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伐宋成功后,刚刚迈上巅峰,就要沉沦谷底,怎么回事?

齐国伐宋成功后,刚刚迈上巅峰,就要沉沦谷底,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5 更新时间:2024/2/14 14:03:37

上一讲谈到齐国伐宋,终于完成了这件灭国大业,宋国从此在国际社会除名,殷商一脉的王族后裔风流云散。但人性通病,志得就会意满,完成了大目标就容易飘飘然,齐湣王并没有意识到,他本人也好,齐国本国也好,刚刚迈上巅峰,就要沉沦谷底。

转过年来,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资治通鉴》记载了3件大事:

(1)秦昭襄王先和楚顷襄王在宛地会面,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会面。

(2)秦国将军蒙武攻打齐国,拔取9座城邑。

(3)这是司马光着墨较多的部分,简单讲就是齐湣王发飘了,犯众怒了。

我们先看第一件事,国君峰会,会面地点特别耐人寻味。

[var1]

宛,你也许还记得,当年吴起初入楚国,第一份差事就是担任宛守。现在的宛地已经落在秦国手里,做了泾阳君公子市的封邑。中阳,位置很难确定,有可能在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也有可能是中山国的故地,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附近。

先前秦昭襄王发起峰会,自己要占主场,这一次宛地虽然也算主场,但毕竟是楚国故地,很接近楚国。继而他又不避舟车劳顿,到客场开会去了。推测起来,原因有两个:一是自从楚怀王死在秦国,列国诸侯谁都不敢轻易到秦国去了,秦国很难继续在主场召开峰会;二是秦国有大事要办,必须放低姿态,积极交朋友。

秦国要办的大事,就是联合所有能联合的诸侯,一道讨伐齐国,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蒙武伐齐,拔取9城的事情。但司马光犯了一个小错误,秦军统帅并不是蒙武,而是蒙武的父亲蒙骜(ào)。

蒙家是秦国的将门世家,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为秦国立下了不少战功。从秦昭襄王时代到秦始皇初年,蒙家人带兵打仗的都是蒙骜。

[var1]

蒙氏发源于蒙山,蒙山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所以蒙骜原本是齐国人,不知道为什么背井离乡,投奔秦国去了。

他为秦国立下的第一件战功就是远征自己的祖国齐国,拔取9城。《资治通鉴》没有记载的是,秦国把这9座城邑设置为县,成为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管辖的飞地。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遥远的飞地,秦国怎么治理得来,又怎么守卫得住呢?

再有,蒙骜远征,势必从三晋借道,三晋不是才参与了五国伐秦的行动吗,

怎么这么快就转变立场了呢?

飞地问题,史料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三晋借道,正是秦国一系列积极外交的结果。国际局势就是这么吊诡,现在轮到秦国搞合纵了,笼络除齐国以外的所有列强,联合收拾齐国。

秦国的这次外交活动并不费力,几乎称得上是顺水推舟,因为在五国伐秦的过程里,合纵阵营内部各种龃龉(jǔ yǔ),很像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你给我下套子,我给你使绊子,你推我往前,我躲你身后。结果本该处于寡不敌众状态的秦国并无大碍,反而是齐国瞅准时机,吞掉了宋国,赚得盆满钵满。

[var1]

所以早在秦国没有发起这一轮外交活动之前,赵、魏两国就已经盘算着联合伐齐了,赵国很有可能真的跟齐国发生了武装冲突。而燕国一直夹着尾巴甘当齐国的小弟,忍辱负重憋大招。而现在的齐滑王很像当年三家即将分晋时候的智瑶,实力暴增之下也就造就出一个修昔底德陷阱,让邻居们食不甘味、寝不安枕。

战国列强的核心国策大略来说只有两点:一是不断壮大自己,二是时刻监视邻居,让邻居们始终保持均势,谁也别冒尖。所以小国求生存,必须牢记大国国策,因势利导。

宋国当初如果国内正常的话,一旦遇到齐国入侵,只要拿出当时的经典策略就不难给自己解围——可以对齐国说:“你们如果再打,我们就举国投降楚国,或者投降魏国。”齐国绝对不想看到偌大一块肥肉白白掉进邻国嘴里,再不情愿也只能停战。

结果宋国没能走通这条路,终于便宜了齐国。

国际局势陡然而变。原先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忽然间齐国的国力有了凌驾于秦国之上的感觉,这当然会让秦国紧张,也让齐国周边的三晋和楚国紧张。那么,齐国吃下偌大一个宋国,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呢?

[var1]

常理来说,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人际关系,得了便宜就该卖乖,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不过,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得了便宜卖乖”这句老话,但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太多,因为这太反人性了。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才是人性本真。

于是,《资治通鉴》记载,齐潛王忘乎所以了,南伐楚国,西侵三晋,还准备吞并西周国和东周国,自己当天子。

这种时候,照例会有忠臣冒死劝谏。《资治通鉴》的记载是:“狐咺(xuān)正议,(zhuó)斮之檀衢(qú);陈举直言,杀之东闾。”话说得又对仗,又押韵,意思是有狐咺和陈举忠言劝谏,却被齐湣王杀死在国都最热闹的地方以做效尤。

这段内容出自《战国策》。在《战国策》的版本里,狐咺的身份是所谓“附郭之民”,也就是住在城郊的平民,他的被杀导致了百姓离心;陈举的身份是齐国宗室子弟,他的被杀导致了宗族离心;接下来还有朝廷大臣司马穰茸劝谏齐湣王,结果也被杀了,导致了大臣离心。

司马穰直的出场显然属于年代误置,但这不重要,因为这件事简直就是一个文学模板,太不像真事儿了,狐恒和陈举也未必真有其人,创作者无非想要表达齐湣王倒行逆施的做派和众叛亲离的处境。

但是,齐湣王真有这么倒行逆施、众叛亲离吗?

[var1]

当初列强图谋宋国的时候,把宋王偃描绘成所谓“宋”,如今会不会因为列强准备联合伐齐,所以齐心协力先给齐滑王泼脏水,以使自己师出有名呢?

儒家政治哲学里,狐咺、陈举这样的人被称为“诤臣”,意思是敢于直言不讳劝谏国君的臣子,并不在乎会不会触怒国君,丢掉性命。

国君确实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柄,士大夫无力抗争,只能威胁国君说:“诤臣不能杀哦,话再难听您也得忍着,因为杀害诤臣就是亡国的预兆。”

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在议论这段历史的时候,说了一句响当当的话:“杀诤臣者必亡”。可想而知的是,在儒家的叙事套路里,一旦说某位国君杀了诤臣,接下来就该说他是怎么身死国灭了。

狐咺究竟是怎么劝谏齐湣王,又是怎么被杀的,《吕氏春秋》给出了高度故事化的记载,很有儒家调性,说狐恒先是劝齐湣王提防亡国的风险,齐湣王完全不当回事,但也没治狐咺的罪。

[var1]

但狐咺执念太深,做了一个很反常的举动:“哭国三日”,也就是说,他假装齐国已经亡国了,一连3天为齐国哭丧。按照礼仪,哭丧是要边哭边唱的,狐咺唱的内容是:“先出也,衣絺纻(yìchīzhù)。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chǔ)。”

这段内容很有文学史和民俗研究的价值,可以让我们看到战国时代的歌词特点。这段歌词的涵义是:先逃出齐国的人还能有衣服穿,逃得慢了可就逃不掉了,要被抓俘虏了,我看到齐国人民纷纷往东逃难,却不知道逃往何处才能安宁。

齐湣王当然恼了,认为狐咺带节奏,但并没有简单粗暴地把他杀了,而是咨询法官,国法该怎么治狐咺就怎么治狐咺。

国法很明确:狐咺该杀。

但负责行刑的官员不忍心,装模作样几下想把狐咺吓跑。狐咺当然不肯跑,主动过来求死,临刑之时留下一段掷地有声的话,说殷商有比干,吴国有伍子胥,齐国有我狐咺。

除此之外,狐咺还讲了一段很神秘的话,原文是这样的:“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国为墟。”意思是说,将来会有个人从南方来,像小鱼一样进来,像大鱼一样留下,把咱们齐国的朝廷变成草莽,国家变成废墟。

这类神秘预言当然出自后人的附会,但是,预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var1]

更多文章

  • 东汉朝“第二次党锢之祸”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9年,四月二十一日,金銮宝殿的皇帝御座上,发现一条青蛇。二十二日,狂风大作,冰雹如雨,雷霆霹雳,一百余棵大树被连根拔起。接连发生怪异天象,刘宏下诏,命三公、九卿以下官员,都呈上密封奏章,加以解释。【没爹没妈没娘舅的苦孩子】大司农张奂上书说:过去,周公姬旦埋葬时,因违背礼制,上天震怒,降下灾异

  • 长平之战赵国败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赵国长平后为啥恢复元气快,长平赵国不出击能赢吗,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败了有多惨

    [var1]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逐渐向东发展。而一度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齐国,自乐毅伐齐后,虽然最后复国,但国力衰落了下去。而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国力开始上升,特别是在齐国衰落后,关东六国能抗衡秦国的只有赵国了。长平之战,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第一和第二之间发生的战争。秦国向东发展,三晋(韩、赵、魏

  • “与天下同利”在楚汉争霸中:刘邦为什么轻而易举的就能获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何能最终胜出,楚汉争霸刘邦进咸阳

    在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有一篇叫做《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文章,此文详细叙述了汉初诸将的出身。读过此文的朋友都知道,出身最贵的是张良,韩相之子,“大父、父五世相韩。”其次是张苍,秦朝御史;叔孙通,秦朝的博士,儒生也。其余的如萧何、曹参等人出身卑微,无外乎狱卒、小吏、平民、屠夫、吹鼓手、车夫。

  • 长平之战:悲剧是定局,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被错笑了两千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长平之战中真正的赵括,长平之战赵括能守住吗,赵括为什么打不赢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公元前262年左右,战国七雄,实际上已演变成秦国一家独大。秦国要开始统一天下的步伐了,而赵国就是秦国最大的障碍。所以,秦赵双方必须要爆发一场大战,如果不是长平之战,肯定也还会有其他什么之战。但为什么历史选择了长平?话说秦国第一次进攻赵国,没能有大的突破后,开始进行迂回,先打韩国的上党

  • 东汉末年刘备这样到处游走的集团,其军费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刘备的军费从何而来,刘备鼎盛时期的部将,刘备如何在打仗前运筹帷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江东孙坚,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西凉马腾,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这些人,不是出身贵族,就是地方官员,身份背景雄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和名气。像刘备这种身份、地位低下的小人物,要钱没钱,要名没名,也想学人家聚众起义,简直是痴人说梦。第一桶金刘备的第一桶金

  • 长平枯骨下的暗流涌动,赵括兵败的真相远非纸上谈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赵括怎么打赢长平战役,赵括兵败长平的主要内容,赵括最巅峰的一战

    上一篇,我们说到秦昭襄王对待六国的策略就是一次次剪除当世的最强势力。在毁掉楚国郢都,占领江汉盆地后,楚国已经被解除威胁《亡秦必楚,为什么楚人独恨秦人,深度解读楚国的悲歌》,秦人最大的敌人瞬间变为赵国,在关东诸国都在被秦人不同程度的削弱后,赵人依旧保持着强大,赵武灵王的改革成果依然在持久的影响着这个国

  • 汉献帝四次反抗诛曹操;曹操嫁三女,是为保护自己与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对待汉献帝,三国演义曹操汉献帝,铜雀台曹操和汉献帝

    从而汉献帝在曹操手下,做了25年的傀儡皇帝。不甘心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25年之内,一共做了四次反抗。第一次:国内有故1.曹操南征张绣197年(建安二年),曹操第一次南征,因曹操贪色,娶张绣婶母,以及拉拢张绣爱将胡车儿,导致张绣夜半突然反叛,而惨败。198年,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时,双方都全神贯注、精神

  • 项梁死后,项羽先被楚怀王打压,后又被宋义打压,终于要怒起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项梁之死对项羽意味着什么,楚怀王简介,项梁为什么要背叛项羽

    [var1]项梁死后,本来属于项氏家族的军权,最先并没有落在项羽手里,也没有落在刘邦那里,而是落在一个徒有虚名的人身上,他就是被项梁扶起来的傀儡——楚怀王。自古以来,傀儡之所以为傀儡,是因为他身边有强势人物控制,傀儡有继承权,强势人物也有继承权,所以有些人当了一辈子的傀儡,想翻身都翻不了。然而在这些

  • 汉皇后裔刘备假如有一统天下的机会,能否归政汉献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备为什么不接汉献帝,刘备怎么样能成为汉献帝,汉献帝密诏刘备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过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时期也是我国科技文化一个大发展时期,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西汉的杰作。两汉也是继大秦帝国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军力强盛的帝国,西汉的李广,卫青,霍去病,东汉的马援都打败过匈奴,为汉朝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 汉王朝似把锤子,把匈奴这颗钉子一锤一锤钉在西罗马帝国的心脏!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饱受匈奴人掠扰之苦的汉朝,开始由于楚汉之争,国力虚弱,骑兵短缺,无法与有草原之狼之称的精锐骑兵相抗衡,只能以屈辱的和亲进贡的战略取得安生。到了汉武帝之期,汉朝己兵强马壮,又碰上好战的汉武帝刘彻和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敖等一干精兵强将,经过几次激烈的生死熬战,消灭了匈奴的有生为量,把匈奴人赶出河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