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湘军攻破天京,立下不世之功,曾国藩为何反遭慈禧怒斥?

湘军攻破天京,立下不世之功,曾国藩为何反遭慈禧怒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36 更新时间:2024/1/21 12:00:09

西面有湘军咄咄逼人,东面有李鸿章淮军和左宗棠楚军的步步逼近。

两面作战为兵家大忌。江南战场的主动权,一步步落入清政府手中。

1862年3月,曾国荃率三万湘军离开安庆东下,拉开了天京之战的序幕。

4~5月,在湘军的强势打击下,驻守天京上游的太平军节节败退,湘军陆续攻占了芜湖、巢县、无为、运漕、和州、东、西梁山、太平关。

5月30日,彭玉麟率湘军水师一万多人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三万人也直逼雨花台。天京城处在了湘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的势如破竹,让深居不出的洪秀全缺乏心理准备。

6月8日,为了打退湘军的围城,洪秀全在天京城内临时拼凑了两万军队。

能拿得动抢的人,通通都要出城迎战!

结果,两万弱旅惨遭湘军吊打。

而在初战失利的同时,陈玉成遇害的消息也传到天京。

得知了噩耗,洪秀全先是惊恐不安。接着又不知所措,完全沉不住气了。

在这种情况下,在外作战的李秀成、杨辅清、洪仁玕等人,全部收到了驰援天京的诏书。

收到诏书后,身处皖南的杨辅清、洪仁玕立即回援天京。

坐镇苏州的李秀成认为湘军初至,锐气正盛,解除天京威胁的时机尚未成熟。便没有亲率主力回援,而是指派了胞弟李明成回援天京。

到了7月,回援的太平军约五万人。

此时对比兵力,太平军要多于湘军。

从形势上讲,太平军握有局部主动权。

因为曾国荃一军,完全是孤军,在太平天国的内线作战。

曾国荃把兵力分布在板桥至方山一线,目的并不是立即拿下天京,而是试图在天京城外设立据点,然后再伺机伸展。

当时的湘军并不会,也根本不可能立即对天京发动进攻。

但是,由于杨辅清、洪仁玕指挥所部夜袭湘军大营,被湘军击退,未能解除天京之围。

加之洪秀全也对李秀成的迟迟不回心怀不满,开始怀疑其忠诚。

因而一时之间,所有的压力全压在了李秀成身上。

从8月初开始,洪秀全一日三诏,措辞极为严厉。

尽管李秀成将自己的家属送往天京做人质,也依旧抵消不了洪秀全对他的质疑。

9月14日,李秀成终于顶不住压力,在集结了堂弟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个王爷后,领兵三十万(另有一说是二十万),号称六十万,由苏州出发,在东坝会齐,浩浩荡荡回援天京。

得知李秀成来了,天京城外的曾国荃很心慌。城内的洪秀全也很心慌。

由于摸不准李秀成的态度,此时洪秀全的心态极为纠结。

他怕李秀成不来,又怕李秀成乱来。

李秀成这个时候能证明自己忠诚的方式,唯有打胜仗,打败湘军!

然而,这场至关重要的“雨花台大战”,李秀成在拥有十倍兵力的情况下,与曾国荃大战四十多天,竟然打输了。

关于为什么打输,李秀成后来在自述中是这样说的:

“九帅(曾国荃)节节严营,濠深垒坚,木桩叠叠层层,亦是甲兵之利,营规分明……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寒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也。”

在李秀成看来,此战失利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一是湘军太强大;二是天气太冷;三是太平军缺粮草。

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客观因素导致了战役失利,李秀成主观上没有任何方面的失误。

那么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很显然,并不是。

首先,参战的湘军并不强大。

曾国荃部的账面兵力只有三万,加之遇到瘟疫,导致减员三分之一。因而湘军实际的可战之兵也就一万多人。

第二,曾国荃是孤军深入。虽然有水师源源不断地运送补给,但湘军也存在粮草不足,士兵吃不饱饭的情况。

第三,李秀成是有备而来。所谓的“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寒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也”,并不是事实。

第四,据曾任曾国藩幕僚的王闿运的记载,太平军在雨花台大战期间的表现,前后落差较大。

大战前期,太平军在每次战斗中,都是先以洋枪、洋炮猛烈轰击湘军,并潜挖地道,直达湘军营濠外,有如明地道束草填沟,铺板于上,将士前赴后继,奋不顾身。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猛烈攻击中,湘军副将倪桂等人被太平军击毙。

曾国荃临阵督战时,脸部左颊也被流弹击中。

由于压力太大,曾国荃每天都要写一封信向曾国藩诉说苦状。

远在安庆的曾国藩得悉后,用他自己的话说“心已用烂,胆已惊破”。压力极大。

可是像这样强度的攻击,大战的后期,当两军开始比拼毅力,就看谁先撑不住时,太平军竟然变得怯敌,连肉搏战都不敢打了。

对此变化,李秀成的解释是太平军后勤补给出现困难,以致士气衰竭,没人愿意卖命了。

可是前面也说了,所谓补给困难,并非事实,都是李秀成事后的推托之词。

太平军前后反差极大的真正原因,其实是雨花台大战后期,苏州传来噩耗——谭绍光率东征军在青浦、嘉定惨遭淮军的痛击,以致“苏昆空虚”。

苏州是李秀成的大本营,其重要性在李秀成眼中要高于天京。

现在淮军要偷自己的家,加之天京这边短期无法结束战斗,李秀成自然是坐不住,心思早就飞到苏州去了,直接从雨花台前线抽调了数万人驰援,不想再与湘军死磕到底。

而李秀成作为主帅,他尚且如此,三十万太平军自然是军心懒散,无人再愿意卖命。

证明自己的关键一战没打好,结果很严重。

无论李秀成如何给自己找推卸之词,也抵消不了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感。

不久后,洪秀全的处分诏书下达:革除李秀成的忠王爵位,留职自效,戴罪立功。

当然,把雨花台大战的失利,全归咎于李秀成,也不客观。

自从安庆失守后,洪秀全为了牵制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军权过大,也是骚操作不断。

比较明显的一个骚操作就是滥封王,一口气封了一百多个王。

洪秀全大封王爷,固然可以提振人心,调动将领们的积极性。

但消极影响也很明显。那就是当洪秀全越级与中层将领建立联系后,有非常多的人,渐渐不服李秀成的调度。

原本太平天国只有两个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个大军阀,结果一通滥封王后,太平天国出现了几十个小军阀。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洪秀全的军事素质过硬,有超强的指挥作战能力,这倒也罢了。

问题是,洪秀全没有这么强的指挥能力。

他本身能力不足,却即要防着李秀成,又要重用李秀成,太平军的指挥系统怎么可能不乱?

换言之,参与雨花台大战的太平军诸王,在大战后期都想保存实力。因为大家明白,有兵就有权,就有管辖区,有自己号令一切的独立王国。

如果把老本拼光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个时候,就算李秀成想打,也难以为继。

说到洪秀全滥封王,这里插一嘴。

太平天国灭亡后,根据昭王黄文英在江西巡抚衙门的供词,洪秀全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

这也是今天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

但根据罗尔纲先生的考证,太平天国后期能考证到王号的王爷,实际是250多人。这还是算上了杨秀清、冯云山等早期册封的王,以及洪秀全为了拉拢捻军和天地会,遥封的王爷。

至于所谓的2700个王爷,目前无法证实。

因为即便加上天京城破前夕,幼天王洪天贵福临时册封的一批有名无实的王爷,太平天国也只有一千多个王,远远达不到黄文英说的2700多个。

有朋友可能会说,一千个王爷也不少了。据说太平天国的王爷都有开府的权力,天京城才多大啊?一千多个王爷都要修王府,天京城岂不是要挤爆了。

怎么说呢。

首先,太平天国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军阀化。以致天京中央的权力不断弱化,洪秀全对将领能施加的影响力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洪秀全不封王,地方将领也是拥兵自重,是事实上的王爷。

既然已经是事实了,加之洪秀全此时既无粮草,手上又没有军队,他唯一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拥有名器的授予权。

他此时不封王,更待何时呢?

其二,太平天国后期册封的王爷,多是口头授予,连王号都没有,没什么实质奖励。

真正有开府权力的,也就是开国六王(杨秀清萧朝贵等人虽死,但爵位保留),以及洪仁玕、李秀成、陈玉成等十几位权高位重的王爷。

也就是说,没实力的人,无论是否封王,都没能力建王府。有实力的人,无论是否封王,也会自作主张修建豪宅。滥封王,其实不会额外占用太平天国有限的资源。

第三,作为太平军的对立面,清军的情况也没好哪去。

清朝绿营武官编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总计是12933员。其中提督19员,总兵83员。

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十余年战事中,清政府以战功保举者,获“记名提督”近8000人,获“记名总兵”近2万人。

熟悉明清朝军制的朋友们应该都清楚,“提督”和“总兵”是清朝含金量非常高的高级武职。

后者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军级,少将军衔。前者为从一品,相当于正军级或副大军区级,中将军衔。

北洋水师那么重要的单位,其编制也只有一个提督和两个总兵。

而如此高级的武职,清军的记上名册,居然将近三万人。这滥封程度比太平天国的一千多个王爷也不遑多让了。

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在开不出什么实际奖励的情况下,给予将领精神鼓励,属于典型的权宜之计,谁也别笑话谁。

大战失利,湘军的企图得逞,围攻天京的威胁并未消除,怎么办?

洪秀全在宫中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一番后,又想起了“围魏救赵”。

他命李秀成率本部二十万人马进军皖北,进而攻打武昌,然后进取荆州、襄阳,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部联成一片,以达到调动湘军,解天京之围的目的。

但是,围魏救赵这一招,太平军已经用烂了,湘军根本不中计。

并且,曾国藩此时已荣升协办大学士,拥有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之权。

当得知李秀成要袭击湖北后,曾国藩命皖北、鄂东各府县坚壁清野,导致李秀成部在行至安徽六安时,无可休之舍,无可征之粮。

流动大军最怕的就是无粮可食。士兵们饿肚子,分分钟兵变。

李秀成无可奈何,只好下令退兵,自己先带一万多人返回苏州,让剩下的十几万人在后面慢慢走。

结果,当李秀成先行离开后,清军马上对后面的太平军发动合围。

这十几万人,身无立足之地,缺水缺粮,饿死者甚众,最终全部被歼灭。

李秀成总计也就是二十多万兵力,一战被干掉了十几万,后面的战斗想想也知道没法打了。

1863年12月,苏州、无锡相继被淮军攻陷。李秀成在苏南无立身之地,只好盘算着回天京。

驻兵溧阳的李世贤知道后,劝李秀成别作他谋,不要回京,但李秀成不听。

1864年初,被湘军围困了一年半的天京因为断粮,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饿死现象。

而与老百姓饿死截然相反的一幕,是洪仁达等勋贵家中屯聚了大量粮草,但他们却从不放粮救赈,反而借此机会囤积居奇,大敛钱财。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一句名言——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明朝灭亡前夕,崇祯皇帝求大臣们捐钱犒军,但世受皇恩的明朝勋贵纷纷喊穷。

等到李自成进了北京,这些人全部被抄家。

此时的太平天国勋贵就如明末官员一般无耻,太平天国怎能不亡?

1864年3月,见大势已去,天京周边诸城镇掀起一阵投降风。

溧阳、金坛、溧水、东坝等地的太平军守将纷纷向清军投降。

受此影响,天京也彻底沦为一座孤城。

李秀成很清楚继续固守天京,必然是死路一条,便上殿向洪秀全进言:天京不能再守。应立即放弃天京,取道江西,绕湖北,与陈德才军会合,据西北以图中原。

很明显,李秀成的建议是上策。

打不过,只能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并且,转向西北发展也有一个好处,那里没有列强势力,湘军的水师也过不去。

只要避开了列强和湘军水师,胜负犹未可知。

但此时的洪秀全已经没了早年的锐气,他已经吃不了苦了。

所以,洪秀全断然拒绝了李秀成的建议。

见洪秀全不想走,李秀成只好留守天京。

1864年5月,洪秀全病了。

之后的十天,由于不肯服药,日渐严重,洪秀全最终一命呜呼。

洪秀全死后,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他没有发公告,也没有举行仪式,只是草草安葬了洪秀全。

据洪天贵福后来的供词称:“十九曰老子死毕,是遣女官来葬的。葬在新天门外御林苑东边山上。”

洪秀全下葬时,是秘不发丧,没有用棺椁,很少人知道其遗体具体埋在了哪里。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洪天贵福没说。但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天京即将城破,没必要大办丧事了。不如秘不发丧,让湘军找不着,也好给洪秀全留个全尸。

当然,湘军最终还是找出了洪秀全的遗体。

至于如何处理的,那就众说纷纭了。

比较常见的一个说法是曾国藩命人将洪秀全的尸体烧成了灰烬,然后又让人把洪秀全的骨灰放到炮口上,开炮打进长江。

湘军那边,围困天京近两年,从上到下,想死的心都有了。

由于朝廷无法足额发放军饷,所以湘军在打仗时,往往需要通过洗劫城镇填补军饷亏空。

之前一路东下,湘军势如破竹,攒了一些家当。

但在南京城下,老百姓都跑光了,想洗劫也找不到抢劫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湘军十个月没有发饷。

没有军饷,这都还是次要问题。

最要命的问题,是开销巨大,后方无以为继,南京城下的湘军,还出现了“贼齑未尽,我食先匮”的情况。

也就是被围困的太平军还没饿肚子,湘军倒先吃糠咽菜了。

而湘军攻打的天京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监督修建的都城,修的极为讲究。

城墙周长九十六里,要数万人才能完全包围。

城墙的用料是的巨砖加以石灰和糯米浆粘合,地基用的是花岗石,坚固无比,一般的大炮根本轰不穿。

围城之初,曾国荃其实有心理准备。

此前攻打九江、安庆,他制定的攻城周期都是18个月,实际攻克分别用了16和15个月。

打天京,曾国荃计划二十个月。

但让曾国荃没料到的是,从1862年6月开始围城,到现如今,已经过去整整两年了,天京城依旧岿然不动。

拿不下天京,此时不仅是曾国荃着急。

居于深宫之中的慈禧也是焦躁不安。

因为有情报显示,之前被陈玉成派去西征的赖文光和陈德才正带着四十万大军回援。

如果一这支生力军逼近天京,解了天京之围,那岂不是前功俱废了?

为了尽快破城,慈禧一面派僧格林沁领兵在河南、安徽截击陈德才。

一面严责曾国荃湘军攻城不力,并一连给李鸿章下发六道谕旨,要他火速带领淮军赶到天京前线,会同曾国荃攻陷天京。

不过,李鸿章做事向来精明。

他知道曾国荃带着十万部下,在天京城下饿肚子苦战,这些人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主要靠一个信念:如果拿下天京城,大家都发大财,这将是这辈子最大的发财机会,也将是这辈子最后的发财机会,因为抢完了这里,就没得抢了。

如果自己贸然行动,跑去分一杯羹,必然要开罪于湘军。

搞不好,是要火拼的。

因此,李鸿章便没按朝廷旨意向天京进军,并向曾国荃明确表态:“屡奉寄谕,饬派敝军协剿金陵,鄙意以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

李鸿章按兵不动,同时朝廷又下了死命令,曾国荃不敢怠慢,命人在天京城外挖了30多条地道。但是效果却非常一般。

因为太平军也是挖地道的高手。可谓久经战阵,无论湘军把地道挖得多么隐秘,城墙上的太平军只需观察地面野草的颜色(野草会因为缺水而草色发黄),就可以判定野草下面是否有地道,并派人将地道破坏。

所以湘军的地道战,完全是无用功,空耗了十几万两的炸药钱,还搭上两千多工兵。

见地道战效果不好,曾国荃只好使出攻心计,一面命人加紧挖地道,一面并派人对守城的太平军进行诱降。

还别说,诱降这一招管用。

在湘军的诱降下,城内一些人的心理开始动摇。

见人心不稳,李秀成建议洪天贵福大封列王,以此笼络人心。

太平天国很多有名无实的王爷,其实就是在这时候册封的。

不过此时封王,为时晚矣。

6月30日,驻守正阳门的太平军守将向湘军请降,曾国荃得知后,马上派人接应。

当天晚上,有一百多湘军士兵通过绳索爬上了城墙。

但就在湘军准备偷偷打开正阳门的城门时,意外发生了。一名士兵的枪支突然走火,惊动了巡城的太平军守军。

无奈之下,湘军只好缒下城墙逃命。来不及逃跑的,就被太平军打死了。

大好机会就这么错过,曾国荃极为恼火。

于是,他一面命人继续挖地道。如果30多条地道还不够,那就加倍!如果60条也不够,那就挖100条。

一面在钟山第三峰东南麓,贴近太平门城根的地方架设了一百多尊大炮,没日没夜的对天京城内进行轰击。

7月17日,湘军将神策门炸开了一个缺口。

但当湘军蜂拥而入时,守卫神策门的太平军将几十桶点燃的火药投掷到了缺口中,瞬间引起大火,烧死了首批冲入缺口的三百多名湘军。

此时的天京城内,满打满算还不到两万人。除去非战斗人员,仍能上阵作战的仅四千多人。

但就是这四千人,却非常顽强,都是打仗不要命的主儿。

7月19日,湘军再次通过挖地道,埋炸药的办法炸开了天京城墙。

这一次,由于冲入城内的湘军实在太多,太平军无法阻挡。围困了26个月的天京,终于是被湘军攻克。

城破之后,曾国荃顾不上休息,立即安排八百里加急向朝廷报捷,并派人连夜将副本送给曾国藩查阅。

待这些做完,已三天三夜没合眼的曾国荃倒头便睡,任凭手下将士在天京城内烧杀劫掠。

四天后,捷报送到紫禁城,慈禧和慈安看到捷报后,立刻派人祭拜咸丰的陵寝,告诉这位大清第一昏君,您可以瞑目了。

当然,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两宫太后搞这场祭祀,只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我俩虽然是女流,但不比男人差。那些整天对垂帘听政唧唧歪歪的人,现在可以闭嘴了。

宣示完政治正确性,再然后就得论功行赏了。

怎么赏呢?现在还不知道,得等曾国藩更详细的奏报。

三天后,曾国藩的奏报来了,这道奏报不仅名称很长——《奏报攻克金陵尽歼全股悍贼并生俘逆酋李秀成洪仁达折》。

内容也很长,大概3000多字。

由于内容太长,这里就不复述了。简单来说,曾国藩在折子里汇报了四件事:

一,太平天国的暴乱规模是空前的;

二,南京城内十多万叛军,没一个投降,极其顽强;

三,这次能平定叛乱,多亏了先皇、两宫太后以及同治皇帝的英明领导;

四,湘军打赢了意志如此顽强的叛军,希望朝廷“不惜破格以奖有功”。

应该说,曾国藩的这道折子,写的还是很有水平的。既在无形之中吹嘘了自己的功劳,也在明面上拍了领导的马屁。

可是,慈禧和慈安见到奏报后,却连下两道圣旨,臭骂了曾氏兄弟一顿。

骂曾国荃的圣旨是这么说的:外城刚破,理应一鼓作气,生擒洪逆酋首,再上奏不迟!如此内城刚破,便迫不及待地上奏,表功之急,岂有此理!

你曾国荃刚刚破城,就急着写奏折来邀功,洪秀全的尸体找到了吗?幼天王抓到了吗?你猴急什么?

骂曾国藩的圣旨,内容更干脆:你甭跟我废话。金陵攻陷之前,我听说城中财富堆积如山,现在怎么没听你们兄弟提起?太平天国的财宝去哪里了!如果金陵城内真的有巨款,记得做好清册上交朝廷,以作为军饷赈灾之用。别跟老娘耍花样!

看到朝廷的诏书,准确地说,应该是命令,曾国藩懵了。

因为湘军攻入天京后,当天就开始洗劫,将城内的十几座王府劫掠一空。

到了第二天中午,湘军提督萧孚泗在洗劫天王府后,一把火将天王府烧毁。

太平天国的财宝去哪了,别人不知道,但曾国藩很清楚。

如果没有,那就是没有。

如果有,那也已经被湘军的兄弟们瓜分了。

已经吃进肚子里的财宝,还能再抠出来的吗?怎么可能呢!

湘军已经十个月没发饷了。军官们、士兵们都靠着拿下天京这一仗,捞足了后半辈子生活无虞的资本。这时候让人上缴所获战利品,那是会引发兵变的。

所以,曾国藩随即就给朝廷回了一道奏折,在折子中,他理直气壮地说:“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预计之外。”

意思就是说,虽然外界传闻金陵城中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但我们打下金陵后,才发现传闻是扯淡,金山银海什么的,根本就没有啊。这实在是出乎了我的意料啊。

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那我也没办法了。

解释了财宝的下落,曾国藩又在奏折中补了一句:“目下筹办善后事宜,需银甚急,为款甚巨,如恤灾民,修理城垣,驻防满营,皆善后之大端。”

我这里不仅没财宝,反而还缺钱赈灾、发饷。希望朝廷赶紧提供支援,否则出了事,搞出民变、军变,我负不了责。

曾国藩写第二道奏折之前,李秀成被湘军活捉。

慈禧本想将李秀成押到北京审问,顺便查证曾国藩说法的真实性。

但是曾国藩却说李秀成的威望极高,怕他路上跑了,还是杀掉比较保险。

于是,李秀成就被湘军就地处决了。

收到曾国藩的奏报和李秀成的死讯,慈禧也看出来了,曾氏兄弟这是恃功而骄。如果逼得太急,保不齐就把人逼反了。

所以慈禧也只好下旨安抚,并论功行赏:曾国藩封一等毅勇候,曾国荃封一等威毅伯,萧孚泗封一等男爵。

至于宝藏,没有就没有吧,你们辛苦了。

不过,慈禧也不是吃素的。

封赏的圣旨下发不久,她暗中调兵遣将,令僧格林沁以进剿捻军为名,进驻安徽;令湖广总督官文率军十万,屯戍武昌;令冯子材领兵驻镇江、都兴阿驻军马鞍山、富明阿进驻扬州,监视湘军。

这几个人,有的是旗人,有的是土匪出身,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跟湘军不对付。

在慈禧看来,太平天国灭了,湘军就是大魔头。

满清卧榻之侧,岂容汉人酣睡?财宝可以不追究,但湘军必要裁军。

曾国藩为官26年,打仗打了14年,既当过中央大员,也当过地方诸侯,慈禧想干什么,他很清楚。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嘛。

为了避免与朝廷冲突,曾国藩主动向慈禧打报告:嗣与臣弟曾国荃商议,定将金陵全军五万人,裁撤一半。但裁军要补足拖欠的军饷,并发放路费,希望朝廷拨款。

曾氏兄弟主动要求裁军,慈禧自然不会拒绝。

为了尽快达成裁军,慈禧同意了曾国藩的要求。

路费问题,曾国藩用手上剩余的军饷,买进了一批官盐,然后分给退伍的湘军,让其带回老家。由于内陆的盐价是沿海的十几倍,退伍湘军带着这些合法官盐,沿路卖钱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路费。

欠饷问题,朝廷先给出期票,也就是退休年金。这些期票由户部担保,把各种拖欠的军饷,写得分毫不差。退役的湘军军士可以在20年之内,凭票向当地的地方衙门领钱。

被裁撤的军士觉得有利可图,便纷纷领盐、领期票回家。

一场可能发生的大乱,也就此平息。

更多文章

  • 民国苏州美专首位女模特,每天献身一小时,却因留男子嫖宿被解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尽管刘海粟在1912年便提出了采用人体模特教学的想法,但这件事真正实现,却走了8年的长路。1920年,在上海美专副校长刘海粟的主持下,上海美专第一次采用女模特作为写生对象,这件事一度在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刘海粟诚然,一个女子,愿意在众目睽睽之下牺牲色相,供人写生,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颠覆三观的做法。1

  • 山西发现一西周高级别墓 推测是国君级别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022号墓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根据墓葬规模、随葬器物规格及带殉人和殉狗等墓葬属性,推测该墓应是西周时期一座国君级别墓葬。墓内随葬器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包括青铜器1045件(套),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铜饰件等。玉器60件(套)。据了

  • 周朝八百年的江山中,没有东西二周,为什么叫宗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什么说周朝是宗周,天下宗周意思,宗周图片

    周朝是第一个在西安定都的朝代,也就是因为周朝的存在,西安才开启了建都的历史。当时把西安不叫作西安,也不叫作长安,叫做丰镐二京。那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当时周文王姬昌在西安的沣河西岸修建了一个地方叫沣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在沣水的东岸修了一个镐京。因此当时的西安有沣京和镐京两个都城,而且这两个都

  • 夏民指日骂桀: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啊?我愿与你同归于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桀,名癸,又名履癸。桀是其谥号,故史称夏桀,是继帝发之后的第 17 任夏王。桀即位时,内政不修的夏王朝已是内忧外患不断,一方面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民族矛盾日益加大,危机四伏。但桀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反倒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肆意而为,过着骄奢淫逸、醉死梦生的生活。文献记载,桀“殚百姓

  • 市政协委员余欣明: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让“殷商之源”成为寻根圣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市政协委员、郑州市商丘商会会长余欣明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原的优势,要充分发掘好、研究好、利用好,从文旅上下大工夫,守正创新,大胆创新。商丘应从‘殷商之源’文化发掘入手,结合民间力量,把商丘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之一加以利用,商丘又是商祖、商人、商业、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有‘殷商之源’

  • 褒姒妲己算什么?她才是历史第一狐狸精,爱好独特加速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出现过许多绝世美人,都引得帝王折腰,而说起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红颜祸水,商朝的苏妲己,周朝的褒姒都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她们长得绝世容颜,也成为了后人唾骂的对象,毕竟拥有她们后,帝王荒废朝政,只为博美人一笑,最终成了亡国之君,堪称是狐狸精。今天钢蛋就来和大家聊聊另外一个手段出众的绝世

  • 难怪纣王写诗不敬女娲,女娲却没有杀他,你看他的另一身份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纣王和女娲为什么本应是一体,纣王写给女娲的诗原文,纣王想吻女娲娘娘

    话说纣王在位第七年,殷商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殷商群臣深感神灵庇佑,于是建议纣王到女娲宫祭拜女娲娘娘。纣王起初一百个不乐意,还质问群臣:“女娲有什么功德?凭什么让他堂堂一国之君亲自祭拜?”群臣只好给他上一课:“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

  • 新中国第一个女将军,丈夫疼爱至极,二人相约不要孩子要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裴勇将军,杨成武将军八集历史纪录片,山西籍现任将军名录全集

    古家仅比李家稍好点,李贞嫁过来,也是被当苦力使用。在古家她被要求做着和她不相称的事,洗衣做饭带孩子……稍有不慎要挨丈夫的打,她记不清挨了多少打。十四五时,李贞和几个童养媳约着逃离婆家,去城里当女工。古家发现后怕她真的走了,决定马上圆房,想要用婚姻困住她。婚后的李贞依旧被虐待,恰逢社会变革。1927年

  • 妲己晚上睡觉时有个特殊的癖好,很奇怪,却让纣王非常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妲己和妹妹服侍纣王,纣王和妲己吻戏王丽坤,莲花童子妲己和纣王

    因为妲己是纣王最喜欢的一个妃子,所以一旦纣王表示出来自己对别的女人感兴趣的话妲己就会十分的嫉妒,但是妲己是一个情商智商都非常高的人,她不会很明显的就表露出来,她会通过仔细的察言观色揣摩纣王的心思。纣王有一次出宫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个农家女子,妲己看到了之后非常生气但是又不好表露出来,毕竟纣王的权威和脾

  • 强横的犬戎到底什么来头?为何能攻灭西周、力压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西周为什么打不过犬戎,犬戎是什么意思,犬戎人是现在的什么人

    犬戎之乱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面对西边的蛮夷部落,抵挡他们本该是轻松的事情,但轻易被犬戎攻破,除了西周内部的原因之外,犬戎的勇猛善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仅如此,灭了西周之后的犬戎甚至还能力压秦国,与秦国抗衡数百年,直到战国时期才彻底臣服,那么这么强横的犬戎到底什么来头,又如何消失的呢?犬戎的兴起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