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贞观六年的一次宴会上,尉迟恭却捅了个大篓子。李世民大摆筵席,盛情邀请有功之臣欢聚一堂,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尉迟恭,但是坐在宴席上的尉迟恭却很不满意。古人的座次有很多讲究,当时的座次讲究以“以左为尊”,而当尉迟恭来到宴会才发现,在自己的左边,竟然坐着一位不入流的大臣。当时就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
尉迟恭战功赫赫,感到不满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问题就出在他的解决方式上,其实只要去与当时主管宫廷礼仪的官员交流一下即可,如果真的排错了座次,当是礼部官员的失职,肯定会给他赔礼道歉的。但是如果此人真的大有来头,没有排错座次,尉迟恭也无话可说,毕竟这次宴会是李世民操办的。
但是,尉迟恭几杯酒下肚,怒火中烧,终于爆发。站起身来,怒目圆睁,对着那位排在自己左边的官员大声斥责:
''尔何功,坐我上?''
意思很明确,就是你几斤几两啊,能坐在我上首。
说罢,竟举起拳头就要殴打那名官员,尉迟恭是何等人物啊,纵横沙场的虎将,这一拳下去可不是开玩笑的。关键时刻,江夏王李道宗连忙来拉架,没想到,此时的尉迟恭酒后失态,已然失去理智,一拳就打在了前来拉架的亲王眼眶上,李道宗顿时鲜血直流,差点瞎掉一只眼睛。
宴会之上竟出现如此丑闻,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勃然大怒。在这件事上,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都很好奇这个坐在尉迟恭左手边的人物到底是谁?为此,我翻阅《新唐书》、《旧唐书》,都未发现结果,这个引发斗殴的神秘人物被历史掩盖了姓名,无从考察。虽然在野史中给出了一些备选项,比如宇文士及,但是大多站不住脚。
这个''霸占''了尉迟恭座位的人就此在历史中隐去了身影,而前来拉架的江夏王李道宗又受了重伤,此事确实有些奇妙。尉迟恭曾经三次救下唐太宗李世民的性命,又被赐予国公称号,有资格排在尉迟恭前面的人屈指可数。但是,这场宴会是唐太宗李世民操办的,殴斗之时他也在场,出现排错座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真相扑朔迷离,由于座上那位不知何人,也难以深入探究。
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李世民对此颇为不满,事后把尉迟恭叫到身边,一席话说的尉迟恭不寒而栗,''我曾经在《汉书》的时候,常常感觉刘邦太过心狠手辣,很多开国功臣都不得善终。所以我希望与开国的功臣们共享荣华富贵。但是今天才明白,韩信、彭越被灭族,并不全是刘邦的错啊。''
尉迟恭终于醒悟,自己之前太过高调,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联想到汉初功臣们的遭遇,不仅效仿起了张良,终日闭门不出,在家中修道。
这样的保身策略能否起到效果呢?一个鲁莽勇武的大将,突然变成了谨慎内敛的修道者,这巨大的反差,恐怕很难让人信服。贞观十三年,李世民突然对尉迟恭示好,给他送来了一份''大礼'',唐太宗竟然要把女儿嫁给尉迟恭。在古代,政治联姻并非先例,皇帝的女儿也常常作为联姻的筹码。
但是,李世民要把女儿嫁给尉迟恭就有些反常了。尉迟恭年龄比李世民还要大很多,此时已经年过五十,而李世民的女儿不过十余岁。另外,按照惯例,帝王与同时代功臣联姻应当是把自己的姊妹,也就是所谓的长公主托付给他们,而不是自己的女儿。尉迟恭当时看出了其中的反常,顿时汗如雨下,连声拒绝,表示自己年龄已经大了,并且跟妻子感情很好,糟糠之妻不下堂,希望皇帝收回成命。
李世民对尉迟恭的回复很满意,也就没再多言。那么尉迟恭为何如此害怕呢?道理很简单,当年尉迟恭宴会上为了座次斗殴,表面他还是在乎权利与地位的,而躲在家里修行无疑是表面不再看重世间的浮华。这次嫁女儿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试探,如果尉迟恭答应,说明他的修道都是伪装,他依然在乎威望,对权力动心。
尉迟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沉着的应对了过去,也最终保全了身家性命与富贵。为臣之道,尉迟恭领悟的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