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赵括不是没有军事才能,毕竟是他爹一手教出来的。但他太过于理想化,没有身处高位的经历。作为参谋和将军都合适,但作为统帅就不够格,太冒险,没有考虑到他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整个赵国甚至六国的存亡。首先作为“将”天时和地利是必须清楚的,按有些人说的,在赵国的地盘上竟然弄不清下雨的时分,因为河水变宽而耽误进攻的时机。你可能觉得这是运气,而事实上这就是天时地利不清。进攻的太过于冒险。而且当时的情况秦军事力量最强?
[var1]
[var1]
除了六国联兵那次,秦被迫守关,其它时候都是秦朝出兵打别人,地方越占越大,没见过它那块地方是靠防守得到的。而赵国北方要防守匈奴,西要防守强秦,虽然赵人尚武,强悍,但是本质上还是防守为主。事实上当时秦的周边国家的抗秦政策都是被动防守,靠援军解救。赵括是将才,如果去北边磨练几年可能会成为合格统帅,但是当时启用他太早了。太年轻,看战斗的过程明显可以感觉出,他的战斗部署被打乱后,他人就不会打仗了。
廉颇守是守住了,但是赵国也拖垮了,没吃的连赵王都“面有菜色”,上党本是韩国的,与赵秦都属于跨国境作战,后勤都很难,秦国距离远一些。但是秦国有水运,赵国则只能翻越太行山,那个时代的道路运输能力,后勤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借粮的事,赵国有找齐国借,但没成功。一般认为是之前五国伐齐导致齐国怨念,加上秦国使者威胁,而且对于齐国而言,赵国的威胁比秦国大,稳一手并不亏。燕国一直是背后一刀,赵国大输特输后还发兵攻赵(被揍回去了),借粮更不实际。而韩魏之前已经已经被秦国打懵了
所以不是赵国换将之后将领出击是失败原因,换将实属赵国已经耗不起了。而廉颇在对阵王纥的时候就没打过,廉颇不属于韩信“多多益善”那一类人,指挥几十万大兵团未免力有未逮。而全赵国能拉出来上到长平这种场合的,一只手都不够
[var1]
看史记也明白,对白起而言,长平之战是出道以来打得最糟的一仗,“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是两败俱伤,也就秦国国力更强,如此损伤之后还能继续独立作战。至于歼灭有秦国作为后盾的白起,六国哪个国家的将领和士兵敢说?就算赵括他爹带兵过来,也只能尽力一搏。至于廉颇,还不值得白起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