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汉之争 项羽不肯过乌江 真的是因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吗?

楚汉之争 项羽不肯过乌江 真的是因为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18 更新时间:2024/2/11 7:31:55

楚汉之争1.0版本 暗度陈仓

项羽对刘邦的安排非常的有想法,如下图所示,刘邦所得到的汉中和巴蜀,地方虽然不小,但被秦岭阻隔,想要出来非常的困难。在刘邦的家门口,又封了秦旧将章邯,国号为雍。章邯的东边,又分别是司马欣的塞和董翳的翟,司马欣和董翳是劝章邯投降的秦将,这样既实现了以秦制秦,又实现了相互牵制,越是亲楚的就越靠东,他们又共同锁死刘邦。

刘邦不认可项羽的分封,但是项羽势大,鸿门宴后,侥幸逃脱的刘邦无奈,和萧何商量着暂时先服从项羽的分封,然后积蓄实力,再打回关中,夺回自己应得的土地。在行军途中,韩信被拜为汉军的大将军。韩信力排众议,主张趁诸侯立足未稳,立刻回师关中,重定三秦,韩信的决策既大胆又天才。

韩信派樊哙,灌英等人通过祁山道佯攻陇西,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陈仓道直扑陈仓,一举打败章邯,会定三秦。话说章邯在巨鹿不是很能打吗?能和楚霸王项羽打成平手,到这里怎么如此不堪一击呢?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时间,章邯在雍的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组织自己的班底。再加上章邯率秦军投降,二十万秦卒被项羽坑杀,自己独得富贵,秦人对章邯也颇为怨恨,不愿全力相助。

司马欣和董翳见章邯兵败,根本就没抵抗,直接投降了。他们的处境和章邯差不多,抵抗也毫无意义。如果真的按照刘邦萧何的想法,在汉中和巴蜀发展个十年八载,那么刘邦就彻底被锁死了。韩信的大胆决策,恰恰拯救了汉军。

楚汉之争2.0版本 为国平叛

如果暗度陈仓是刘邦为自己鸣不平的话,那么接下来刘邦就要为自己出关找借口了。咱们在上一篇,楚汉之争的前奏里说过,项羽分封天下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军功,一个是血统。在巨鹿之战中,诸侯国派出的将领,都团结在了项羽身边,臣服在了项羽脚下,这些人带着军队,跟着项羽灭秦,自然是想要讨个封赏,能够封妻荫子的。

项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举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以熊心的名义分封天下,但具体操盘手是项羽。项羽以义帝的名义,为兄弟们谋福利,解决了合法性,领军将士们自然皆大欢喜,那么之前他们为了反秦,各自还拥立了旧的六国贵族,他们也需要妥善安置,项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并分封,因此也有了血统分封原则。

为了突出当今天下秩序,是由我项羽来主导的,那么对不起,咱六国的旧贵族,得换个名号,挪挪地方。因此项羽就把六国贵族的旧地,分封给有军功的将领们,六国贵族则统一外迁。为了避免有钉子户的出现,项羽决定把义帝迁到岭南,岭南是当时的毒瘴之地,义帝都搬家了,六国贵族敢有不服的?

刘邦适时的抓住了项羽的小辫子,他为了拉拢六国贵族,大肆的攻击项羽,制造舆论,说项羽这样做是对六国贵族不公,刘邦希望六国贵族能够同情自己的遭遇,和自己产生共鸣,但六国贵族还是服从项羽搬迁了,这件事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刘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从义帝熊心那里得到了回应。熊心一直是想剪除项家的,项羽得势以后,他自然也憋屈,现在又被项羽赶到岭南,和自己的旧班底彻底分离,自己和阶下囚没有什么分别。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义帝熊心在去岭南的途中,会一直散播对项羽不利的消息,比如自己不愿意当义帝,都是项羽逼迫的,项羽的分封不合法等等,因此项羽才冒险,暗中指使人扮做山贼,杀了熊心。

项羽这一下就不是被抓小辫子了,而是授人以刀柄了,刘邦抓住机会,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讨伐项羽,为国平叛。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楚汉对峙于鸿沟,楚军孤军深入,本就供给困难,又被彭越断了粮道,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的是,韩信破齐,赵,眼看就要渡河击楚了。项羽派大将龙且去抵挡韩信,却被韩信和灌英打败斩首,此时的项羽感到不安和惶恐了。

史记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不符合逻辑的是,局面对项羽不利,刘邦却主动来求和。项羽出于无奈,答应以鸿沟为界,与汉王平分天下。鸿沟议和以后,项羽归还了刘邦的家人,如约率兵东归,刘邦也打算西去,此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天下大半已经归汉,此时是灭楚的大好时机,如果放项羽东归,无异于养虎为患。

刘邦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违约追击楚军。汉军到了阳夏,刘邦与韩信,彭越相约合围楚军,到了固陵,韩、彭没有来,项羽抓住机会,狠狠的痛击了一次汉军,刘邦被打的大败,退入城中不敢出来。

刘邦问计张良,张良建议刘邦先分封韩信,彭越二人,果不其然,二人正是想要刘邦的一个承诺,就是灭楚之后自己的待遇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以后,二人便倾力相助,前来合围项羽。其他几路兵马见韩,彭二人助汉王得到好处,也纷纷赶来要分一杯羹,项羽因此就被围在了垓下。

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大败,出于求生的本能,他开始带领八百余骑突围,一路拼杀,从八百人到百余人,再到二十八人,最后到达乌江边上,已然只剩下老哥一个了。项羽在剩下二十八人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他将二十八人分成四队,朝不同的方向突围,并且一再强调,让他们突围出去以后,告诉天下人,项羽之败,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信息很重要,古人一旦认为某件事是天意如此,那么基本上就不再反抗了。

到达乌江边上,项羽遇到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告诉他,只有他有船,可以帮项羽渡江,并鼓励项羽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此时的项羽反倒冷静了,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此时的项羽已经完全放弃了抵抗,他认命了。

项羽究竟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他一再强调的天要亡我,是什么意思。我想人之将死的时候,会回顾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诛灭暴秦,坑杀二十万降卒,屠龙少年在屠龙过程中也变成了恶龙。推举义帝,分封天下,给自己的对手刘邦以合法的汉王地位;杀掉义帝,将刀柄授予刘邦,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垓下之围中,眼看着刘邦重新分配天下,而自己正是桌上的那块蛋糕,该会是怎样的绝望?

结语

天要亡我,是项羽发出的最后的悲鸣,他认输而不服输。纵观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直都是辛辛苦苦为对手做嫁衣。义帝没了,汉王封别人为王,不是那么回事,反过来,众王为了自己的合法地位,必然推举汉王为帝,这就是天意,楚汉之争,本质上争的就是这个天意,至于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过是天意已定的托词罢了。

更多文章

  • 水浒传中戴宗腿上的甲马是何物?其实在唐朝就有比戴宗还快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戴宗甲马图片,神行太保甲马戴宗,水浒传中戴宗简介

    天速星神行太保甲马这东西,其实就起源于唐朝,最初叫纸马,是一种祭神用的纸。祭祀完毕后,用火焚烧。因上面所绘神像大多骑马,后来也就称其为甲马了,也有人认为,甲马和纸马是有区别的,前者只用于“追魂捉命”。也就是说,戴宗使用的甲马,是纸马而已。把绘有神像的纸马捆在腿上,然后使用法术,便可以飞步天下。每次停

  • 楚汉争霸,争的不是天下,而是奴隶主与封建主之间谁主国家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楚汉鸿沟全景图,楚汉争霸40集完整版,周老师讲历史楚汉争霸

    秦残暴无道,故二世而亡,天下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让秦朝统治者应付的手足无措,最终走向了灭亡。汉高祖入关中,秦王子婴举城而降,至此秦朝正式宣布灭亡。而这里说的农民起义,其实具有很大的笼统成分。其实在反抗秦朝的起义活动中,主力从来都不是农民军队,可能只是因为起义的开始是由农民军队的代表陈胜吴广拉开的序

  • 比不上唐朝的繁华:宋朝的富裕为何更多的人反而怀念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与宋朝差距为什么那么大,明朝和宋朝哪个更厉害,宋朝明朝哪个强

    第一个方面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灭亡后,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并且在蒙古人好战的性格的影响下,中国的版图一再的被扩大。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骄傲的,然而,在外国人的心里,却不承认这是华夏民族。尤其是日本,他们更是说出了:“宋亡之后再无华夏”的话,然而朱元璋出现了,他建立了明朝,结束了蒙古人对华夏的统治,传承了

  • 朱坤明:李世民用汉高祖诛杀韩信、彭越的故事,告诫大将尉迟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参与玄武门之变,尉迟恭应该说是最大的功臣,诛杀齐王李元吉的第一人,救了李世民一命,他自然很是骄傲,惹得文武大臣不满。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鄂国忠武公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太宗李世民举办了一次宴会,就想犒劳一下诸位爱卿,和文臣武将共享人世间的繁华。各位大臣都已经到齐,尉迟恭姗姗来迟,发现

  • 朱坤明:夏侯霸本来想为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与司马懿不和降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夏侯霸比起他的父亲名气不大,很多人都不知道,作为次子的他人生也很传奇,他和魏国辅政大臣曹爽的关系很铁,他在前线打起仗来也很轻松,靠山硬嘛。但是人家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家族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关键时刻出奇招,就把曹爽斩于马下。这下,夏侯霸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茶不思饭不想。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

  • 李白的无意之举,拯救了要上刑场的他,也拯救了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工出现了107次。李白有一次出门游玩,途中恰好遇到当时因犯军纪被押赴刑场的郭子仪,李白见其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甚感可惜。他认定郭子仪将来一定会有大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性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

  • 朱坤明:各得其所的历史典故,汉武帝处死自己妹妹的儿子,亲外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朱坤明之死,朱坤明,朱坤明真实身高

    知子莫若母,隆虑公主对自己的亲儿子昭平君非常宠爱,很放纵他的行为,所以就把他宠坏了,违法的事情做了很多,都因为是皇亲国戚,加上公主的袒护,轻松躲过衙门的处罚。但是隆虑公主也知道,自己一旦驾鹤西去,昭平君一定会被衙门抓捕,所以她向汉武帝求情,希望留下自己儿子的性命,汉武帝内心不愿意答应,但是看到妹妹痛

  • 有关唐朝有趣的历史冷知识,唐朝很多武将都亲手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灭国一览表,唐朝历史故事及简介,唐朝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

    唐朝的灭国天团(很多大将都亲手灭过国)大唐自李世民的天可汗时代开始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一直是天朝上国的存在。期间军事实力强大,国家繁荣富足,诸多小国都来朝拜。然而有的国家选择和唐朝对着干,最后难免被灭国的下场。在大唐强盛时期,很多大将都有过灭国的记录。(国内窦建德,王世充,以及梁师都等割据政权就不说

  • 朝廷治国策,百姓身上衣:汉朝是如何把治国哲学“穿”到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衣服是人类一个必备的生活用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赋予衣服的职能也越来越多,由最开始的"保暖遮羞"到凸显自己的审美,成为一种有格调的装饰物,并且在这其中还划分了非常严格的规范。在古代,如果乱穿衣的话是会遭来杀身之祸的,不同的阶级的穿衣服的款式是不同的,从颜色、质地、配饰都是有着一套等级森严的秩序存在

  • 昭陵六骏——成就也见证了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昭陵地宫全貌,六骏昭陵,昭陵6骏是哪六骏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就跟随其父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时起兵。经过多年征战,建立了大唐王朝并扫平群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皇帝后,非常感谢那些追随自己打天下的老部下,命人建造凌烟阁悬挂二十位功臣的画像,也命人画了自己多年征战时所乘的六匹战马。这六匹战马分别是特勒(勤)骠、飒露紫、青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