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白云山上住了一个老汉,老汉名叫刘春,老汉白须银冉,一脸核桃皮皱纹,但身体好,精神好。他从父亲手上接了一群羊,六十多年了,一直山上放羊为生。
神宗赵项死时,安葬于永裕陵。神宗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支持王安石变法,很得老百姓的称赞。他的陵园建设得很有些气度,颇引人入胜。
一日,刘春老汉的羊儿在山坡上悠闲地啃着青草,他坐在白云山头,往北观望山下风景。他先看了宋神宗的永裕陵,继而又往北观望了宋宣祖永安陵、宋太祖永昌陵、宋太宗永熙陵、宋真宗永定陵、宋仁宗永昭陵、宋英宗的永厚陵,兆域相连,松柏林从白云山下,一直绵延至洛河转弯入黄河处。一座座鹊台、乳台、神城巍峨耸立,错落有致,颇有气势。
突然,刘春老汉眼前似看见了一条咆哮的洪水,从白云山和附近的山上泻下,卷着羊屎蛋、残枝败草,直冲永裕陵、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不一会儿,那些很好看的景致全部没有了。
这情景,使他想起爹说的事情。
他爹说过,有一年,他爷正在山上放羊,看见天上突然变得锅底似的黑,不一会儿,天上下起了瓢泼似的大雨。爷慌忙赶羊往山坡上的家跑。不料,山水如巨龙似的袭来了,羊冲走了,爷抱住一棵冲倒的大树才算保住了一条命。但奶奶去看爷爷放羊是否回来,却让洪水给冲走了,再也没有音信。
他也想起了爹的死,爹也是一次遇到白云山和附近山上下来的山水,让冲到洛河里,淹死了。
他亲眼见过,下大雨时山水就汇成一条大河。
不过,大雨山水汇成的河,过去顺山下鱼脊式的大岭往东流淌,然后再北,东边几里处往北,已冲成了一条大沟。但是,鱼脊式的土岭已冲刷成了很薄的土堤了,或许再过几场大雨,洪水或许会往北直冲,那么,永裕陵、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都难保住了。
那时的平民百姓,忠君思想特别严重。刘春老汉想到了洪水的事情,便坐卧不宁了,想了几天,他下定决心,找到了永裕陵的陵使,陈述了白云山下一定要修堤的事情。那陵使也是很有才学的人,觉得老汉讲得有理,不敢怠慢,忙随刘春老汉实地察看,果然形势严重。陵使奏本皇上,陈述要害,皇上让人考察,奏本属实。便下诏拨银,修了一条八里长的宋堤。
陵使因参本有功,升调成了京官。陵使推荐放羊的刘春老汉当了永裕陵陵使,皇上准允,刘春老汉离开了几代人放羊的职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