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可以称得上是明君的要数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
在他治下,汉王朝的经济、文化、军事都达到鼎盛,疆域东临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
汉朝从“白登之围”开始,和匈奴之间定下了“和亲之策”。此间屈辱,几代人愤愤不平。但是汉朝必须要休养生息,使自己强大,汉武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人民的正常安定的生活。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大多来自于他的征伐事业。在位的54年间,有20余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战场上威名赫赫。
史学家说,汉武帝一辈子的功和过可以用这16个字浓缩总结。
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在他当权的54年间,大刀阔斧的干了3件大事,影响中国2000多年。
1.痛击了入侵中原的匈奴族
汉武帝一辈子54年皇帝生涯中,有44年都在沙场上杀伐。而这其中,有大约18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针对匈奴展开的。
他为何要花这么长时间对付匈奴?是汉武帝足够强硬,要征服一切看得见的土地,还是被逼的无奈之举?
这得从大汉和匈奴的历史过节说起。匈奴崛起于秦统一前后,被秦压制过后,在汉初期变得强大而卷土重来。
在汉武帝之前的70年,匈奴一直在军事上压制着汉帝国。大汉也心知肚明,打不过人家匈奴,用“和亲政策“这一招来换取和平,曲线救国。
按常理,这都结婚了,两国也成了亲家,关系总该和谐了吧?其实不然,匈奴那时资源匮乏,也有一大家子人口要养活。所以也顾不得沾亲带故,还是经常入侵,劫掠人口,抢夺财富物资,让大汉非常头疼。
汉文帝年间,匈奴较大规模的入寇次数为4次;汉景帝年间,匈奴入寇3次。文帝年间与匈奴和亲的记录只有1次,而景帝年间多达3次。
这说明,汉帝国完全是在用和亲维系着有限的和平,一旦汉帝国和亲有所松懈,匈奴就会大规模入寇。
匈奴最强盛时期的势力范围东起辽东以北,向西越过蒙古高原,到达河西走廊和西域一带,在汉帝国北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制形势。
匈奴甚至还与青藏高原上的羌族及其他部落有所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三面包围圈。
匈奴的战略包围圈严重威胁的汉帝国的生存和发展,就像悬在汉帝国头上的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一样,让汉帝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没有安全感。
这场扩日持久的战争,是汉武帝主动选择的。汉武帝以其无畏的勇气和宏大的战略构想,为战胜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愧于雄才大略。
同时,汉武帝也是无奈的,战争一旦开始,双方都不可能停下。匈奴需要掠夺来维系部落的生存和国家的强大;而汉帝国一旦停下,就会被匈奴不断骚扰,难以自强。
在对匈奴连年的征战中夺得了河套平原,横扫漠北,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控制了河西走廊,打开了西域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刘彻本人也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彻底巩固了皇权,使他拥有无上的权威。
); }
匈奴简史,持续500的传奇
2.把儒学思想拔高到国家文化战略高度。
汉武帝推崇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之所以到今天依然是我国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可谓功劳很大。
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别家思想成为了国家主流文化?有句古话说,时势造英雄,同样,尖锐的社会问题也呼唤新的政治思想。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当时边境不宁。匈奴威胁着西汉北方边疆,南方边疆因少数民族尚未完全归顺,也很不安定。
二是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地主阶级及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一些官僚、贵族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些情况要求统治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作为汉初统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张清静无为,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
三是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根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思想的统一来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根据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面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
处理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四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强盛之时。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再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决定了他必然会有所作为。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而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 }
论语智慧-汉武帝推崇的书
3、张骞出使西域,外交战略高瞻远瞩。
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予堂邑父为奉使君,让他们出使西域。
这一次出使,有利的联络了西域各国,尤其是乌苏使者看到汉朝的富足强大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请求与汉和亲。
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苏王昆莫。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嫡长孙岑陬。昆莫死后,立与汉朝有和亲关系的长孙岑陬为王。
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武帝更加重视,人员就比第一次多了三倍,还带上大量牛羊金帛等物资,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
但是,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对匈奴战略反击上看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汉对西域的影响力,切断了西域诸国对匈奴财力物力人力的输送。
第二,通过和亲、通商等措施,团结了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建立了抵抗匈奴的统一战线,有效的孤立削弱了匈奴。失去河西走廊、漠北以及西域的匈奴,从此一蹶不振,逐渐势微而消亡。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到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地区,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即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为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真正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太史公评价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意义非凡!
结语
这3件事情,涵盖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彰显了汉武帝“全球性”的大局眼光,和文治、武功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当皇帝时期倡导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一辈子亲近贤臣,知错能改。他爱民如子,能征善战,可谓是个贤明能干的君主。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其好色、骄傲、虚荣、迷信、贪图享受,普通人的缺点他一样不少。
从历史来看,我国2000多年的皇权统治,在汉武帝时期可谓定型了。秦始皇设立的郡县制在汉武帝执政时期才完全地执行了。
从文明角度来看,汉武帝和当政的54年,是中华文明的重点片段,其频繁的外交活动,高度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的盛行,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格局。
所以,汉武帝在历史上地位上享有盛名,是撸起袖子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甚至与秦始皇并成为秦皇汉武,是实至名归。
); }
大汉趣史-读了停不下来
#遇见好书#
#心晴计划#
#我要上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