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官府在盐场市镇引导民间信仰,完善教育体系,推行教化,努力提高灶民的文化素质。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间教育机构,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至明清。书院教育有效的补充了官学的不足,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肯定。其中书院所宣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雍正十一年,朝廷诏各省设立书院。这一政策得到了江苏地方官员,和盐务官员的积极响应,比如扬州城就先后设立了安定书院、梅花书院和广陵书院,但这些书院都地处繁华都市,并非盐场地区。随着两淮盐业经济的繁荣,盐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远离城市的盐场市镇也陆续出现了书院。
虽然,这些书院规模不能与扬州的书院相比,但其设立对于普通的灶民子弟影响巨大。盐场市镇作为一个盐业为主导的社会,书院的设立与运营都体现了“盐”的特色。书院的倡导者大都是盐务官员,地方的士绅盐商也积极参与修建或重修,食盐税款是书院最稳定的经费来源。
盐场书院都有着一套完善的教学行政管理体系,政府官员也经常主持学院的教学活动,如西溪书院,“每月初二日官课在公署,知县、分司轮流主之。”对于成绩优异者,则给予物资奖励,其名列优等及上取者酌送奖赏银。总之,盐场书院代表了盐场地区最高的教育水平。
社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乡办学校,创立于元朝,发展于明朝。社学一般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冠婚丧祭等礼节和朝廷律令,具有教育启蒙作用。元明时期,盐场地区社学虽有显著发展,但远远落后于临近的农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