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曾经有着五虎上将的蜀国,后来竟然无人可用,如此巨大的前后差距,实在令人唏嘘。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老牌将领们要么战死或老死,另一方,面则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损失了十一位大将。
仅仅只看名单便知道,此次北伐,诸葛亮败得太惨,蜀魏之间的竞争结局,基本也就此注定。
第一次北伐战争
在诸葛亮主导的所有北伐战争中,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应该是最大的。不仅在军事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在政治方面也同样如此。
首先是军事上,曹魏军团的众多大将,还被牵扯在吴国战线上,难以驰援。而后来一直阻挡诸葛亮前进的司马懿,也在诸葛亮的设计下,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面对这样的情形,魏国竟在一时间找不出合适的将领统军抵御。
此外,彼时诸葛亮手下有十万蜀军,曹魏一方的守军却仅有六万。如此机会对于诸葛亮而言,绝对是千载难逢。一旦“吃掉”或者同化这六万曹魏守军,攻破长安只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
其次,则是在政治上,时值曹丕驾崩,曹叡即位。倘若是和平年代,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变化,并不会引起多大波动。可战争时期的传位,往往会出现十分激烈的政治斗争。
魏国内部的权贵以及世家大族,根本不在乎魏国和蜀国的战争结局如何,唯有尽可能争取最大利益,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绝不只是说说而已。当曹魏权力斗争的精力放在国内,应对诸葛亮与蜀军的手段就更加捉襟见肘。否则就魏国的综合实力而言,也不至于派王朗去前线和诸葛亮唇枪舌战。
战场上能用拳头解决的事情,谁还会听对方聒噪呢?当然,真实历史中虽然没有这一情节,但魏国一方也的确想了许多办法,故意拖延诸葛亮的进攻速度。
只要坚持到魏国将领抽身归来,一切都还能够挽回。很多人为诸葛亮当初没有采取魏延子午谷奇谋,而感到遗憾。
可真要说这次北伐战争最大的败笔,还得是诸葛亮错用马谡,以致于大好局面陷入被动。
街亭一失,蜀国遭遇严峻的粮草危机。倘若诸葛亮没能利用空城计逃脱,或许三国的统一,都会因此提前。
失去的大将
当然,既然是北伐失败,就不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就能离开。空城计再怎么受到后人吹捧,也仅仅保全诸葛亮抽身而退。
当马谡没能守住街亭时,蜀军布置在魏国境内的所有战线全盘崩溃。粮草供应不足所带来的恐慌,逐渐弥漫开来,尽管许多将领都第一时间带着士兵后撤,可总要有人留下来抵抗追兵。
在这个过程中,马玉、丁立、阎芝、阳群、白寿、刘郃、邓铜等七位大将当场战死,张休和李盛两名将军则因违反军令被杀。
马谡倒是成功逃回了蜀军大营,可等待他的,唯有冰冷无情的刀刃。无论任何理由、任何借口,都是街亭的失守导致战争失败。
以死抵罪,真算得上是便宜了马谡。可能有人会想,这些将领听都没有听说过,怎么能算大将呢?战场上的偏将数不胜数,这和后来的蜀中无大将,又有多大关系。
事实上,古代所有武将,成名前不都默默无名?哪怕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经只不过是一个逃犯。
在未来的发展之中,倘若上述将领能有一人成长起来,姜维也并不至于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当先锋。甚至只需要一人,姜维也不用在同时面对钟会、邓艾这两个大将的时候,分身乏术。
不过上述仅有十人,还有一人又是谁呢?答案便是七十岁,仍然连斩对方五名将领的赵云。
当这十一个大将全部失去,蜀国第一次北伐彻底宣告失败。如果不是将姜维给带了回来,真算得上是一败涂地。只是对彼时蜀国国人而言,带回姜维真是一件好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早已给老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所谓的匡扶汉室,究竟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梦想,还是天下人的梦想。
汉朝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沉没了不知多久,真的有必要继续征战下去?
古人对于大一统的追求,的确令人敬佩,只是大一统的代价,也的确苦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