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身为战国剑术家的荆轲,为何刺杀秦王时一对一交手反而被砍了八剑

身为战国剑术家的荆轲,为何刺杀秦王时一对一交手反而被砍了八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541 更新时间:2024/1/22 9:41:09

文/文史评天下

编辑/文史评天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段豪气万丈的歌诀,被人们所熟知,它来自

荆轲刺秦王》

这篇课文,由西汉·刘向编纂。

主人公荆轲的壮烈之举,也因被司马迁记录于

《史记》

中而流传于千古:

公元前227年

,当时名气颇大,号称

战国大剑客的荊柯

,为助太子丹救燕国,而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他在万事俱备,十拿九稳的情况下,却接连失手,错失良机,最终反被秦王所杀。

这是怎么回事?是荆轲浪得虚名还是事出有因?不妨让我们走进公元前475年。

[var1]

强秦势吞六国,燕国岌岌可危

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到春秋战国时期,几百个诸侯小国已逐渐被实力大的诸侯国吞并,权力集中到少数几个霸主之中。

到公元前475年,天下基本形成

楚、赵、秦、韩、齐、魏、燕

七雄割据的局面。

公元前230年,秦国已占据西部的大半壁江山

,与分布于中、东部的诸侯六国分庭抗礼。雄心勃勃的秦王势要一统六国。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天下一统必是一大壮举,但对当时的六国来说,

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

[var1]

秦王嬴政二十年,也即公元前227年,秦已势如破竹,

先后攻破了韩、赵、魏、楚等国

,兵锋直达易水,过了易水就直达燕国了,情势万分危急。

偏偏在这火烧眉毛之际,燕国太子丹不听老师鞠武的劝阻,执意收留了前来投靠的

秦国叛将樊於期

彼时,

樊於期因参与

嫪毐谋反

被秦王重金悬赏通辑

。太子丹的这一作法无疑将秦王的积怒引到了燕国,给秦王加快进攻燕国的步伐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燕国危矣

按当时燕国的军事实力来说,与秦国相差实在太悬殊。

六国联手尚有一丝胜算,然现六国已有4国被秦国各个击破,秦要取燕国,还不是囊中取物一般

[var1]

硬碰硬当然是不行的,

燕国要想躲过这场灭顶之灾,只有另辟蹊径

,找得一线生机。

太子丹向老师鞠武讨教,事已至此,鞠武也无计可施,万般无奈之下,

鞠武向太子丹引荐了

当时在燕国智谋权略堪称一流的田光先生

,希望田光先生能助太子丹一臂之力。

隐居山野的田光先生自言已老矣,不愿出山,遂向太子丹推荐了以

勇气与剑术闻名的壮士荆轲

然而刺杀风头正盛、不可一世的秦王,是一项极其危险又绝对机密的大事,不能出一点差错。

田光为大局,刎颈自杀以解除太子丹的怀疑,激励荆轲。

悲哉!壮哉!

[var1]

万事俱备,希望在即

深入虎狼之国刺杀对天下虎视眈眈、又警惕性极高的秦王,可想而知,难度有多高。

我们来看太子丹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太子丹把荆轲当座上宾,

极尽所能满足荆轲的愿望

,只要荆轲想要的,不管多荒唐,都毫不犹豫地满足他。让他能心甘情愿地完成冒险行动。

太子丹准备了

淬有巨毒的锋利匕首

。只要人的皮肤被刺破,见血沾毒就可以致人于死地。

要亲近秦王的身,第一要素是得有秦王最想要的信物。按荆轲要求,太子丹准备好秦王最想得到的

燕国督亢地图

。奉上地图就相当于拱手让出燕国的江山,主动示弱称臣,让秦王放松警惕。

[var1]

4、

送上樊於期的人头,以解秦王心头之恨

。秦王悬赏千金和万户人口封地想要得到樊於期的头颅,若能办到,秦王一定很高兴。

然而,取樊於期人头这个事对太子丹来说有点难办,毕竟他到燕国来是为了避难,太子丹不忍。

荆轲私下找到樊於期,激起樊将军因家族被秦王所灭的仇恨,晓以利害,让樊於期自个刎颈,送上了自己的项上人头。

[var1]

5、出使秦国,除了使者,还需要一名随从,以便协同作战。荆轲找了当时号称

燕国勇士的秦舞阳

作随从。据说秦舞阳12岁时就杀人,老百姓见了他都绕道而行,不敢目视。

6、打通进入秦宫的关节。

太子丹用千金重礼贿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由蒙嘉先转述燕王称臣的诚意,再蒙秦王召见。

而他们部署的具体行动如下:

荆轲捧上装有樊於期人头的木匣子,秦武阳捧着藏有短剑的地图匣子,按宫中安排,依次进宫拜见秦王。荆轲乘秦王看地图的那一瞬间,迅速抽取藏在地图中的匕首,伺机刺杀秦王

[var1]

当时秦王宫中有个规定,

殿内朝堂上不允许侍官带刀;手握武器的宫廷侍卫均在宫殿台阶下待命,没有王的命令不能上殿,这也为荆轲刺秦增加了一分胜算。

这一切准备可谓

天衣无缝、细密周到

,胜利几乎唾手可得。

一切准备停当,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吟唱自创的

“易水寒”

向众人道别,也为自己壮行。

这一去,无论成败,永无再见的可能。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希望般发展,却向着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

[var1]

频频失误,坐失良机,反成刀下俎

荆轲、秦武阳如愿进得秦宫,一切都按照预先安排的计划有序进行。偏偏这时,

秦武阳先露了怯,刚进到台阶,脸色就变了。

这等异常引起了众人的猜疑,虽被荆轲圆场敷衍了过去,但已引起秦王的注意。

秦王要先去看武阳的地图,示意荆轲取拿。荆轲拿出地图,徐徐为秦王展开,在到地图的尽头,匕首显露出来的瞬间,

荆轲迅即一手攥住秦王,一手手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迅速地躲过。

[var1]

秦王惊骇,急拔身上的佩剑,剑太长又插得很紧,一时间竟不能拔出来。

这是一个良机,可惜荆轲没把握好这一关键时刻,被白白地浪费掉。

主动权被秦王掌握在了手里,秦王绕柱急走,荆轲紧跟其后,百官仓猝间惊惶失措,双方拉成平手。

关键时刻,

秦王随侍医官夏无且用手里的药袋投掷荆轲

,反应过来的侍官纷纷提醒秦王背剑、拔剑。秦王有剑在手,占了上风,击倒荆轲,荆轲急忙投掷匕首刺秦王,未成功,反被秦王砍伤八处。

荆轲被拥上前来的侍官斩杀

而他的主子——太子丹却被其父王所杀,成了邀功请赏的筹码进献给秦王,以保燕国。

然而为时已晚,燕国很快被秦王收入麾下,秦一统江山已成定局。

[var1]

隐患在早期已埋伏,失败几成必然

看似稳操胜券的计谋为何会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以致全盘皆输?

从前期的准备及计划步骤来看,堪称完美。问题的关键出在用人上,偏偏是这最关键最要命的一环,出了问题。

首先,是太子丹急于求成,用人不察,盲目轻信

荆轲虽在当时名气很高,被誉为剑客大家,然实则徒有虚名,与后来人们熟知的马谡无二。

三国时诸葛亮帐下的马谡打小时候起就把兵书读得滚瓜烂熟,与人争辩,说起来头头是道,诸葛亮还常与他讨论兵法。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所不能的人,却因不知变通,刚愎自用失了街亭,终至丢了性命

而荆轲也如此,从小就喜欢读书舞剑

。耍剑,那是一套一套的,没人比得过他,又好周游列国,喜以剑术吹嘘游说,为人侠义、慷慨,故而名气很大,被世人称为剑术家。

但事实上,却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var1]

据司马迁《史记》中收录记载的故事反映,

荆轲在决定行刺秦王之前,并没有与他人实战搏击的经历,也未上阵与敌人对抗过,

除了纸上谈兵和一些虚头虚脑的套路,没有真正的实际作战经验。

在书中记载了这么几件典型事例:

荆轲与当时颇负盛名的大剑客盖聂谈论剑术,意见相左,盖聂瞪眼以示不满,荆轲却害怕而离开;

荆轲不具备与实力高手盖聂同行的勇气

,恐怕是担心动起手来露馅,影响响誉天下的名声吧。

另有一则故事,是说荆轲在游历到赵国国都邯郸时,遇见一个叫

鲁句践

的人,两人发生争执。

荆轲被鲁句践怒呵,却不争辨,竟悄无声息地离开,再不相见

这些虽能说明荆轲不好冲动,为人沉稳,但也说明其面对面的日常实战确实是少之又少。这又怎么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敌对场面中制胜?可见

荆轲的能力并不像世道传说的那样出类拔萃

[var1]

荆轲后因与屠户出身的高渐离交好,经常喝醉酒后在大众场所击物高歌,这种异于常人浪荡形骸的作为引起了名士田光的注意。

响当当的剑客名头迷惑住了田光,才有了后来田光引荐荆轲给太子丹这一出

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严酷实战中制胜,没有实战经验,仅靠花拳绣腿般的套路及盲目的自信是不可能的。

他在宫殿上多次错失良机,最终落败,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荆轲选择的助手也显草率。

秦武阳虽被称为勇士,却

只有匹夫之勇,也未经历过大阵势,一到关键时刻就露怯

,被精明过人的嬴政看出了破绽,导致行动尚未开始就已落败。

[var1]

其三,对手嬴政是个练家子。

秦王嬴政从小身处乱世,在返回秦国前,为躲避追杀,随母亲颠沛流离,吃尽苦头。

9岁被接入秦宫,13岁,父亲秦庄襄王驾崩,被拥立为秦王。21岁正式独掌大权,铲异己,平叛乱,

不到30岁,就建立起了与当时的六雄(赵、韩、魏、楚、齐、燕)并驾齐驱的帝国。

到公元前222年,灭燕前,仅37岁的嬴政,就已收拾了当时最大的几个诸候国赵、韩、魏、楚,可谓是战功赫赫。

常年征战沙场,与列国打交道,早就练成了处事临危不乱,反应迅捷的应变能力,他才能行动敏捷,快速出击,不给敌人以回旋余地,从而从劣势迅速扭转局面,一招制胜。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成功,都离不开周密细致的计划与实打实的真功夫,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致使前功尽弃,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var1]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

更多文章

  • 越王勾践为何要杀功臣范蠡与文种?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其实,这个答案并不复杂,大致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司马光早在《资治通鉴·汉纪三》里说得很透彻,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它总结了作为古代政治家应该最懂的悟性,也就是自古的帝王之术所诠释的经验如此。[var1]第二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提到:““范蠡事越王勾

  • 齐国为什么不灭亡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国和鲁国哪个先灭亡,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日照是齐国还是鲁国

    [var1]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因为鲁国的社会声望非常高,要知道在春秋时代的鲁国,它本身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作为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姬姓诸侯国,鲁国的先祖是周公的长子伯禽,因为这个身份,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而春秋战国时代跟之后的时代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当时的诸侯国之间相互尊重,虽然

  •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困,廉颇和李牧不去救援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赵军被秦军围困的四十多天的时间里,为何廉颇和李牧不去救援呢?长平之战爆发前,李牧长期驻守于雁门郡,替赵国防备着北方的匈奴。所以四十万赵军被围困的危急时刻,在雁门郡的李牧,相距长平战场太远,想去救援也有些鞭长莫及。[var1]防备匈奴南下,就是李牧的职责所在,一旦李牧擅离职守,北方的匈奴

  • 曹冲因年少“称象”成名,世人皆夸他聪慧,为何司马懿却说他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分析曹冲的死因,司马懿和曹冲谁最聪明,司马懿为什么要为曹冲守灵3年

    但曹丕为了帝位,想要逼死曹植,而曹植七步成诗,一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唤醒了两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但曹操还有一位早夭的天才儿子,名为曹冲。曹冲天赋异禀,年少就因“称象”而出名,世人皆夸赞他聪慧,唯有司马懿,却评价曹冲说:“他是真的蠢”。司马懿为何这么说呢? 童年称象 曹冲,自幼聪明机

  • 东汉风云:卢植上书陈八事,阳球趁势诛王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董卓为什么不杀卢植,卢植简介,卢植是卢绾的后人吗

    话说涿人卢植从前曾献书窦武,劝令辞封让贤,窦武不能用,遂致枉死,嗣由朝廷征为博士,出拜九江、卢江各郡太守并有政绩,入补议郎,转为侍中,进授尚书。卢植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少时与北海人郑玄并师事马融,博古通今,能识大义。马融为明德皇后堂侄,家富才豪,不拘小节,居处服饰,好尚奢华,常在高堂中悬绛纱帐,

  •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难道真的是赵括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赵括兵败长平的主要内容,长平之战赵括最后结果

    [var1]提起战败的原因,大家第一时间会想到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那就是一个废物,就是他轻敌冒进,反被白起所围致使赵军断粮,所以他才是罪魁祸首。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长平之战的失败的原因也不全在赵括身上,他只是赵国各种失误后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韩。占领了韩国野王之后,截断了

  • 刀剑相向,却棋差一招,刘备是如何在汉中之战大获全胜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汉中之战前曹操与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博弈就已经展开,并且逐步升级。在东汉时期,群雄并起,自立为王,在这个礼乐遭受破坏的时代里面,各大势力纷纷占据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筹备自己的力量,企图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站住自己的脚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免涉及到别人的利益范围,是为竞争对手所不允许的,这也就导致了双方

  • “诡秘楚墓”完美防盗阻挡18次盗墓!墓主身份高贵,或为楚国王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墓盗墓解密,盗墓十大恐怖墓,中国盗墓第一凶墓全景

    巨石、积沙、假棺……能够想到的机关术和障眼法全都一一登场,因此,这座距今两千多年的墓葬,才能在历经18次盗掘之后,依旧躲过大劫!墓主人到底在恐惧什么?他是否亲眼见证过一场惨烈的掘墓?才使其费尽心机,只为保全自己的死后之所?01、伍子胥鞭尸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一场令人心惊胆战的掘墓鞭尸大戏即将上演!

  • 历代帝王:汉惠帝刘盈,他的善良是黑暗的宫廷斗争中的一抹亮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盈范建补课,汉惠帝刘盈简介,窦漪房爱过刘盈吗

    刘盈,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母亲叫吕雉,父亲叫刘邦。刘邦顺着陈胜吴广举起的大旗起事那年,刘盈才一岁。在这之前,刘邦靠着自己的厚脸皮,愣是冲进沛县有名望的乡绅吕公家里,并得到了一个老婆。这个吕公是沛县县令的朋友,所以很多人都想结交他。门口聚焦的那堆人里就有刘邦,听说要进吕家大门需交一千钱。刘邦区区一个亭

  • 齐国伐宋成功后,刚刚迈上巅峰,就要沉沦谷底,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五国伐齐后齐国为何一蹶不振,齐国太史,肥城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上一讲谈到齐国伐宋,终于完成了这件灭国大业,宋国从此在国际社会除名,殷商一脉的王族后裔风流云散。但人性通病,志得就会意满,完成了大目标就容易飘飘然,齐湣王并没有意识到,他本人也好,齐国本国也好,刚刚迈上巅峰,就要沉沦谷底。转过年来,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3件大事:(1)秦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