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首先,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少历史记载和典籍,本质上是查无实据的,既然查无实据,那就有很多种说法,所以春秋战国时代记载的军事作战,本质上水分是挺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平之战号称赵国出动了四十万人,但是考古发掘发现最多也就几万,这玩意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号称”,我不跟你说具体多少人,但是我号称多少人,在这种情况下就能把你这边士气降到最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作战方式,但是这种情况就导致了越是古代的军事战争,就越会让人觉得可以思考的空间很小,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在之后的历史中推算古代的作战规模产生好几种不同看法的笑话。而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时代总会让人觉得战争规模很大的根本原因,不可能觉得不大,因为根本就没有具体数据。
[var1]
其次,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方式很可能是那种集中国内所有人口,不管是普通百姓也好还是正规军人也罢,统统上阵充作兵员数量。这种情况下对于兵力的计算其实很容易产生误差,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只看人数确实很可能出现几十万的兵力,但是这些里面真正衡量一下可不都是士兵啊,也有很多平民百姓,那么这些人怎么算呢,难道平民百姓也能够被当做士兵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民百姓不能被当做士兵,这几十万就不能算数,里面裹挟的士兵很可能连十万都不到,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末就不太一样了,因为明末的兵力计算是实实在在的,多少人就是多少人,不可能出现水分和掺假,这样一对比其实也就能够知道为啥春秋时代兵力一看就很多,但是到了千年后反而会变少了。
[var1]
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实际上不能只看很多纸面上的东西,而应该更深入更进一步地去看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一些具体的数据,里面包含的内涵其实也挺多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把所有书上写的东西都当真了,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什么都没办法分辨,这种情况读历史其实还不如不读,可以称之为读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