果像当年秦朝的徐福一样,带领船只、人马出海自立门户,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如果率领这样一支力量,反过来再攻打明朝沿海,那当时的明军也是无力抵挡的。
因此,在郑和死后,很难再来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来率领这支船队,而且,无论选择谁,对皇帝来说,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于是,两相比较,还不如立即停止这种出海行动。
备注:围绕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现在史学界仍然众说纷纭。比如,有的学者就提出:木质结构的大船,如果按照这个尺寸,其重量大约有几万吨重,肯定无法承受海上的波浪;而从宋朝、元朝的历史记载来看,也没有发现如此尺寸的大船。但是,对比西方同时代的舰队,郑和的船队仍然是世界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