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995年,一座西周古墓出土3秒点火“打火机”,竟是神秘“阳燧”

1995年,一座西周古墓出土3秒点火“打火机”,竟是神秘“阳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532 更新时间:2024/1/17 13:47:06

当年的《人民日报》还专门发表专稿章赞誉这项重大发现,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还对此做了专访全世界播放,英国的华侨中学更是将这项发现列入中学课本。

那么,这件“3000年前的神器”,到底是什么?值得全世界为之震动……

这件神秘的东西,曾经出现在众多古籍记载中,古人叫它“阳燧”。

西汉淮南刘安和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中,便有对阳燧的描述:

“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明代医学界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可见,所谓的“阳燧”,应该是古代的点火装置,被称为“火镜”。

然而,在此之前,所有的考古发掘中,从未有人真正见识过“阳燧”的实物,它就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忽远忽近……

一直到了1995年的5月,陕西省扶风县的黄推村发现了一座西周墓葬。

这个困惑了大家多年的“谜团”终将揭开!

当时,周原博物馆负责墓葬的考古发掘。这座古墓已经惨遭盗墓贼的毒手,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现场的清理中,只是发现了几枚散落的细碎金器、以及殉葬的马骨牛骨等。随后,有队员在一片杂乱中发现了一枚“铜镜”。

之所以叫这件东西为“铜镜”,是因为它为圆形,直径8、9厘米,和人们印象中的铜镜很类似。

但是,年轻的考古队员却又有些疑惑!这铜镜为什么又别具一格?竟然是“凹陷”状的?

古代的铜镜,正反面都为水平的平面,这样才能起到镜子的照射作用。可这件“凹镜”造型这么奇怪,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为了慎重起见,这面“怪镜”辗转便到了周原博物馆馆长、著名的西周考古专家罗西章的手里。

罗老仔细测量了“怪镜”的尺寸:直径8.8厘米,厚0.19厘米,圆形凹状,青铜质地,重95.47克。在其背面的中心位置,有一个凸起小钮。

其实,第一眼看到这件东西,罗老已经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自己好像见过!

终于,一段二十年前的记忆被慢慢唤醒!

1972年的时候,陕西要修建刘家沟水库,当时在修建工地上发现了距今三千年的西周墓葬。罗西章作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也参与了那次发掘清理。

正是在那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奇怪的铜镜。

当时大家也把他叫作“铜镜”,其造型和如今的这一件非常相似。

不过,七十年代不比现在,大家找不到这件铜器的真正用途,便也没有深究,这件“悬案”也算是留下了个尾巴……

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罗西章早已经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西周考古专家。因此,对于揭秘这件“怪镜”的用途,有了更多的自信。

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

这件东西有“凹面”,那么它会不会就是史料记载中出现过的神秘“阳燧”?

古籍中的阳燧,总是与“火”相伴,而凹镜有聚光作用,可以将太阳光聚集成为火源!

虽然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古人,不可能明白“凹面聚光”的科学道理,但是聪明的他们一定学会了利用这种神奇的现象!

随后,“怪镜”被委托给了西北光学仪器厂做了相关测定,证实其曲率半径为20厘米,确实是一面标准的球面镜!

尽管有了科学数据做支撑,心思缜密的罗老还是不放心。他决定复制一面怪镜,并当场做点火试验……

1995年8月,复制的怪镜已经完成。

这一天,周原博物馆的户外空地上,除了罗西章以外,还有一名瑞士的考古专家现场见证。

只见罗老将一小团宣纸放在引燃位置,然后拿起怪镜将凹面对准太阳,一秒、两秒、三秒……

轰!宣纸突然被点燃!其速度之快,让现场所有人惊讶不已……

试验成功了!这件已经锈迹斑斑毫不起眼的“怪镜”,正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利用“凹面镜聚光”原理,创造出来的“点火器”!

仔细想想,那可是在遥远的西周啊,多么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陕西发现的“西周阳燧”,成为了“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人工金属取火用具”!

这个考古发现,也再一次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难怪《人民日报》会热烈的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人,真的太伟大了……

更多文章

  • 《少年歌行》原著大结局:雷无桀带走司空千落,萧瑟向敌人求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瑟有多爱司空千落,萧瑟恢复武功,少年歌行萧瑟背后势力

    自此,当朝皇帝不再册立太子,而是在年祀祭典那天,将储君的名字写进卷轴中,以龙章火封。龙封卷轴共两份,一份交由五大监保管,称传帝命;一份交由钦天监封藏,称达天意。数代以来,一贯如此。只有前朝出了意外,琅琊王萧若风撕了五大监手里的诏书,扶持三哥萧若瑾登基,而另一份藏于钦天监的龙封卷轴却莫名消失了。雷无桀

  • 吕望、太公涓、姜尚等,姜子牙两个姓氏、九个名字的来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一:姓“姜”,也姓“吕”。这要从古代的“姓氏”说起。姓和氏本来不同,“姓”最初用于女系,“氏”用于男系。在夏、商、周时期,姓和氏也是分开的,“氏”是姓的支系。“姓”是一个家族所有人的共同符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姜子牙本来姓“姜”,“姜”是他们家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区别于其他家族的符

  • 出土文物证明:周灭商用了“下三滥”手段,纣王也不是自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纣王十大猛将排名,纣王墓出土了什么文物,苏妲己和纣王放飞自我

    历史书上告诉我们,周武王灭商是正义的战争,因为商纣王无道,生活极度奢靡,残害忠良。《封神演义》中更是段历史夸张到了极致,什么妲己是九尾狐仙,什么女娲娘娘授意等等,引进了大量的神仙,都站在了周武王这一边,就是为了说明周武王是顺应天意的。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最后一战,也是最著名的一次战役。牧野之战之后,周

  • 从黄帝到夏禹的关系网,看家族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夏禹家和黄帝的关系,夏禹孙大岛牵手视频,夏禹个人资料

    有娇氏都是“姒”姓,炎帝一脉姓“姜”,黄帝一脉本来是姓“公孙”,后来改成了“姬”姓。在上古时候,这两兄弟就为了王权发生过争斗,黄帝善战,又能得民心,所以黄帝取得了统治的地位,只要不归顺他的,黄帝就带兵去攻打他们,直到把他们打服,归顺在他的王权之下,所以,黄帝的一生是开创的一生,一辈子都特别忙,从没有

  • 考古证实,周武王用“下三滥”的手段灭了商,后来却被孟子洗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历史上,有一次朝代更替之战,胜利者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之后。然而当现代人经过一些考古研究,却突然觉得,这胜利者赢得似乎并不那么光彩。帝辛暴政,武王伐纣话说公元前晚商时期,商朝末代君主子受继位,是为帝辛,后世称商纣王。纣王此人,可以说是天生神力,据史书记载,其“托梁换柱”、“力格猛兽”,曾经纣王的

  • 考古人员意外发现,西周第一豪车,车轮间镶嵌绿松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时代的进步,汽车已经成为了每家每户必备的出行工具,当然,从古至今,车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更是一个人地位、权利的象征。前不久,考古人员在陕西某地发现一处车马坑,其中埋葬着一架特殊的青铜马车。车马坑深有1m,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青铜车”的车体已经逐渐出土。经专家鉴定,确定为西周中晚期的马车,从

  • 故事:唐朝书生穿越到秦国,竟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原来就是一场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穆公羊皮换相的故事,秦穆公纪录片,百里奚见秦穆公完整版

    那时正是春天,人发困,沈亚之大白天躺下来睡了一觉。梦见自己到了秦国,主管京城事务的内史廖大人将亚之推荐给了秦穆公。秦穆公立即在大殿上召见了亚之,并且很谦虚地移坐向前,请教亚之说:“我想使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衷心希望知道一些富国强兵的方法,先生有什么指教吗?”亚之便将古代昆吾、彭祖以及春秋时期齐桓公姜

  • 孔子疑惑 天上有多少颗星 一个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百家前言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门下弟子三千,其中更是出了七十二位大贤。他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后世更是有人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对孔子是一种极度的肯定。在我们心中无所不知的孔子,却为何频频栽在孩童的手中,孔子曾经东游时,见到两位孩童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最近,说得孔子哑口

  • 此刑在古代堪称最残忍,令受刑者极度恐惧,传闻由妲己所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将毒蛇、毒虫等称呼为虿,而“虿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大坑中放满了蛇蝎等毒物。在商朝末年,妲己和纣王狼狈为奸,在国内大兴土木、祸患朝纲并陷害忠良。商纣王的原配姜皇后为人正义,多次劝阻商纣王,最终却被迫害致死。姜皇后死去没多久,有一日,纣王心血来潮,下令宫中嫔妃宫女皆要褪去衣衫,在鹿台庭院中赤身跳舞。

  • 夏朝开国天子夏启,登基前经历了一波三折,终于成功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剧照:女娇作为禹的儿子夏启自然也享有了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大禹即是夏后氏的部落首领,也是天下共主,所以说夏启将来不一定能够继承父亲成为天下共主,但是作为儿子一定能继承父亲成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掌控着强大的夏后氏部落,即便不是天下共主,其实也与天下共主没什么区别。在大禹那个时代,王权已经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