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主角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最传奇的间谍。
吴蜀联盟签订后,孙权把都城重新迁回了建业,合肥再次成为魏吴交战的核心。
[var1]
继张辽、曹休后,吴国这次要面对一个新面孔:曹魏三朝元老满宠。
229年春,孙权扬言亲征合肥,满宠加紧战备,孙权闻讯,只得退还,满宠升为征东将军。
230年冬,孙权再次声称要取合肥,满宠上表要求朝廷调集兖州、豫州两郡郡兵,吴军主动撤兵。
满宠认为敌兵大举退还,恐怕不是本意,令两郡郡兵留守合肥。孙权果然亲率大军再攻合肥,见魏军严阵以待,又撤了回去。
面对老辣的满宠,孙权打算故伎重演,这次抛出的将领叫孙布(算上黄盖诈降曹操,周舫诱骗曹休,这套把戏孙权已经用了三次)
诱饵准备好了,吴国准备钓哪条大鱼呢?
扬州刺史王凌。
王凌,字彦云,太原郡人,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的故事可以移步这篇:一个本可中兴汉室的人是如何打输一副好牌的)
王凌文武双全,做过兖州刺史、青州刺史,在当地都甚得民心,石亭之战王凌表现英勇,拼死突围,掩护曹休顺利撤退。
但按照规矩,投降书应该给最高长官满宠,为什么会给地方长官王凌呢?
因为两人斗争很激烈!
王凌为了扳倒满宠,坐上东南第一把手的位置,指使同党诋毁满宠,说他:年老力衰,言行荒谬,不合事理。
曹叡为此召满宠入朝,满宠到京城后,曹叡就明白事情原委了,又要求满宠回到原职去,还以东汉马援的事情激励满宠。
王凌接到密信后也不敢擅自做主,报告了满宠。
满宠决定以不变应万变,孙布来降我们欢迎,派军队去接没门。但是王凌一直憋着一鼓气想立个大功,把满宠给比下去,强烈要求派兵接应孙布。
但是没有满宠的命令,淮南的野战军团动不了,王凌只能发动扬州本地的郡兵,去接孙布。
只是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竟然破坏了魏国一个头等机密的大计划。
吃了吴国两次亏后,魏国也开始筹划开辟第二战场:敌后间谍战。
孙权迁都建业后,曹魏东南战线的压力陡增,曹睿秘密召见一个人,让他诈降叛入吴国,想法谋取吴国廷尉一职,然后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内斗!
因为任务隐蔽,魏国官方也没有此人之前的详细记录,但是他的大名将永久的载入间谍史册:隐蕃。
就在孙权屡次谋夺合肥时,隐蕃突然出现在了江东,表示要投降归顺。
虽然从魏国南投吴国的人极少,但隐蕃太过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名声也不显赫,到建业后并没有引起孙权的注意。
隐蕃很聪明,他采取了破釜沉舟之举,直接上书孙权推荐自己!
“臣闻纣为无道,微子先出;高祖宽明,陈平先入。臣年二十二,委弃封域,归命有道,赖蒙天灵,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见精别,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於邑三叹,曷惟其已。谨诣阙拜章,乞蒙引见”
纣王无道,所以微子出逃;汉高祖宽明,所以陈平来投。
隐蕃这是把曹睿比作纣王,孙权比作汉高祖,对于刚称帝的孙权来说,读了这封信,从里到外都很舒坦,于是破例召见了隐蕃。
孙权考了隐蕃一些问题,隐蕃都对答如流,对天下形势很有见地,尤其是法律方面更是提出了独到的意见,让孙权刮目相看(及陈时务,甚有辞观)
会谈结束后,孙权询问当时在场的吴国笔杆子胡综的看法。
胡综,字伟则,豫州汝南郡人。
作为孙权少年时代的同窗,胡综辞赋文辞优美,吴国很多诰文、策封任命文书和致邻国的书函都是出自胡综之手。
孙权对其信任有加,将吴国最精锐,皇帝直属的解烦兵交予胡综统领。
此人是孙权心腹中的心腹!
胡综对曰:“蕃上书,大语有似东方朔,巧捷诡辩有似祢衡,而才皆不及”
胡综提到的两个人;东方朔、隐蕃都很有文采和辩才,按照他的意思,不能给隐蕃大权,在京城里给他一个小官就行了。
孙权没有听从,直接任命隐蕃当了廷尉监(廷尉是九卿之一,负责刑狱和司法,相当于司法部长,廷尉监是廷尉的属官,品秩六百石,与县令相当,隐蕃的这个职务类似于司法部下面的一名处长)
千穿万穿、马匹不穿!一个有能力、有文化的人如果脸皮厚点,官运绝对亨通啊!只是知识分子大都有傲骨,要为五斗米折腰,真的很难,如何抉择,只能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了。
孙权的欣赏让吴国官员一致认为这个年轻人未来不可限量,于是纷纷主动上门,同他交好。
与其交谈后,纷纷被他的才华和谈吐所征服,再加上隐蕃的刻意结交,很快就在吴国官场出了名,连左将军朱据以及隐蕃的顶头上司廷尉郝普都称赞他,认为他有王佐之才(郝普原来在刘备手下担任零陵郡太守的那位,吕蒙进攻荆州三郡,唯有郝普坚守待援。但援兵久久不至,其挚友邓玄之又被吕蒙所骗,郝普也因此上当,投降吴国。湘水划界后,郝普回归刘备。之后吕蒙袭击荆州,击败关羽,郝普再次投降,最终归顺吴国并官至廷尉)
有了郝普和朱据这样的大佬背书,吴国官员更是争着巴结他,隐蕃家门口常车马云集,宾客盈堂。
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曹叡交代的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隐蕃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说他是天才级别的间谍也不为过。
等他当上吴国的廷尉,掌握各级官员的秘密后,到时候只需要轻轻挑拨,稍稍施压,整个吴国朝堂将再无宁日,吴国后来陷入太子和鲁王之争,大臣们纷纷站队,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隐蕃可以趁此机会把水搅的更混,吴国分裂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就在隐蕃仕途一片光明时,他获知了一个重大机密:孙权打算让中郎将孙布诈降,诱骗曹魏扬州刺史王凌前来接应,然后一举歼灭王凌大军,打开北上的缺口。
当时情况十分紧急,王凌已经中计,亲自率领大军前来接应孙布。
隐蕃内心焦虑:如果不把消息放出去,魏国将重演曹休的败仗,这对魏国东南前线将造成重大打击。
问题是此时通知魏国的联络人,时间也来不及。
怎么办?!
隐蕃决定在建业直接发动叛乱,吸引吴国注意,让北岸的王凌警觉!
不知隐蕃做这个决定时有没有挣扎,毕竟他才二十多岁,年纪轻轻在吴国已经当上了大官,前途不可限量,哪怕正式脱魏投吴也是人生赢家啊。
但这就是大魏的仁人义士!为了大魏国,虽死不足惜!
231十月,隐蕃在建业仓促起事,因消息走漏,很快就被吴国扑灭。
孙权亲自审问,谓曰:“何乃以肌肉为人受毒乎?
隐蕃真壮士,蕃曰:“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
至死也没有招供出自己的同伴,保全了魏国暗中潜伏的其它间谍。
孙权大怒。
因为这个案子,吴国官场连累了不少人,作为隐蕃的直接上级,又是力挺隐蕃的人,郝普承受了巨大压力。
孙权问责郝普:卿前盛称蕃,又为之怨望朝廷,使蕃反叛,皆卿之由。
郝普本身也是降人,羞愧自杀。左将军朱据也受到波及,被免官禁足在家中,过了四年才被重新启用(后来朱据还坐到了丞相的位置,为啥?他是孙权的女婿,背景不一样,结局也不同啊)
隐蕃没有白白牺牲!
建业动乱时,一江之隔的王凌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直接撤兵回去了,孙权埋伏的大军无功而返(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於阜陵俟之,凌觉而走)
王凌后来击败东吴大都督全琮,进封南乡侯,授车骑将军,成为曹魏东南战区的最高司令,独当淮南地区的重任,司马懿政变后,王凌更是振臂一呼,打响了著名的淮南三叛的第一枪!也算是告慰了隐蕃。
隐蕃和孙权交谈时,胡综认为他比不上祢衡、东方朔,但隐蕃的坚韧、果敢、决绝的品质又岂是二人所能媲美。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