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要立下军令状,谁都知道这就是给他挖的一个超级大坑,是要置诸葛亮于死地。但是诸葛亮却满口答应,还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表示,“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
三日?十万只?即使是征调全境范围内的工匠,十天也造不出十万支箭,更何况是三日。听闻诸葛亮这等豪言壮语,周瑜瞬间是脑瓜子嗡嗡的。
至于这个诸葛亮是不是真正的草船借箭之人,反而没有太多人的关注了。只是疑惑的是诸葛亮在借箭的时候,曹操为啥不用“火箭”呢?
当时的战船为木质结构,如果是用火箭射击的话,对方不但“借”不到箭,还可能全军覆没有去无回,简直是事半功倍。对此,历史学家们表示:不是曹操不想,他其实是.......
第一个原因 :目标不明确
夜战本来视野就不好,满江大雾根本就看不到目标,曹操连敌人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如何能放火箭?,所以射箭就相当于盲射,不知道会不会射中。退一万步讲,即使曹操刚刚有大量的燃油和布,又刚刚好制作了大量的火箭,那么在敌我不明的战场上也不舍得用,所以就按照一般的军事战略进行防御射击了。
第二个原因:火箭成本太高
我们所熟知的火箭就是在电视机荧幕上看见的,射击前将箭枝点燃射出去就行了。就可以达到焚烧敌军的效果。其实火箭也是需要一些制作工艺的,用布条浸在油里过一边,然后紧紧地缠绕在每枝箭的箭头上,射击的时候然再用明火点燃就可以了。
由于布和油的需求量很大,成本也是很高的。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什么情况都还没有摸清楚,就撒钱是不是有点败家?再说了大量的使用明火安全也是个问题,一个不小心还没有火烧敌人,自己就给点着烤熟了。另外火箭又不能现作制作,而且还难以长期的保存,很快就度过保质期了,所以在很多的战场上很难见到有火箭的身影,因为在战争紧急的状况下,想要大量的制作火箭是不现实的。
第三个原因:战场环境不合适
要想能达到理想的燃烧效果,需要有大量的足够的可燃物助燃,还需要有风还得稍微大一点的风。江上除了船之外就是水了,运气好零星射中了船的正面,也很容易就被灭火了,射不中就掉水里。就算着火了,诸葛亮是进攻方,有大雾遮掩,可以边退边灭火,曹操也不知道对方是草船。所以这三个条件都不成立。
当年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对方的火攻之计,打得节节败退吃了大亏,给他的心理蒙上了阴影。若是用火箭点燃了这些船,敌人极有可能再次火烧连营,风险实在是太大了。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罗贯中自己杜撰出来的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乃是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的张巡,用几百上千个穿上黑色衣服的稻草人,深夜时分放到城下,让敌人信以为真争相射击,最终张巡顺利拿到了数十万支箭。诸葛亮智谋如海、运筹帷幄,舌战群儒、大唱空城计,罗贯中将“草船借箭”安在诸葛亮身上正是相得益彰,才能更加被人们津津乐道。
关注我,为你分享揭秘更多有趣的历史,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