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子虽然手握重兵却在“九子夺嫡”的争夺中幸免于难,一直安然活到了70岁,而在这个年纪他还被乾隆重用着,这位十二阿哥胤陶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一、十二阿哥胤祹自幼清心寡欲,而二阿哥胤礽不安守本分
幼年的胤祹可以说并没有多少存在感,其母万琉哈氏纵使为康熙生下了皇子地位也不高,不过是区区一个嫔位而已,这也致使生母无法自己抚养皇子。
彼时彼刻,康熙信任的苏麻喇姑承担起抚养两岁胤祹的责任,也算是让她的晚年生活得以充实丰富。
而胤祹在善良的苏麻喇姑的教导下,性格很是温和,颇有淡泊名利的架势,完全不同于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们……由于苏麻喇姑还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二者关系匪浅,这也使得胤祹更有机会亲近康熙。
故而康熙对待胤祹还是不错的,在后者二十四岁时,康熙赐封他为贝子且经常带着他巡视。
但是关于太子人选,一开始的康熙并没有将与世无争的胤祹考虑进去,而是对二阿哥胤礽寄予厚望,源于此子是他和最看重的赫舍里皇后所生,虽非嫡长子倒也是实实在在的嫡子。
胤礽早在两岁时就被康熙立为太子,如果这位太子安守本分,其实也并不需要做什么就能安稳继承皇位……
可是深宫内的权斗实在厉害,加上胤礽的野心随着年龄与日俱增,他不再安稳等待而是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另外几个阿哥也不是吃素的,均在暗中觊觎皇帝之位。
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戏码就这样上演了。
早就被立为太子的胤礽过于心急等缺陷在彼时彼刻被无限放大,成了大阿哥弹劾他的把柄,而当康熙得知胤礽心中的小算盘时也是十分气愤,遂废掉了其太子之位。
二、康熙九子夺嫡愈演愈烈,胤陶则持中立态度
事情到这里,胤礽其实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宠爱他的父皇在来年又复立他为太子。
但这时候的胤礽对权力的渴望表现得愈发明显,继续勾结相关势力来报复康熙。纵使康熙再怎么宠爱这个儿子也无济于事了,于是胤礽就被死了心的皇帝再次废掉并将其圈禁起来。
看到康熙最宠爱的儿子都未能争夺到皇位,其余几位皇子信心倍增,他们之间的竞争更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快,阿哥们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派以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为主,另一派则是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和十四阿哥胤禵。至于一开始就弹劾太子的大阿哥胤禔,反被检举自己的三阿哥胤祉给扯了下去。
但三阿哥胤祉也没有洋洋得意多久,康熙很快就处置了他而使其断了继位的念头。
那么,最后皇位“炙手可热”的竞争者是谁呢?便是老四胤禛与老八胤禩,以他们为首的两党“明目张胆”对立着,谁都不肯让谁。至于本文所提的主人公十二阿哥胤陶则完全是一副中立的态度。
众皇子也知晓他无心参与争斗,但因其和康熙信赖的苏麻喇姑走得很近,就纷纷想巴结拉拢他,企图借由他博取父皇的喜爱而利于即位。
然而胤陶的立场一直很坚定亦没有被任何阿哥所诱导,为此感到欣慰的康熙也很放心地让其去做事——胤陶被任命为都统,还曾奉旨操办仁宪皇太后的丧事且处理得十分得体。
不得不说,假如胤陶有心于皇位,他是完全有能力和实力去争取的。
三、未参与“夺嫡”的胤祹免于被清算且被乾隆重用
九子夺嫡以“十四阿哥胤禵被远派,四阿哥胤禛在隆科多支持下即位”告终,彼时康熙已去世,而胤禛即雍正帝成功登上人生的巅峰。
彼时彼刻雍正便开始了“清算运动”,那些曾反对他的王公大臣均被处死,与之争位的皇子或被判监禁或被杀掉,不争不抢的胤陶没有被雍正视为眼中钉而是加封其为履郡王。
可经历了宫廷尔虞我诈的雍正终究不改多疑心思,依然对自己的兄弟不太放心,此后就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胤祹的爵位降成“贝子”。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雍正慢慢觉得胤祹的确是个清心寡欲之人,于是在考察一番后又对之委以重任:令其掌管礼部和宗人府事宜。
胤祹的地位也因此逐渐提升,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后,他仍然是朝廷重用的骨干大臣。
至于胤祹对于自身的起起落落倒是很看得开,他从未因雍正的所作所为感到寒心过,亦没有说过雍正一句坏话,正如他温和的个性一样,他安然地接受着“上天”给予的安排而尽职尽责着。
乾隆对这位长辈亦十分尊重,彼时顾及胤祹年纪太大行动不便,曾下旨允许其每日坐着轿子上下朝。
而在胤祹的独子去世后,乾隆因担忧叔叔过于悲伤而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第四个儿子过继给他!这一切足可见胤祹在乾隆心里的分量!
胤祹直到七十二岁身体抱恙才退休,而在其离世后,乾隆仍然“孝心满满”——让自己最疼爱的五阿哥永琪披麻戴孝,送这位将名利置之度外的叔叔最后一程。
胤祹去世后,乾隆还专门赐予其“懿”的谥号。
结语
在古代社会,胤祹能活到七十多岁已是长寿年龄,虽说这也得益于其母长寿的基因,但和他良好的心态亦息息相关。
面对皇权争夺,他显然是最清醒的那个,一旦涉身其中不外乎两种结局,要么被杀要么上位。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均是踩着兄弟的身躯前行的,这显然不符他淡然处世的心境。
自幼受养母“和谐待人待物”文化熏陶的他,是断然不会参与血腥争斗的,而在暗黑争夺过程中做到明哲保身也的确是聪明之举!
胤祹是生于残酷帝王之家的一股清流,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铭刻在史书上,他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光是那种淡泊名利之心态,还有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
哪怕一再被打压,他也无所畏惧和永不放弃,仍然尽心尽力地完成分内之事,可谓令人十分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