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汉唐宋明,为何南宋出现宦官专权的频率最少?

秦汉唐宋明,为何南宋出现宦官专权的频率最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9 更新时间:2024/2/8 6:04:59

宦官之所以会专权,是由于他们最接近皇帝,能够准确揣度皇帝的意图想法,皇帝将他们视为贴己心腹,遇到不便明言的隐情,往往与之商量,也由于他们出身卑微,自幼被阉入宫,没有子嗣,没有亲友势力,皇帝重用他们没有被篡位的顾虑。基于这两点,自秦汉开始,宦官以其特殊身份掌权,宦官专权现象层出不穷。

一般来说,在王朝开国之初,宦官不可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只有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对臣属又深加疑忌时,皇帝便用宦官来监视、控制朝臣,分割、削夺其权力,宦官势力便应运而起,进而执掌军政大权,形成专权局面。

秦朝宦官赵高,凭借了秦始皇的淫威,,伪造始皇遗诏,杀公子扶苏,立二世胡亥,诛大将蒙恬,害丞相李斯,后为了独揽大权,又逼死了胡亥,导致秦朝灭亡。

东汉从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多是少儿,皇太后、外戚莫不借机把持朝政。幼帝成年后为了收回皇权,只得借助宦宫除掉外戚,终于酿成了著名的“党锢之祸”。

唐玄宗李隆基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那些朝夕相处的宦官,如高力士等被视为基本力量而参与策划行动。一旦政变成功,功勋卓著的宦官必然会受到新皇帝的宠信并予以更大的权力。此后在唐频繁变乱中,宦官以功得宠,因宠专权的有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等人,他们权势大到能拥立皇帝,左右朝政。

北宋的宦官没有篡位者,也没有以军队胁迫皇帝者,但宦祸仍然严重。如北宋末年,宦官不仅势力空前膨胀,而且与宰执勾结掌控政局,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宋徽宗在位时期,十一人被授予节度使官衔,其中宦官就占了七人,童贯是宦官中第一人,其余六人是谭稹、梁方平、李縠、杨戬、蓝从熙、梁师成。

明代宦官统领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权力最大,可代皇帝阅奏章、传政令。朱棣在夺取帝位而发动的“靖难之变”中,因得助于宦官的大力支持而篡位成功。他在酷刑诛除朝臣的同时,更加重了对宦官的宠幸和任用。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应运而生,皇帝给予他们出使、专征、监军、刺探情报等大权。从英宗时的王振至明末,先后出现过著名宦官曹吉祥、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专权局面。

不过,同汉、唐、明、北宋相比,南宋的宦官权势明显削弱。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宋之际宦官势力接连遭受惨重打击。

一次发生在钦宗靖康年间。靖康元年宋钦宗迫于公议,将李志道等内侍治罪,童贯、梁师成、李彦等恶贯满盈的宦官先后被处死。靖康二年,在金军掳掠北上的十余万名各色人等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内侍。还有一批宦官如容机、卢公裔在混乱之中,作鸟兽散。宦官在经过这场打击以后,数量锐减。

另一次发生在苗刘之变期间。建炎三年三月,御营前军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命令部下见到宦官格杀勿论。而垂帘听政的隆祐太后(即哲宗孟皇后)又巧于应变,顺水推舟,惩治了一批宦官。当时,遭受惨重打击后留在高宗身边的宦官仅15人。其数量之少,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高宗亲眼所见靖康之祸与苗刘之变,触目惊心,身受其害,教训相当惨痛。为了削弱宦官权势,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遏制宦官的措施。

一是限定宦官人数。宫内宦官不超过200人,严禁私自阉割儿童,以减少宦官来源,而且还有参加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担任宦官。

二是限制宦官升迁。宦官的升迁实行寄资法,其主要内容是内侍阶官依法至内东头供奉官止,再迁则转出,依外官例归吏部。由于限制颇多,宦官升迁十分困难。

三是宦官禁止管军。宦官不但不能领兵,而且不让监军。

四是不许宦官干政。即“三不”,不许议政、不许拟诏、不许荐人。

五是惩治不法宦官。

上述措施的实行,使得南宋宦官权势比北宋严重削弱。

但是,整个南宋时期几乎都有受到皇帝宠信的宦官,这也是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如高宗时期的康履、蓝珪、冯益而、张去为;孝宗时期的甘昇、陈源;宁宗时期的王德谦;理宗时期的董宋臣等等。

此外,中国历史有个规律性现象,但凡权臣当政,宦官很难专权。南宋时期权臣不仅数量多,而且执政久。其中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这四大权臣更是人所熟知。这些权臣虽然大多声名狼藉,但他们对宦官势力一般都加以钳制。

更多文章

  • 《大宋宫词》遭挑刺,名场面《韩熙载夜宴图》穿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熙载夜宴图穿红衣服,韩熙载夜宴图题跋字体,韩熙载夜宴图美术教案

    《大宋宫词》剧照官服朝会帽子戴错啦用混朝服进贤冠、公服幞头该剧以刘娥和宋真宗赵恒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从公元985年到公元1033年间,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周边国家之间邦交的故事。黄强介绍说,宋代官员有朝服、公服之分。朝会时穿朝服,上身穿朱衣,下身系朱

  • 南宋简史-宋的南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中旬,钦宗在开封被攻危急之际,以蜡书诏令在相州的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同时任命坚守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孤城已达半年之久的知府陈遘为元帅,相州知州汪伯彦、磁州(今磁县)知州宗泽为副元帅,起兵抗金,入援首都开封。康王赵构于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攻占开

  • 为了避讳,明朝都叫猪什么?其实从朱元璋开始就表明了皇室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为啥叫明朝,明朝朱元璋孙子朱允炆,王立群说明朝朱元璋

    而这一制度的的起源十分的悠久,根据《左传》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由此可见这一制度周朝就已经存在了。而避讳最主要的就是避皇帝的名字,比如为了避刘邦的名讳,所以将“邦”字写成“国”字。而在唐朝的时候为了避李世民的讳,所以唐朝就将王世充写成王充,而功臣李世勣在李世民即位之后也改名为李勣。而在

  • 《红楼梦》宝钗身上的热毒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红楼梦宝钗性格特点,宝钗热毒之症,宝钗热毒之谜读书笔记

    她热衷于世间的一切浮名,经济仕途、功名利禄,她都想要拥有。但她不会让人发现她的内心和欲望,就连她最亲近的人都无法看清她。薛姨妈说她古怪,不爱那些花儿粉儿,她日常穿的衣服外面也多半是半新不旧的,颜色也很朴素,绝不过分。但是她的里衣却是色彩鲜艳的,就如她火一般热情的内心。那一回她要看宝玉的那块玉,而后宝

  • 她婢女出身,却成乾隆最爱的妃子,死后所封谥号连皇后都嫉妒!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乾隆最宠爱的11位妃子,乾隆庙号谥号,乾隆最著名的妃子

    慧贤皇贵妃的出身还是比较低的,是婢女出身,但是他父亲高斌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员,比较受雍正皇帝宠爱,所以雍正帝的一纸谕令,高氏由使女上升为宝亲王弘历的侧福晋。当时高斌知道了这个事,感动的直流泪,那时候的乾隆还是宝亲王。你要知道康熙在位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康熙的太子是立了废,废了立,最后雍正能继位还有弘

  • 《雍正王朝》剧组不遗余力找他演戏,他嫌戏少,幸亏抓住这次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雍正王朝演员个人资料,雍正王朝现场拍戏,雍正王朝五大穿帮镜头

    这位演员就是后来靠《雍正王朝》出名的杜志国。杜志国在演《雍正王朝》之前,没多大名气,比起唐国强,他俩更是天壤之别。话说回来,这样不知名的演员,剧组为何不遗余力要用他?先说说杜志国成为影视演员前,是干什么的?他曾经是部队的文艺兵,转业到邢台话剧团没几年,话剧团就解散了。然后,他靠了很多军队文工团,又赶

  • 民国八年袁大头值钱吗 图片及价格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袁大头八年银元背嘉禾,袁大头和孙小头的重量,袁大头现价是多少钱

    民国八年袁大头图片(民国八年袁大头正面图)(民国八年袁大头背面图)民国八年袁大头银元的正面是袁世凯头像,也正是因此得名“袁大头”银元,在设计该枚钱币时,设计师还在钱币袁世凯头像上方写有“中华民国八年造”字样代表发行时间,背面则是币值和嘉禾图案,嘉禾铸造钱币上寓意国家重视农桑、以民生为本。该枚钱币虽然

  • 天下长河:看了大清的惨状后,发现于母才是荒唐的源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10大不解之谜,清朝于源是谁,大清荒唐事件视频

    余这样的人,虽然没有那么透明明朗,但也可以做一个为民着想的官,至少不会成为索额图那样的贪官。再加上他很清廉,即使升职了,生活也很清苦。余的脾气比较单纯,爱恨分明,会把所有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当他第一次见到金夫时,他错误地认为对方是一个贪官,他对金夫恨之入骨,却不知道他背后隐藏的故事。然而,在与金夫接触

  • 为存放巨额财产,和珅想了个绝妙主意,最后都便宜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和珅的九亿两白银去哪了,皇帝求纪晓岚放过和珅,刘墉和珅打赌状告皇帝

    不过好在,古代的房价没有现在这么恐怖。但凡一个大官,有个四合院一般的大宅子,便是很正常的事了。偷偷存个几百万价值的金银珠宝,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和珅可不是一般人,据说他被抄家的时候,单单从他家般金银珠宝之类的到国库,就足足搬了3天。要知道,3天可不是一个人搬,而是一群人在搬啊。据不完整统计,和

  • “自鸡界”扛把子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曾国藩权力巅峰时期,曾国藩说人初做事如鸡孵卵,曾国藩打仗的大智慧

    因为这些成就,他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千古第一完人”、“晚清第一名臣”。其实,曾国藩还有大家不知道的一面,那就“自鸡小能手”。一不聪明?不要紧,“自鸡”走起曾国藩自六岁上学后,十分用功。8岁时,便已能读四书五经,14岁更厉害,已经读了《周礼》、《史记》这样的书籍。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