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族冲突与融合下的儒家道德渗润—以五胡十六国忠德状况为例

民族冲突与融合下的儒家道德渗润—以五胡十六国忠德状况为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811 更新时间:2024/1/11 6:35:55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第一次交流,基于各方诸侯笼络势力的需要,对领地下辖的少数民族也进行了一定的统治和集中管理,但由于当时少数民族的势力有限,很快便被诸侯王征服。

随着中原地区统治者集权的不断加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被忽略,这也意味着他们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在能力上逐渐可以影响中原政权,而后便在五胡十六国时期爆发了巨大的民族冲突,当然,冲突的同时也有一定融合的质。

其中在思想方面最为突出,在这一阶段之内,儒家以“忠德”为代表的思想在这一阶段不断渗透。

一、时代混乱与民族冲突

1.短暂的统一走向分裂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我国的第二个统一局面,虽然在建国初期出现了罕见的“大一统”局面,但后期的混乱远比早年的秦朝更加严重。东汉末年,诸侯纷争,群雄并立,各路人马征战几十年之久,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相对稳定局面。

这种局面最后被西晋的统一所结束,饱受战乱袭扰的人们以为西晋的统治能够带来长久的和平,但偏偏事与愿违,西晋朝廷在传到第二代皇帝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

由于晋惠帝的无能,导致大权被皇后贾南风完全掌控,各地的亲王对后宫干政的情况非常不满。很快,各怀心思的八位司马氏族亲王以“恢复朝纲”的名号在西晋朝内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六年的大厮,这就是西晋历史中的“八王之乱”。

这次王位争夺战对西晋国力消耗非常严重,战乱平息之后,国家甚至拿不出镇守疆域的常备军。再加上地方上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昔日的西晋王朝变成了一个虚弱的空壳子。

2.五胡乱华,乱世到来

由于此前西晋王朝忙于八王之乱,疏忽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导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部落有间隙发展并迅速强大。

此时的边疆资源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需要,在看到中原西晋的衰落现状之后,纷纷决定向中原进军,扩张势力,夺取资源。

这次五胡入中原的流程比他们想象的要更加迅速,西晋面对少数民族的蚕食根本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甚至被一支内迁的匈奴军队灭亡,堪称中原正统王朝的耻辱。

随着多个少数民族陆续进入中原,识时务的晋朝贵族不得不向南方移动,司马睿直接在建康依靠门阀势力重建晋朝,将广大的北方地区让给了少数民族。

不过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势力各不相同,并不具备统一北方的条件,所以北方的很快掀起了圈地夺权的狂潮,各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了十六个政权国家,这便是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出现。

3.现状与汉文化渗透原因

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十六国共治时期,最典型的社会状况就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冲突,当然,这种冲突并不单指双方的短兵相接,更多的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尤其是在十六国时期,文化的交流最为显著,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

因为当时在北方地区建立政权的,并不全是少数民族,还有少数残余贵族附庸下的汉族势力群体,以及拥有兵权的地方诸侯王所建立的割据政权,这时候的北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汉夷共治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状况之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汉族文化开始逐渐向少数民族一方渗润,当然这种渗透并不是汉族的文化袭击,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出于一种学习态度的主动接受。

因为当时北方被多股势力共同占据,彼此之间小规模的冲突依旧存在,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安定,少数民族政权的领导者只能通过发展自己的方式来提高国家实力,让政权在混乱的大背景下有立足之地,而强大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

二、儒家思想的多方面融合

1.汉族政权的挣扎中的“忠德”

其实五胡乱华与十六国初期的战争之所以频繁,和儒家思想的渗透是关系重大的。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就提出了“身为人臣,应当忠君又忠于社稷”的观念,这种想法一直贯穿落实到了西晋时期。

在当时人们的认知之中,华夷的对立几乎没怎么发生改变,所谓君就代指当下中原执政的封建王朝皇帝,他乃是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存在;而社稷,乃是江山社会的意思,即中原正统王朝统治下的领土和人民,这里是不把少数民族包括在内的。

“忠”乃是忠心于自己的君王皇帝,“德”乃是只镇守帝王的江山社稷,一切对这两者造成伤害的人,儒家的思想观念都将其定义为侵略者,所以在五胡和十六国初期,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时,当地的汉族人民才会如此的抵触。

因为这些蛮夷之人,将自己忠心的“君”,赶到了江南地区,将自己曾经誓守护的江山社稷瓜分占领。对于这些人,汉族是坚决仇视和反对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华夏忠心论”,它强调“非我族人,其心必异”。

所以在五胡内迁初期,连中原王室都被打得溃逃江南了,汉族人民却坚守在北方,处处针对少数民族,甚至不惜聚集势力,建立政权同少数民族对峙,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德”思想观念。

2.民族融合中的认同

当时认同西晋王朝正统地位的,不仅仅是汉人,一些少数民族对西晋中原正统的地位也是非常支持,比如鲜卑族,这个少数民资在政权建立初期就是以西晋为主的,即使在西晋王室南逃之后,鲜卑依旧保持着对中原文化和西晋的尊重。

在十六国动乱北方时期,东部的鲜卑部落强调,“世受重恩,不忘忠孝”这便是对汉族儒家思想的最好的践行,即使后来因为实力不足被其他政权俘虏,也不曾改变自己的观点。

鲜卑族除本身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之外,也主张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儒家文化的贯彻,这是一种主动的儒学渗透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为了能够更快促进国家发展,孝文帝在登基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学习。

首先是就是从日常生活方面的汉化,姓氏方面,由最初的拓跋改为姓刘,在穿着和服饰方面,也开始向汉族靠拢。鲜卑族特有的短衫变为了汉族的长袍大褂,语言上,禁止使用原本鲜卑的复合语,改为使用汉族的单音节语言。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尊崇,这一点在当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改革。

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孔庙,并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为的就是确立孔子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以便日后思想的推广。

尊孔之后,孝文帝决定在中央设立学堂,寻找孔子的后人或儒家的大能担任老师,先给朝中的大臣和官僚传授儒学思想,主要就是传授以人治国和忠君爱国的思维模式,此外推广“以仁治国”的国家运行方法,中央学习完成之后,再向地方上普及。

在孝文帝的推动之下,北魏各地先后出现了多个汉族文化学堂,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重要的是,课堂中负责教授的老师会有两位,一者为学习儒家文化的本民族教师,一者为遵从儒学的汉族老师,二人分别教授。

教育事业的汉化代是儒学“忠德思想”渗透的重要阶段,因为教育代表着下一代人的细想,从知识传授上抓起,远比多年之后的习惯革除作用更加明显,就这样,儒学文化在北魏朝政之中潜滋暗长。

多年之后,北魏臣民不仅养成了“忠德”的儒学理念,甚至还落实了儒学的伦理纲常,君臣先后,长幼尊卑,忠孝礼仪等多方面的儒学文化思维开始与北魏等少数民族融合。

尤其是“孝”这一方面,几乎得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所有帝王的共同肯定。

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五胡十六国时期民族冲突下的儒家思想传播,大致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旧有汉族人民的坚守和保持,另一种就是少数民族的认可和发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中对“儒学”的推崇与融合接受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说唐朝的歌舞戏堪称是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它可以堪称是我国戏曲艺术的萌芽,主要是因为当时歌舞戏备受重视,而且也是具有戏曲方面的创新。而且当时的人们不仅仅是喜欢看歌舞戏,还有很多人甚至喜欢自己去模仿,甚至连民间的小孩儿都会去模仿歌舞戏的。内容,所以说当时歌舞戏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只有这种人人都愿意去听去看,而且甚至愿意去学的局面,才能够

  • 为何西晋政权会非常混乱,司马家三代换来的江山短短几十年便迅速的垮台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后来士族们却发现了这个制度的漏洞,所以就开始钻漏洞耍小聪明。官员不思进取,反而开始堕落腐败,上级的确生活得很奢靡,但是下级百姓的日子却非常难过。将兵权交给了宗王,是一个政策性的失误。曹魏被打败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宗族势力太弱。所以司马炎就吸取教训,认为应该要大肆封王,并且还将兵权也都分到了

  • 为什么英明的唐太宗不早一点把武则天给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太宗为何不宠武则天,唐太宗与武则天吻戏,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主要是因为唐太宗也无法渐想到自己枕边人会能当皇上,而且以前也没有女子称帝的情况发生,唐太宗再英明神武,也不能想到武则天是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一般都是男尊女卑的,男子当官是正常的,因此皇位一般也是男性争夺,在当时唐太宗虽然很聪明,而且也有人预测未来会有武姓之人当上皇上,但是他又怎么可能想得到一个女

  • 为什么武则天对自己儿子如此残忍,却偏偏宠爱太平公主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残忍处死5个哥哥,太平是武则天的女儿吗,武则天秘史太平小公主出宫

    武则天在面对太平公主的时候才会有着更多的亲情。其实武则天她在面对她那些儿子的时候心中是很少会有亲情出现的,就是因为这些儿子后来也有可能去和她去争夺权力。那么无论是谁只要和她争夺权力,那么都有可能会成为她的敌人,所以说武则天在面对这些儿子的时候,心中本来也不是十分的喜欢。所以说对于她的很多儿子她都表现

  • 韦皇后这么心狠,为什么最后也死于非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韦皇后为什么众叛亲离,韦显仁皇后墓,东汉皇后死于非命的原因

    李显和韦氏的关系原本是很好的,当年李显被贬到均州等地,是韦氏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并且在被贬的路上还生下了一个女婴李裹儿,也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李显的母亲武则天登基后,斩杀了很多李氏一族的子弟,这让李显很是恐惧,每天惴惴不安,特别是武则天派使臣来他家时,他更是怕的想要自杀。后来李显被拥立为帝,就封韦氏为

  • 韦后以武则天为榜样,事事学,样样学,结果只学了花架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作为女人的武则天,登上了女皇之位之后,不少女人蠢蠢欲动,想要效仿武则天,出人头地。想要模仿武则天当皇帝的,不仅有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更有孙女安乐公主,儿媳韦后。其中韦后不仅仅是模仿武则天,简直是事事Copy,是东施效颦。韦后以为武则天做过的事情,只要她将其重新做一遍,就能登上皇帝宝座,其结果却是贻

  • 为何白居易认为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居易的人生感悟,生命不在乎长短的名句,生命长短取决于什么

    白居易是个诗人,诗人本来就有些多愁善感,他也是一样。少年时候的白居易父亲就过世了,是母亲把他和弟弟养育长大的。他的母亲知书达理,把他和弟弟都教育得非常好。也是因为看到了母亲的辛苦,所以白居易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对母亲的意见都不敢有丝毫的忤逆。白居易一生最爱的女子是他的初恋,名字叫做湘灵,但因为仕途的

  • 为何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而南明却扛不住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东晋与南宋,南明为什么能延续南宋,东晋和南宋疆域哪个大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门阀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东晋建立。在东晋建立之初,南方士族被北方门阀排挤,出现了暂时的不稳定局面,王导劝说司马睿主动结交顾荣、贺循两人,并大力任命南方士人,将南方士人纳入了东晋的朝堂中来。同时,司马睿、王导二人励精图治,最终稳定了东晋的政治局面。北宋灭亡后,几乎全部皇族都被金国

  • 王皇后的父亲身为县令,为何说她出身尊贵,而武则天出身卑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王皇后,一代皇后武则天刘晓庆,武则天秘史皇后和淑妃被挨打

    大家都知道刚刚入宫的武则天只是一个位分低贱的小小的才人,为何都同时入宫,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的王皇后能够被封为皇后,父亲做过礼部尚书的武则天却只被说是出身卑贱,不配拥有高的位分,甚至在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朝廷上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以这个理由劝阻李治呢?原来唐朝看出身可不是着看谁的父亲官大,谁的出

  • 王皇后和唐高宗是青梅竹马,为什么最后却被废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高宗的皇后简介,王皇后被废,王皇后和武则天的关系

    在后宫中,每个女人都想争宠,都希望通过皇上的喜爱能让自己步步高升,王皇后也不例外。但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争夺宠爱其实未尝不可,可惜王皇后却选择了偏门邪道,选择了不好的道路。一开始,王皇后和萧淑妃就是劲敌。然而萧淑妃却比王皇后风头更盛,虽然王皇后贵为皇后,但是却没有萧淑妃那么得到盛宠。皇上对萧淑妃的喜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