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是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俩数据表明,贞观比开皇更值得尊敬

李世民是如何开创贞观之治的?俩数据表明,贞观比开皇更值得尊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05 更新时间:2024/2/4 17:33:14

这里面,要论名气最大的恐怕要属“贞观之治”。

不过,如果真的把它们的成绩单亮出来比一比就会发现,所谓“贞观之治”有点徒有虚表,不光与前面的几大盛世不是一个量级,甚至连东汉的“明章之治”都没法比。

李世民就曾经说过:“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意思是,隋朝粮仓的储蓄足够天下吃五六十年,而唐朝直到贞观十五、十六年才彻底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这一个数字就表明,贞观年间的国力与开皇年间差距太大。

那么,贞观之治真的是吹出来的肥皂泡吗?当然不是,要不然哪来天可汗的称号?又哪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美誉?

我们先看一下,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究竟是如何开创的。

一、落实均田制,鼓励拓荒耕种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是命根子,每一个王朝的没落都跟土地兼并有关。唐朝承袭了北朝以来的均田制,但这个制度执行起来气很不容易,其难点有二:

其一,来自豪族集团的阻力。

要想真正实现均田,就必须从那些豪族手上夺回他们占有的田地。唐朝的建立,与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密不可分,李家人坐天下,势必与这些豪族分享成果。

比如长孙氏、独孤氏、宇文氏、于氏、裴氏、韦氏,以及山东的崔氏、高氏、赵氏等等。再加上为李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新贵族,也都需要册封。

所以,所谓的均田制不可能完全做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加以遏制。

其二,来自土地与人口分布的矛盾。

贞观年间的均田制规定,每一个丁男可得土地一顷。这个制度也很难落实,因为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比如关中地区人口密度非常大,根本没那么多土地可供应。

这就形成了“窄乡”(人口多、土地少的乡)和“宽乡”(人口少、土地多的乡)的矛盾。

针对第一个难点,李世民一方面督促各地官员清查土地,没收非法所得,另一方面将皇家占有的宫、观地产释放出来,供应给缺地的农民。

针对窄乡与宽乡的矛盾,李世民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鼓励窄乡的农民迁居宽乡。比如“分房就食”,迁徙的农民获得基本生活的救助,相关官员“劝勉”有功的,令考功司记录作为政绩考核。

再比如,在新颁布的《唐律》中还规定,在宽乡多占田、占田不及时耕种都不会受到处罚。迁徙到一千里外的农民,免税赋三年,五百里外的免税赋两年,三百里外的免税赋一年。官员如果违反规定,判刑两年。

二、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先后十三次下达减免税负的命令,其中一次是全国性的。从数字上来看,这个力度不算太大,但考虑到贞观年间薄弱的经济基础,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相对于“薄赋”,李世民的力度更多地作用在了“轻徭”和“劝耕”上。

隋王朝的灭亡,很的程度上要归咎于隋炀帝对徭役的滥征。大量的役工死于非命,既导致了人口的减损,又耽误了农时,这对农业社会的伤害远比战争本身还要可怕。

这在一点上,李世民首先做到了“克己”。

贞观元年,他原本想建一座宫殿,材料都买好了,最后还是考虑到征用徭役数量太大而放弃了。贞观二年,大臣们提议修建一座台阁,也被他否决了。

为了防止地方官员滥用民力,李世民就大型工事修建如何征用徭役修订了《营缮令》,规定工程动工前必须将徭役数量上报尚书省,得到同意后才允许开工。

同时规定,官员如果征用徭役超过“十庸”(200个工)以“坐赃论”。

贞观三年,李世民重拾废弃了几百年的籍田礼,他“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这件事轰动全国,以至于“观者莫不骇跃”。

他不是做做样子,还在皇家园林里亲自种了几亩地。有一次他对大臣们说:“有时候我锄草,才半亩就累得不行了。”

他还要求官员们必须下到地里接触农民,严厉打击游手好闲之徒。

为了不耽误农时,李世民还将国家大型典仪的时间,一律挪到农闲时。

三、招抚流亡,鼓励生育增加人口

人口是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隋末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唐朝建立时全国仅剩下200万户。按每户4口计算,顶多也就800万人。

这其中,逃亡于北地,以及被突厥、党项、薛延陀等虏获的汉民达几百万人。

贞观三年、四年、二十一年,李世民通过谈判和赎买的办法,先后解救回二百万人口。

为了增减人口,贞观元年李世民颁布“劝勉民间嫁娶诏”,规定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为法定婚嫁年龄;鳏夫、寡妇不在服丧期的都可以自由婚嫁;生男孩一人,奖励粟一石。

同时,将鳏寡数量、人口增减等作为官员的考核指标。

诏书中还有一条有趣的规定:资送。婚配男女中,难免有双方贫富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为了促成婚姻,诏书责令当地官员,给贫困一方提供资助。

这相当于由官方帮女方置办嫁妆,或者给男方提供彩礼。

李世民还两次释放宫女,第一次达三千人,第二次数量不详。这些宫女回到民间,对人口的繁衍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兴修水利,促进农民发展

贞观年间是一个水旱频发的时期,贞观十一年的落水泛滥,一夜冲走了六百户居民的财产。

根据《唐六典》记载,贞观年间,工部增设了水部郎中和员外郎,京师增设都水监,将水利和水运分列管理,并颁布《水部式》作为管理法典。

贞观十八年,太常卿韦挺就因为没有事先视察河道,导致六百艘粮船不能行船,被“械送洛阳”。

扬州大都督长史李袭誉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溉良田八百顷。沧州刺史薛大鼎疏通无棣河、长芦河、漳河、衡河,解除了沧州夏涝之苦和农田灌溉之利。

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意义。

贞观初年,刚刚走出战乱不久的大唐还处于民生凋敝状态,直到贞观四年关中丰收,从洛阳到泰山一带依旧是“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贞观六年、七年连续丰收,山东地区才逐渐恢复了生机。

贞观十三年至十六年,连续四年的丰收,才让大唐帝国粮价大跌,人们终于依稀可见大唐盛世的到来。

这一路走下来,李世民可谓殚精极虑,战战兢兢。

当然,以上仅是从民生、经济,这个最重要的角度分析了“贞观之治”的举措,它与开皇之治相比,究竟有多大差距呢?

实事求是讲,差距很大,我们仅从人口和赋税两个指标做一个粗浅的比较。

隋文帝即位之初天下人口有713万户,3101万人,到隋炀帝即位时,人口发展到891万户,4602万人,分别增长了25%和48%。

李世民即位之初天下人口数量约为300万户,高宗李治即位时,人口增长到380万户,增长了27%。人口数量不详,按每户4人计算,贞观末期人口约为1520万人。

隋朝的田租为每丁户3石,外加义仓收储0.7石(等同于田租),隋廷全国每年的粮食收入达3300万石。

贞观时期的田租为每丁户2石,义仓收储以自愿方式,不强制,具体数字不详,每年的合计田租收入约为600—800万石。

庸和调的征收比例相同,不做比较。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贞观之治的成果与开皇之治相比,确实相差悬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事实上,开皇之治时,全国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9.4亿亩,创下帝制时期的巅峰,后人再也没有超出过;而唐朝直到开元时期才达到14.3亿亩。

这么一看,贞观之治是不是真的就是假大空呢?我个人不这么看。

首先,一个王朝的政绩不光要看绝对值,还要看增长率,要比较起点。

隋文帝的隋朝是篡夺北周的江山而建立,整个北方地区虽然也处于战争状态,但从烈度上看,已经远不如东魏和西魏时期,基本的农业生产可以正常开展,人口数量也在猛增。

而唐朝建立之初可谓一片凋零,隋末的战乱遍及全国各地,从隋炀帝大业九年至唐朝武德四年,整整十年战乱,使人口数量减少了约80%,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经被彻底摧毁了。

很显然,贞观之治的起点太低了,将它和开皇之治放在一个频道上对比就显得很不公平。

有人说,贞观之治吃了开皇之治的老本,光存粮就让唐朝吃了五六十年。这话一点不靠谱,什么样的粮食能储存五六十年不变质?

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干燥地区粟9年,米5年,潮湿地区粟5年,米3年。

按隋朝的人口计算,即便当时的几大仓都装满了,也不够全国人吃三年。所以,李世民的话只是个虚拟说辞,大意是说,假如能把那些年虚耗的积攒起来,够我们用五六十年。

其次,贞观之治的外部条件远不如隋朝,李世民在位期间战争不断。

开皇年间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灭陈之战,除此而外虽然跟匈奴有些许摩擦,但从烈度上讲,与贞观年间远远无法相提并论。

您可能诧异,李渊在位期间不是已经统一全国了吗?战争何来?

来自于北部和西部边境,突厥、吐谷浑、薛延陀、吐蕃、高昌回鹘,以及高句丽的骚扰和入侵。

贞观三年、四年灭东突厥,贞观八年灭吐谷浑,贞观十二年抗击吐蕃,贞观十三年征高昌,贞观十五年征薛延陀,贞观十九年征高句丽、再征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征西域,贞观二十二年还跟天竺小摩擦了一下。

这些战争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大军,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因此贞观之治是在负重前行,完全没有开皇之治的“潇洒”。同时请别忘了,贞观之治还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个人认为,贞观之治的成绩单虽然不算亮眼,但能做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你们怎么看?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但他因为这个远房表亲,居然开始排斥“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盛世明君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能成千古明君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常用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和动乱的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靠得住的人!这句诗出自李世民作的《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知者必怀仁。”萧瑀是谁?说起来那也是大名鼎鼎!他出身高贵,是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唐太宗时期,他六任宰相,六次

  • 唐朝女性穿着都很暴露吗?是不是穿越回唐朝就可以一饱眼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女性穿着图片,唐朝宫廷女性的着装,唐朝女人的服饰特点

    提起唐朝女性的着装,想必所有人在脑海中都会浮想出长裙飘飘,轻纱绕肩,粉胸半掩的一幅画面。唐代女子华美性感的着装往往让后人感叹,大唐盛世的开放。甚至很多男性同胞在看过唐朝的影视剧后都很想穿越到唐朝一睹为快。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穿着犹如其社会地位一直被压抑且束缚着。唯独在唐朝时期得到了解放,

  • 《国家宝藏3》张子枫古装好有灵气啊!杨紫的文成公主也很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迎来了一波小伙伴们的呼声!在今年如此艰难的局势下,这么良心的节目的到来也像是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让观众的心安定下来。不论如何,看到《国家宝藏》第三季的到来,都是一件让人内心很激动的事情。让人不禁感慨,我们在风雨之后总算看到了彩虹。尤其是刚开场便是靳东的那一句振奋人心的——“我大明从不惹事,但也从不

  • 武则天服侍李世民12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子嗣,太不可能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武则天侍奉过李世民吗,李世民跟武则天有没有关系,武则天为什么会嫁给李世民

    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出身于隋朝皇室,父亲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弟、遂宁公杨达),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北徐村人)。武则天于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一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5]有异母兄长武元庆、武元爽,另有同母姐妹两人,一位是韩国夫人武顺(史书称武顺

  • 假如把赵匡胤、李世民、康熙等关押在密室,只活一人,谁能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和李世民谁先死,李世民斗得过赵匡胤吗,赵匡胤vs李世民军事能力

    如果不拼武力,综合智力和情商,那康熙先死,因其为异族,语言不通,且清朝皇帝情商不高,必受其他人排挤,拿不到食物饿死了。接着就是赢政了,脾气暴躁,关在密室中必然憋屈,自己被自己气死。接下来是刘彻,此人迷恋丹药,在曹操和李世民两个腹黑的人面前,肯定会被毒死。接下来曹操会武力解决李世民,但其不是赵匡胤对手

  • 武则天不能生育?服侍太宗13年无一子嗣,却跟高宗生了6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武则天的晚年事迹,武则天和高宗什么关系,武则天晚年把皇位传给了谁

    文|史哥哥在皇权时代里,掌握这至高权利的都是男人,虽然也有一些个例,但终究是少的,而女皇武则天是实实在在的打破了女人不能当皇帝的规定,而在这个传奇的女人身上,有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比如她的婚姻,她的爱情,还有她的日常生活,其中一件事是武则天跟太宗成为夫妻后,为什么一个孩子都没有?大家知道,在武则

  • 隋炀帝杨广的明君一面:总能一眼看穿问题,再用四剂猛药送它上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次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杨广剧照,图/网络。一是行政区划上的改州为郡。前面讲隋文帝的时候,曾经说到过开皇初年文帝废郡而以州统县的事情,而炀帝则更进一步废除州的设置,统统改称为郡。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中国地方行政架构中的郡县二级制形成于战国末期到秦代,而东汉以后,最初以监察区面目出现的州逐

  • 为什么战国达人普遍不喜欢真田信繁?来看看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真田信繁战死,真田信繁与宫本武藏,信繁

    [var1]真田信繁没有黑历史,他是一位合格的武士。但很可惜,后世(尤其是幕末)的小说家,“吟游诗人”们,为了黑当时的德川幕府,而对这个无辜的历史人物添很多油加很多醋,让信繁成为一个“虚假”的人物。[var1][var1]在众人对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时,大家发现了事实与描述的差,发现了一者发光的同时却

  •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得不到诸侯的青睐?看看两件小事就能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期推崇儒家,战国千户侯论儒家精神,战国儒家有哪些人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春秋末期和整个战国时代得不到诸侯们的青睐,是因为其政治理念完全不能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环境,下面的两件小事便是最清楚明白的注解。[var1]晋国灵公幼年继国君位,成年后不行国君正道,加重百姓的赋税用来彩饰墙壁,还从台上用弹弓射过往的行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

  •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士兵为何所向披靡?冲锋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国杀商鞅的严重后果,大秦帝国商鞅遍访秦国,商鞅朝堂辩论秦国大臣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桑弘羊《盐铁论》说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无法绕过秦国。从西部蛮夷的落后诸侯,到最后一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