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无力和秦国对抗

为什么说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无力和秦国对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94 更新时间:2024/2/7 2:46:50

[var1]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秦军号称“虎狼之师”,韩军当然抵挡不了其进攻。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韩国的君主韩惠王决定用土地换和平,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当时的上党郡太守冯亭不愿意执行国君的命令,不想投降秦国,于是冯亭和上党的百姓商量以后决定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于是,冯亭派使者去通报赵国。

赵国的国君是赵孝成王,他则即位不久,政治上这不够成熟。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赵王找来了自己的弟弟平原君和舅舅和商量。最终决定接收韩国上党的十七座城池。从这个行为上,就能看出赵王眼光的浅视,他根本就不没想明白接收了韩国的上党郡,会招来秦国怎样的报复,对后果严重估计不足。

[var1]

??????????????????????????????????????????????????白起

秦国人知道这件事后自然非常愤怒,于是秦将王龁率秦军主力攻打赵国,赵国的主将则是廉颇。开始时,秦赵两军多次交战,廉颇虽然是名将但毕竟年老,且赵军实力不济,所以败下阵来。于是,廉颇便在长平筑起防御体系,和秦军对峙。这样一对峙,就持续了两年多。我们知道战争是最烧钱的,是最消耗资源的,两方打仗的实质就是在比拼国力。从双方的后勤补给来看,赵国的补给线较短,秦国较长;但是秦国的经济实力要强于赵国,犹其是农业的粮食产量,秦国不仅有关中平原上大片耕地,还早早地占领了蜀地作为后方提供粮食等各种资源。所以,从长久来说,赵国是耗不过秦国的。

赵国处在弱势地位,赵王自然要想办法改变战略方向。因为再这样对耗下去,赵国早晚会被拖垮。要改变只有两条道路,一是主动出击尽快与秦军决战;二是向秦国求和。第一条路太冒险,完全没把握,于是赵王决定先向秦国求和。但是赵王求和的办法出了非常大的失误。赵王手下有个人叫虞卿劝赵王说,不能直接求和,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秦国人手里,如果主动求和就是自暴其短,秦人是不会同意的。虞卿的办法是用赵国最好的珠宝去交好魏国和楚国,让他们出兵威胁秦国,迫使秦国同意和议,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才是议和的基础。但是赵王没有接受虞卿的建议,直接派人去秦国。结果不出虞卿所料,秦王和范雎将赵国使者交给楚国和魏国等诸侯国看,表示赵国要求和,让其他诸侯国不要再去帮助赵国。这样一来,赵国不但在军事上很被动,在外交上也失去了外援,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局面。

[var1]

??????????????????????????????????????????????廉颇

议和不成,赵王只能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万一打胜了还有希望,否则再拖下去就是死路一条。于是赵王令廉颇出兵,但廉颇深知不能战,战则必败。赵王就罢免了廉颇,让年轻的赵括代替廉颇做了主帅。赵王这个决定遭到了两个人的坚决反对,一个是著名的大臣蔺相如,一个是赵括的母亲。赵括母亲反对的理由是,赵括父亲赵奢临终前的嘱吒,说自己儿子只会军事理论,没有经过足够的励练,不能担此大任。但赵王没听,还是坚持用赵括作主帅。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真正想决定的是赵王本人,赵括只不过是执行他命令的棋子。

[var1]

????????????????????????????????????????????????赵括

赵括到了前线,一改廉颇之前的作风,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秦国听说赵国换将了,知道机会来了,立刻换上了号称“人屠”的名将白起,秦王还下令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部上前线。秦军换将的消息绝对保密,赵括并不知道,仍然采取全面出击的策略。面对赵军的进攻,白起采取了示弱的对策,将赵军主力引诱进自己地盘,然后用骑兵将赵军分割成两段,分别包围。赵军被包围,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赵括组织了几次进攻突围,都被秦军挡了回去。赵军共被围困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士卒气势低落。赵括只能发起最后的冲锋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没了主将,突围无望,只好向秦军投降。赵军投降后,秦军主将白起为了防止赵军哗变并有效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下令将40万赵军全部坑杀。最后只放走了200多老幼兵士回赵国报信。

赵国兵败的惨烈消息传到首都邯郸,整个赵国为之震动。赵国人对秦国恨之入骨,但又充满了恐惧。此时,其他诸侯国的援军还没有来救赵国,正是灭赵的绝好时机。白起就主张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此时,秦国的国君秦昭王没有同意白起的建议,他下令秦军整顿休息,这样就延缓了进攻赵国的时间。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秦昭王又决定灭赵,但白起生病了,于是秦昭王派其他人为将去攻打赵国,但未成功。秦昭王又亲自去请白起,让他继续出征。但是白起拒绝了,原因是白起认为错过了灭赵的最好时机,而且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陆续去救援赵国,现在再去打仗肯定失败。当然,白起心里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名声,一旦失败,他一生不败的传奇就会以污点告终。这件事也增加了秦王和白起的矛盾,为后来白起被赐死埋下了伏笔。

在秦国内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赵国方面积极自救。这个过程中,平原君赵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先派人到魏国求救,然后自己亲自到楚国去求救。由此发生了两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分别是“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的故事。

[var1]

?“信陵君窃符救赵”:魏王在收到赵国的求救消息后,派了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去救赵国,但是到了魏赵边境时,秦昭王派人来恐吓魏国,说谁敢救赵国,秦国在灭赵后就会收拾他。魏王因此犹豫了。此时,魏王的弟弟信陵君站出来了,他是平原君的妹夫,坚持主张救赵。但是他的哥哥魏王不同意。信陵君就派人买通了魏王身边的妃子,让她帮忙偷了调兵的虎符。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信陵君还带一个大力士侯生。信陵君来到魏将晋鄙的军营,出示虎符,假传魏王的旨意要救赵。晋鄙果然将信将疑,就在他犹豫之时,信陵君命令侯生用锤子将晋鄙杀死。这样信陵君顺利接管了军队,他让军中父子兄弟的一人离开,表示要和秦国决一死战,这样剩下了八万人。信陵军就带这八万人的军队去救赵。

平原君去楚国之前,要挑选二十个门客一同前往,差一个时候不知道选谁了,于是毛遂自告奋勇要求一同去。平原君同意了。到了楚国,平原君向楚王说明来意,请楚国出兵救赵。楚王的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很不明确。过了好几天以后,平原君又和楚王一块商量。此时,毛遂又自告奋勇,上前催促楚王赶快决定出兵。楚王非常生气,斥责毛遂不懂礼术。毛遂不卑不亢,将救赵的道理和要害向楚王陈说。最后,楚王终于决定出兵。楚国著名的春申君率十万大军去救赵。

魏楚两国的军队都赶到了赵国,他们和赵国的军队里应外合,一同对抗秦国的虎狼之师。结果在邯郸城下,秦军遭遇了当时为止最惨的一次失败,一个叫郑安平的秦国将领率两万秦军投降。经过邯郸之战,秦军的力量大减,赵国也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秦昭王为此事震怒,并迁怒于白起,赐这个名将赐死。

经过了长平之战,东方六国之中再无一国能单独和秦国为敌。他们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秦国在邯郸失败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的措施。不久后,大名鼎鼎的吕不韦在秦国执政,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经济的措施,鼓励发展农业,取消对商业的限制,又大力修建水利工程,蜀中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都是那个时期修建的,秦国的国力又进一步地加强。东方六国联合向秦发动了好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秦国还反攻,推翻了东周,正式将周王室拉下了马。

长平之战的时间是公元前260年,又过了二十七年,秦赵之间又爆发战争,赵军又被斩首八万。赵王只好任用李牧为大将,抵抗秦军的进攻。李牧又是一员天才将领,他曾多次打败秦军的进攻,还创造了带一支军队先后打败两路秦军的战斗奇迹。秦国看直接进攻不行,就用了离间战术,用重金贿赂赵国重臣郭开,让他散布流言,说李牧要谋反。赵王果然中计,派人解除李牧的兵权。李牧抗命,赵王就密密派人将李牧拘押,最后处死了。李牧死后,赵国三个月被秦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28年,距离长平之战失败过了32年。其他国家被灭时间分别是:韩,前230年;魏,前226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齐,前220年。

[var1]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董承被毒死 天子中计 还是郭嘉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董承之死,董承个人资料,三国机密郭嘉大结局

    刘平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赢一次郭嘉,他心里的想法除了皇后谁都没告诉,但郭嘉一再试探天子刘平,已经捕捉到蛛丝马迹,刘平即使知道这很危险还可能是个陷阱,但自己还要义无反顾的跳下去,因为这是自己脱离郭嘉,脱离司空府,脱离许都的唯一机会,自己必须要抓住。于是刘平与皇后伏寿扮成小兵,联合袁绍的人救出董承,但让人

  • 为何春秋诸侯动辄出兵几十万,到了明朝萨尔浒出十二万人都费劲?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萨尔浒之战明朝军队,萨尔浒之战如何打赢明朝,萨尔浒之战明朝怎么才能打赢

    [var1]首先,春秋战国时代的不少历史记载和典籍,本质上是查无实据的,既然查无实据,那就有很多种说法,所以春秋战国时代记载的军事作战,本质上水分是挺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长平之战号称赵国出动了四十万人,但是考古发掘发现最多也就几万,这玩意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所谓的“号称”,我不跟

  • “此间乐,不思蜀也”,刘禅回司马昭的7个字,错1字就万劫不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禅为何笑死司马昭,司马昭说刘禅,刘禅要怎么回答司马昭的问题

    想想看他爹,刘备,人家白手起家,从一个卖草鞋的,混到了一方诸侯,天下三分,谥号昭烈皇帝。再看看你刘禅,治理政事全靠人家诸葛亮,自己只会应个声,最后在成都还有二十万人马的情况下投降西晋,还好意思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丢尽了列祖列宗的脸。但是,我们认真来解析一番,刘禅真的是昏庸无能吗?我们先看看刘备

  • 西施换来越国复兴,王昭君换来汉北境安宁,古代美女还被换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昭君vs西施,四大美女西施和王昭君,陈圆圆与西施王昭君

    比如陈圆圆,比如妲己。似乎,美貌变成了衡量古代女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古代美女们频频被当做物品,换来换去。[var1]曹彰换马曹彰,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曹植的兄长。就是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的任城王。相传,古乐府有《爱妾换马》的篇章。说的就是曹彰在路上看到有人骑了一匹好马。武将爱马,曹彰立刻就心动

  • 2009年江苏挖出汉代王陵,当年曾被曹操盗掘,墓主身份尊贵异常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代墓被盗事件,考古发掘西汉大墓,西汉大墓考古现状

    2009年江苏挖出一座汉代王陵,这座古墓占地25万平方,面积足足有35个足球场大,虽然几经盗掘,但专家还是从中发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座古墓居然曾经被曹操盗过。这不禁让人好奇,这座古墓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曹操当年又从里面带走了多少东西?事情发生在2009年1月,江苏盱眙县云山村的村民们

  • 《史记》中蔺相如经典形象的生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蔺相如是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着力塑造的一个经典形象,可是周秦典籍却不见这个人物。《史记》之外,汉代典籍也只有六条相关文献且非常简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是司马迁塑造蔺相如智勇形象的两个重要情节,但《史记》之外的周秦汉典籍或无记,或偶然有记,却与本传出入明显乃至矛盾。唐后学人对“完璧

  • “飞将军”——李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飞将军李广身高,飞将军李广的经典语录,出塞中的飞将军李广的资料

    汉武帝时期,匈奴经常侵犯汉朝疆域,在汉朝抗击匈奴的长期战斗中,有一位非常英勇善战,有着一流作战智慧的三朝老将军为巩固汉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王昌龄笔下的“龙城飞将”。话说这李广打起匈奴来,骑马射箭犹如天上轻盈的飞鸟,所射目标百发百中,匈奴人一听到他的名字个个闻风丧胆。李广做右北平太守的时候,附

  • 现在的蒙古国的疆域在清朝之前都属于哪些政权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蒙古国历代疆域变迁史,清朝贝加尔湖疆域图,蒙古国的疆域分布

    现在的蒙古国疆域在清朝之前都属于哪些政权统治:战国时期属于匈奴领地。秦朝时期属于匈奴领地。西汉时期属于匈奴领地。东汉时期属于匈奴领地。三国时期开始为鲜卑领地。西晋时期属于鲜卑领地。五胡十六国前期属于柔然的控制区域。五代十六国后期属于前秦的控制区域。北魏时期属于柔然的控制区域。北周、北齐时期属于突厥的

  • 我们称刘邦为“汉高祖”,这对吗?考据大师点名批评司马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大泽乡,陈胜吴广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从此这一句话响彻后世两千多年历史,令无数人热血沸腾。而真正第一个践行这一句话的人是刘邦。 公元前202年,大器晚成的刘邦君临天下,三次谦让后,在山东定陶汜水称帝,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死后,关于他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第一种,直接称刘邦;第二种,也是最普遍

  • 现在很少有人家庭生七八个孩子了,大清朝通常每家都生几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一个普通的晚清家庭,从照片上看,这个家庭至少有6个孩子,家庭条件肯定和现在没法相比,在当时应该算是一般,孩子们至少都能有衣服穿。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他们生活似乎非常艰难,母亲表情很无助,右边的孩子很警觉。这是一群富贵人家的孩子,这个大户人家和穷人的孩子相比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当穷人为生存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