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为何朱元璋当皇帝时,却被废止长达十年之久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为何朱元璋当皇帝时,却被废止长达十年之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91 更新时间:2024/1/22 0:09:55

西周时期主要采取“乡里选士”的选拔人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从乡里考察推举,而春秋战国时期提倡的是“选贤与能”,即选取贤能的人才来领导大家。

到了汉代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举孝廉”,即“以官举贤”,所以隋朝以前想要入朝为官基本上要依靠政府官员举荐,这种选举制度的弊端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到了隋朝,隋炀帝采取“十科取士”,其中的文采美秀科被认为是后来的进士科,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到了唐朝武则天掌权时期,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武则天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首创殿试。从这之后,科举制度一直是各朝各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科举考试画像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急需一大批人才来管理国家,发展国家经济。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举行乡试,并于第二年(公元1371年)举行会试,开科取士,这一科在明朝历史上也被称为开国第一科。

但是科举制度在明初仅仅只持续了四年时间,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宣布暂时废除科举制度,一直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科举制度才重新恢复。为什么从隋唐时期就在实行的科举制度,朱元璋会废止不用,这其中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朱元璋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公元1352年,在收到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后,朱元璋应邀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

朱元璋画像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成为了整个义军的实际领导人,通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广大疆域,随后命令大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扫除了元朝在北方的势力。

朱元璋在扫除各方势力的过程中,深知人才对他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因此多次下令举荐人才。攻打徽州之时,经过手下大将邓愈推荐,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的朱升来到朱元璋军中,从此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升随后又为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叶琛等人,刘伯温后来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第一军师,被誉为朱元璋手下的张良

明朝建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采取荐举制的同时,从隋唐时期就实行的科举制度也进入了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举行乡试,选拔人才。

朱元璋剧照

从洪武三年到洪武六年,明朝举行了多次乡试,会试,为大明王朝选拔了诸多人才,但同时,朱元璋也敏锐地发现了科举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朱元璋开展科举考试的初衷来看,朱元璋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些治国人才为自己所用。但是科举考试内容都是经史子集,尽管这些考生文章写得很好,但是都普遍缺乏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的行政能力,这些考生最多只能当作是国家的行政后备人才来使用。朱元璋对此感到很失望,下令暂时废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废除后的人才选拔方式

科举制度被暂时废除后,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人才选拔还得继续,朱元璋采用了战争年代的老办法荐举制来选拔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

朱元璋剧照

在当时的荐举制度下,荐举的科目主要分成以下八科,这八科分别是:

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敬父母,努力务农之人),儒士(精通宗教礼乐之人),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年纪大,有威望之人)

尽管被举荐的人并没有年龄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下,被举荐的人必定是在地方上有威望的人,这群人中年纪较大的居多,这样就会导致地方行政部门的老化。同时,由于被举荐人要求较低(只需要满足荐举八科其中一科),这样必然导致被举荐的并非全是良才,里面同样充斥着大量的庸才。

鉴于当前的荐举制度有以上弊端,朱元璋又对荐举制做了改革,将原来荐举八科改为六科,这六科分别是:

经明行修,工习文词,通晓书义,人品俊秀,练达治理,言有条理

荐举六科和荐举八科的差别主要在于,荐举八科只需要你满足其中一科,就会被推荐为官,而荐举六科则根据候选人对六科的匹配程度,将候选人分成上中下等多个层次,上等候选人推荐做官,下等候选人则备选甚至不予选用,这样就会减小荐举选出来的人出现庸才的概率。

科举考试剧照

科举制度的恢复

科举制度被朱元璋暂时废止后,朱元璋沿用其战争年代的老办法,采用荐举制来选拔人才。在战争年代,荐举制只被小规模使用过,荐举制的弊端没有表现出来,建国后,国家百废待兴,所需的人才呈几何数量增加,此时,荐举制的弊端也被无限放大。

在荐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的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尽管荐举制后来经过改革,由荐举八科变成了荐举六科。但是一个人与荐举六科的匹配程度还是人为决定的,没有对候选人做对应的考核,缺乏对应的客观评判标准。

因此,在经过十年时间的沉淀之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宣布恢复科举制度,并于同年举行科考,这一科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一大批大明的股肱之臣通过这一科脱颖而出,这其中就有建议建文帝削藩的黄子澄,明初最有名的两位大臣,夏元吉、蹇义也是在这一科被选拔出来的。在恢复科举制度的同时,朱元璋并没有废除荐举制,而是两种制度并行,但是根据朱元璋的指示,之后的荐举制需要在荐举的同时加入考试流程,因此荐举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建文帝剧照

总结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时,起源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原大地实行了八百年之久。尽管建国初年,朱元璋发现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缺乏行政经验,因而废止科举制度长达十年之久,但是在经过反复实践,比较科举制度和荐举制之间的优缺点之后,最终还是选择科举制度作为大明王朝选拔人才的最终方式。中国有句名言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元璋可以算是这句名言的坚定实践者。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除

更多文章

  • 李白不是地球人,考古发现,他1000多年前曾警告不要招惹外星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白的墓被盗了吗,1000多年前真的有李白吗,李白的坟墓有没有被发现

    这是一个故事,却又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考古发现…古埃及和现在的埃及没有关系,和现在的中国有关系。古埃及其实就是古中国。金字塔在《山海经》中叫众帝之台,因为里面都是上古皇帝。狮身人面像,是东方人面孔。西方人用大炮轰掉了狮身人面像的鼻子,把其他的上古雕塑的鼻子全部破坏,就是怕中国人发现一个秘密。这个秘

  • 她是唐朝第一美女也是最不孝公主,为了权力,和母亲分享自己老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长乐公主李丽质,唐朝好男人和公主约会,男人穿越到唐朝被公主看上

    话说李显被召回后,武则天欣赏李裹儿秀外慧中,特封为“安乐公主”,其绣技了得,还有貌美加持,很快便有了“唐朝第一美人”的称号。从小流离失所的生活让安乐公主吃尽了苦头,造就了她入宫后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劫后余生的她肆意的挥洒财宝,在宫中尽情享乐,有武则天和李显的宠爱,她更加肆无忌惮。神龙元年(即705年

  • 宇文化及:诛杀皇帝杨广,还霸占了人家的皇后,最后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广的皇后张丽华,杨广与陈皇后,杨广杀兄长霸占后宫

    宇文化及本身就是一个凶狠阴险的人,他的父亲宇文述在朝中担任大将军,有很高的权利和地位。因此,宇文化及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仗着父亲的权势,在长安城内肆意妄为。按照隋朝的律法,宇文化及应该被抓起来严惩,可负责此事的官员和衙役,却不敢拿律法去约束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城中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将其讥讽为

  • 「陕西渭南」生前因石榴输惨得唐代皇帝 死后陵前又长了棵果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石榴果树图片,石榴果树象征是好的吗,石榴永生不死的传说故事

    因为一棵旁逸斜出的柿子树,让我记住了众多唐陵中不算起眼却风景独特的一座陵寝。斗转星移,白驹过隙…当两棵树在时空里枯萎,重生,开花,结果…寒来暑往,岁月不息间…或许,史册始终停驻在远去帝王的梦想之页,不愿潦草地将太和九年的故事翻过…不然,为何要让这棵柿子树陪伴在这位帝王历经沧海桑田后陵前唯一裸露在地面

  • 为什么李世民唐太宗年轻时身体那么好,却51岁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太宗李世民死因,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是同一个人吗

    貌似唐朝皇帝能长寿的很少,能活过五十岁已经是不容易了,而且五十岁之后多半都是带病之躯,真正能健健康康、舒舒服服安享晚年的并不多。要么是被病痛折磨去世,要么就是被“囚禁”起来孤零零地抱憾而亡。有时我真怀疑李唐家族是不是被命运“诅咒”了……唐太宗李世民,(寿命52岁,在位时间:626年——649年)。李

  • 奖孤寒,重浮华:从牛李党争说起,探究晚唐灭亡的内在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以党争和动乱著称的历史时期,自安史之乱爆发,至十世纪初朱温灭唐,这一时期唐帝国在地方的控制力被藩镇极大削弱,中央权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弱化趋势。而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从牛李党争,探讨中晚唐到最终灭亡的内在因素。唐代牛李党争代表人物李德裕、牛增孺中唐党争的最终结果是牛胜李败,牛

  • 吴灭晋统,西晋朝堂忠佞博弈的结果,这次皇帝站在了忠臣的一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晋朝的灭亡,现在主流的结论是认为司马氏原属于士大夫阶层,他们的生活起点较高,优越的生活环境练就了他们骄奢淫逸的浮夸作风,因此穷奢极侈的一群纨绔子弟,终将一国大好江山给断送了。其实此种说法并不尽然,至少在晋武帝司马炎身上是不准确的,虽然他后期作风不甚检点,但是总体上来讲还是励精图治的,尤其在他登基

  • 杨贵妃能让唐玄宗和寿王父子俩流连忘返,为何却始终没当上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杨贵妃秘史 寿王,唐玄宗和杨贵妃历史,寿王李瑁再次见到杨贵妃

    凭借着姣好的美貌,使得当时的唐玄宗一见到杨玉环便惊为天人,不顾她儿媳妇的身份,想尽办法把她从自己儿子手中抢了过来,封了贵妃。从此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就独宠她一人。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写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思是杨玉环想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送来,一路累死

  • 杨贵妃和干儿子有染,怕被发现,误打误撞发明了一个东西沿用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玄宗与杨贵妃,香港老片杨贵妃,杨贵妃tvb

    但是野史中有一种说法:肚兜是杨贵妃为了遮掩安禄山在她身上的抓痕而制作的内衣。有一次两人偷情时,安禄山用力抓破了杨贵妃的胸部,杨贵妃为了不让皇帝发现遂制作了一种三角形的红色内衣,唐明皇看见后觉得此物甚是有趣,自此宫中的女性纷纷效仿,这种内衣也就被带到了民间。据说,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干娘之后,就经常出入宫

  • 唐朝为什么要用宦官监军,皇帝不傻,宦官监军其实也有好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的宦官监军,为什么唐朝宦官权力这么大,唐朝宦官为什么能专权

    宦官也就是太监,宦官监军在唐朝历史上产生过诸多不良影响,对它的评价负面多于正面。要说这宦官监军,创始人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时候宦官的力量还没有发展到后来能左右朝政的局面,那玄宗又是为什么想到要用宦官监军呢。唐朝开始是没有宦官监军制度的,在唐初,唐朝沿袭的是御史监军制度,御史监军在史料里有许多记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