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1.0版本 暗度陈仓
项羽对刘邦的安排非常的有想法,如下图所示,刘邦所得到的汉中和巴蜀,地方虽然不小,但被秦岭阻隔,想要出来非常的困难。在刘邦的家门口,又封了秦旧将章邯,国号为雍。章邯的东边,又分别是司马欣的塞和董翳的翟,司马欣和董翳是劝章邯投降的秦将,这样既实现了以秦制秦,又实现了相互牵制,越是亲楚的就越靠东,他们又共同锁死刘邦。
刘邦不认可项羽的分封,但是项羽势大,鸿门宴后,侥幸逃脱的刘邦无奈,和萧何商量着暂时先服从项羽的分封,然后积蓄实力,再打回关中,夺回自己应得的土地。在行军途中,韩信被拜为汉军的大将军。韩信力排众议,主张趁诸侯立足未稳,立刻回师关中,重定三秦,韩信的决策既大胆又天才。
韩信派樊哙,灌英等人通过祁山道佯攻陇西,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陈仓道直扑陈仓,一举打败章邯,会定三秦。话说章邯在巨鹿不是很能打吗?能和楚霸王项羽打成平手,到这里怎么如此不堪一击呢?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时间,章邯在雍的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组织自己的班底。再加上章邯率秦军投降,二十万秦卒被项羽坑杀,自己独得富贵,秦人对章邯也颇为怨恨,不愿全力相助。
司马欣和董翳见章邯兵败,根本就没抵抗,直接投降了。他们的处境和章邯差不多,抵抗也毫无意义。如果真的按照刘邦萧何的想法,在汉中和巴蜀发展个十年八载,那么刘邦就彻底被锁死了。韩信的大胆决策,恰恰拯救了汉军。
楚汉之争2.0版本 为国平叛
如果暗度陈仓是刘邦为自己鸣不平的话,那么接下来刘邦就要为自己出关找借口了。咱们在上一篇,楚汉之争的前奏里说过,项羽分封天下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军功,一个是血统。在巨鹿之战中,诸侯国派出的将领,都团结在了项羽身边,臣服在了项羽脚下,这些人带着军队,跟着项羽灭秦,自然是想要讨个封赏,能够封妻荫子的。
项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举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以熊心的名义分封天下,但具体操盘手是项羽。项羽以义帝的名义,为兄弟们谋福利,解决了合法性,领军将士们自然皆大欢喜,那么之前他们为了反秦,各自还拥立了旧的六国贵族,他们也需要妥善安置,项羽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并分封,因此也有了血统分封原则。
为了突出当今天下秩序,是由我项羽来主导的,那么对不起,咱六国的旧贵族,得换个名号,挪挪地方。因此项羽就把六国贵族的旧地,分封给有军功的将领们,六国贵族则统一外迁。为了避免有钉子户的出现,项羽决定把义帝迁到岭南,岭南是当时的毒瘴之地,义帝都搬家了,六国贵族敢有不服的?
刘邦适时的抓住了项羽的小辫子,他为了拉拢六国贵族,大肆的攻击项羽,制造舆论,说项羽这样做是对六国贵族不公,刘邦希望六国贵族能够同情自己的遭遇,和自己产生共鸣,但六国贵族还是服从项羽搬迁了,这件事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刘邦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从义帝熊心那里得到了回应。熊心一直是想剪除项家的,项羽得势以后,他自然也憋屈,现在又被项羽赶到岭南,和自己的旧班底彻底分离,自己和阶下囚没有什么分别。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义帝熊心在去岭南的途中,会一直散播对项羽不利的消息,比如自己不愿意当义帝,都是项羽逼迫的,项羽的分封不合法等等,因此项羽才冒险,暗中指使人扮做山贼,杀了熊心。
项羽这一下就不是被抓小辫子了,而是授人以刀柄了,刘邦抓住机会,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讨伐项羽,为国平叛。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楚汉对峙于鸿沟,楚军孤军深入,本就供给困难,又被彭越断了粮道,更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的是,韩信破齐,赵,眼看就要渡河击楚了。项羽派大将龙且去抵挡韩信,却被韩信和灌英打败斩首,此时的项羽感到不安和惶恐了。
史记记载,“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不符合逻辑的是,局面对项羽不利,刘邦却主动来求和。项羽出于无奈,答应以鸿沟为界,与汉王平分天下。鸿沟议和以后,项羽归还了刘邦的家人,如约率兵东归,刘邦也打算西去,此时张良和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天下大半已经归汉,此时是灭楚的大好时机,如果放项羽东归,无异于养虎为患。
刘邦听从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违约追击楚军。汉军到了阳夏,刘邦与韩信,彭越相约合围楚军,到了固陵,韩、彭没有来,项羽抓住机会,狠狠的痛击了一次汉军,刘邦被打的大败,退入城中不敢出来。
刘邦问计张良,张良建议刘邦先分封韩信,彭越二人,果不其然,二人正是想要刘邦的一个承诺,就是灭楚之后自己的待遇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以后,二人便倾力相助,前来合围项羽。其他几路兵马见韩,彭二人助汉王得到好处,也纷纷赶来要分一杯羹,项羽因此就被围在了垓下。
垓下之战以后,项羽大败,出于求生的本能,他开始带领八百余骑突围,一路拼杀,从八百人到百余人,再到二十八人,最后到达乌江边上,已然只剩下老哥一个了。项羽在剩下二十八人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他将二十八人分成四队,朝不同的方向突围,并且一再强调,让他们突围出去以后,告诉天下人,项羽之败,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信息很重要,古人一旦认为某件事是天意如此,那么基本上就不再反抗了。
到达乌江边上,项羽遇到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告诉他,只有他有船,可以帮项羽渡江,并鼓励项羽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此时的项羽反倒冷静了,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此时的项羽已经完全放弃了抵抗,他认命了。
项羽究竟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他一再强调的天要亡我,是什么意思。我想人之将死的时候,会回顾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诛灭暴秦,坑杀二十万降卒,屠龙少年在屠龙过程中也变成了恶龙。推举义帝,分封天下,给自己的对手刘邦以合法的汉王地位;杀掉义帝,将刀柄授予刘邦,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垓下之围中,眼看着刘邦重新分配天下,而自己正是桌上的那块蛋糕,该会是怎样的绝望?
结语
天要亡我,是项羽发出的最后的悲鸣,他认输而不服输。纵观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一直都是辛辛苦苦为对手做嫁衣。义帝没了,汉王封别人为王,不是那么回事,反过来,众王为了自己的合法地位,必然推举汉王为帝,这就是天意,楚汉之争,本质上争的就是这个天意,至于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过是天意已定的托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