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规定“2不打3不杀”,被欧洲模仿写进日内瓦公约

春秋战国规定“2不打3不杀”,被欧洲模仿写进日内瓦公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93 更新时间:2024/1/22 20:16:41

[var1]

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这么一段时间里的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堪称战争里的“清流”。那便是离“周礼”最近的春秋战国时代。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战争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被欧洲模范,将其写进了日内瓦公约。

打一种很有礼貌的仗

“春秋无义战。”孟子曾这样评价春秋时期的战争。

[var1]

就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此说法无可厚非。但跟近代与现代战争相比较,那可是满满的仁义。春秋战国时期打仗规矩颇多,可以说,他们在打一种很有礼貌的仗。

多数人认为春秋战国是礼乐崩坏的时期,其实不然。他们的战争不以见血为目的,而是礼仪的另一种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军事盔甲武器,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得以见天日,平日里都被储存在仓库里。可见,他们不像其他时代一般会设置随时待命的军队。

[var1]

他们面对打仗就如出趟远门一般,确定好目的地再慢慢收拾行囊,远行回来后生怕行囊蒙灰便将其藏了起来?

正因为“礼”的存在,使得规矩成为了大家在战争前中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产生的成语沿用至今,单用不觉什么,可是结合战争礼仪想想故事的细节,令人感到幽默又可敬。

[var1]

“五十步笑百步”,表示大家不相上下,没有谁比谁更好。

在春秋战国时期,若战场上对方逃跑,你想要去追,按照战争礼仪最多走五十步,超过五十步便不能再追。所以,即使对方跑了一百步,跟跑五十一步的效果是一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礼仪和规矩是多之又多,而“两不打”和“三不”,已经成为当时打仗要遵守的最基本礼仪。

“两不打”的执念

在战争前,若是符合“两不打”其中一条的礼仪,这个仗便是打不起来。

[var1]

何谓“两不打”?

第一:为不打师出无名的仗。

“师必有名。”《礼记》里如是记载道。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发起者出兵打仗必须有令对方信服的理由,否则对方不同意,发起者也是无法进行下一步的。

[var1]

打仗之前,发起者首先会派使者送战书过去给应战者,战书上不仅要详细阐述打仗目的,还得约定双方出兵数目一致,以及战争的地点等等事宜。

应战者若认同,天子朱笔一批,战争就会顺利进行;应战者若不认同,那抱歉了,这一次战争的硝烟便燃不起来了。

第二:为不打对方没有准备好的仗。

[var1]

古人多讲究气节,若乘人之危,非君子之所为。若要赢,也是要堂堂正正地在战场上一决高下,而不是在底下另辟蹊径。

若没有得到应战者确切的回复,对方还未准备好战争事宜,发起者就不能贸贸然攻其不备,有违礼仪,藐视周天子之威严。

春秋时期,为争霸主之位,楚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争,史称“泓水之战”。故事的主角宋襄公即使在没有经过周天子同意,违背礼仪擅自对楚国发动战争,但也没有乘人之危。

[var1]

宋襄公拒绝了其属下提出的趁楚国军队过泓水时攻其不备的建议,而是遵守礼仪,静静等待楚国排兵布阵完毕后再行进攻。

泓水之战虽属孟子口中的“不义之战”,但其真正实施起来,跟仁义其实还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他们尊崇势均力敌的战争。譬如你有10万兵,那我只出10万兵,多一个都不行;你有10辆战车,我绝不出11辆战车。其中一方赢了,也是靠真正的实力赢得无可非议。

[var1]

“两不打”的执念,是当时对战争最基本的尊重。

“三不”的坚持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这里的二乃老人的意思。

[var1]

春秋战国时期打仗除了要遵守“两不打”之外,“三不”也是他们的底线。

第一,不已经受伤的人。对方身体已经受到伤害,一定程度上不具备跟自己相同水平的力,若此时乘人之危,乃不仁,赢得也不光彩。

第二,不举白旗的投降者。对方投降意味着放下武器,不再跟自己发生冲突,不会再消耗自己兵力。若执意要乘胜追击,以投降者的鲜血来昭示自己的胜利,除了不符合礼制外,还会寒了有意投降者的心。

[var1]

第三,不没有作战能力的人,譬如老人、小孩、妇女以及残疾者,还有弃战逃跑者等。面对没有作战能力,构不成威胁的弱势群体,若残忍之,乃有违天道之事。

春秋时期,在一次晋楚两国之战中,晋国不敌强大的楚国而弃甲逃跑。在逃跑过程中,因路况泥泞,战车不慎陷进了沙子里,上一秒眼看着楚国军队就要追上来,下一秒他们就建议晋军利用横木将战车抬起。

后来又陷进去一次,楚军又一次好心肠地建议将车上重物扔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是同属一个诸侯国的军队。

[var1]

“三不”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残酷战争中友好的一面。毕竟战争无非就是扩领土,若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断不会以夺取他人命作为发起战争的目的。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于战争的“君子协定”,比欧洲的绅士精神和骑士精神要早上一千多年。在他们的战争中,也有规定好双方约好打仗地点,不搞小动作,堂堂正正地在战场上解决事情。

[var1]

然而,后面发生的战争越来越惨无人道,特别是曾经发生过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给人民心灵和身体上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2不打3不”原则对现代战争颇具参考意义,连远在西方的欧洲都将其模仿写进了日内瓦公约,以此约束滥无辜的暴虐行为。

虽说如春秋战国期间那般繁琐的战争礼仪不会再有,对现下来说也不实际,但其中的精华还是值得战争参与者的参考。

毕竟,祸不及百姓,不以戮为目的是最起码的底线。

更多文章

  • 以一打十跟玩似的,秦国被打压80年,堪称史上第一特种兵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成语当中,有一句叫做以一敌百,这句成语用在今天的话有一点夸大的嫌疑,但是用在古代,却其实并不是什么奇事。归根结底并不是因为古时候的人类体能突破了极限,而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们平均体能与耐力极其低下,绝大多数的人连饭都吃不饱,从小就营养不良。特种兵的出现[var1]一方面饭都吃不饱,天天饿着肚子,

  • 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名,朝鲜跟韩国是怎么分开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朝鲜和韩国谁是正宗的国家,韩国vs朝鲜,朱元璋韩国后裔

    中国在古代能量一直很大,别的国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甚至远在天边的西欧各国,都特别的珍爱陶瓷丝绸用品,把这些独产于中国的物品看作是这个上流社会才用得起的珍品。不少国家的很多文化也都是从中国继承过去的,而在亚洲有一个国家受到影响尤为的深,甚至这个国家的国名都是中国曾经一个皇帝所取的。朝鲜李氏皇

  • 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诠释武将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养由基射箭故事感悟,春秋第一射手养由基是哪的,养由基一箭射死

    [var1]养由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神箭手,他从小就很会射箭,能左右开弓,力挽千斤弓,被称为神箭手,巅峰时期,能射穿七层甲(当然,春秋的甲和后来的重甲不能比)。[var1]养由基成名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楚庄王时,令尹斗越椒发动叛乱,楚庄王不能制,便公开招纳猛士。这时,养由基主动请缨,前往平乱。春秋时期的

  •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你真以为我在夸孙权?孙权:看我不揍死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现今,常流传有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它出自曹操之口,意思是啥呢?生儿子要生像孙权这样的,能干,聪明,有大作为!而这句话常常伴随另一句话说出,则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就是说,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样!有对比,才有伤害。曹操说了生孩子要生像孙权这样的,这是极力表扬夸赞孙权,而后面一句,刘表的孩子跟

  • 这位驸马比关羽更爱研读《春秋》,如果他不死,中原不会沦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意为文圣孔子编订《春秋》,武圣关羽诵读《春秋》,文武二圣并传佳话。在国人印象中,《春秋》这本著作和青龙偃月刀已成为关公的标准道具,关公八小时以外大抵都在“灯下读春秋”。其实,陈寿所著《三国志》关羽的传记中并没有关于他研读《春秋》的记载。直到南朝

  • 鲁肃的三分天下和诸葛亮的有什么不同,又各有什么高明和欠缺之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鲁肃和诸葛亮谁更高,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原文,鲁肃诸葛亮江上看晨曦

    首先,他们两个人对“三分”的人就不一样。鲁肃的“三分”是指孙权,曹操,刘表;而诸葛亮的“三分”是孙权,曹操,刘备。两个人的共同之处是地域的划分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天下化成了江东、中原和荆州三个部分,只不过诸葛亮把荆州的主人换成了刘备。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鲁肃提出三分思想的时候刘表坐

  • 马超历代名门,最后为什么投降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马超是怎么投降刘备的,s2刘备赵云马超,零氪玩家刘备张飞马超

    事情的开始就是马腾刺杀曹操,可是最终失败被曹操反杀,马超知道之后就想要为父亲报仇,就带领西凉兵攻打曹操。可是马超的西凉铁骑再怎么英勇对上曹操还是吃了败仗,不过这一战曹操也是险胜。这一战中马超还误以为韩遂叛变,没想到这是曹操故意挑拨离间,最后他输得舍弃西凉败逃。虽然输给了曹操,可马超的内心依然有一团火

  • 马天宇的《三国机密》被批小儿科?那是你没看懂其中的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马天宇个人资料,马天宇赵丽颖私下关系,乔任梁的葬礼马天宇去了吗

    汉献帝刘协在历史上是一个悲情人物,作为东汉的最后一个皇帝,他一生被挟制,而《潜龙在渊》在尊重历史大事件的前提下,对汉献帝的一生做了很大的改编。电视剧中的汉献帝,18岁以前是刘协,18岁以后则是刘协的双胞胎弟弟刘平。剧中的汉献帝并不像历史上的不作为,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保护汉朝的江山。或许一直以来马天宇

  • 陆逊是在吴国蜀国交锋之际,才被提拔然后声名鹊起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陆逊算不算吴国核心,吴国重臣陆逊完整视频,三国陆逊与吴国

    他是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才开始入孙权幕府,曾任多职,有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只被孙权提拔。那么为什么说陆逊是在吴国蜀国交锋之际,才被提拔然后声名鹊起的吗?其中在记载中罗贯中先生就对这位英雄进行了点评,给他写入了两个称号。第一是被人称

  • 论治国才干,李世民和刘秀相比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世民和刘秀,李世民与刘秀谁厉害,刘秀与李世民军事才能

    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其实相比起刘秀,更加懂得如何将国家的优势发展出来,懂得利用人才,这也是他把唐朝发展的如此强盛的一个关键原因。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是非常具有自己的见解和思维的,但是李世民其实更加懂得如何治国。其实通过两个人管辖的国家就可以看出两个人在治国方面谁优谁劣了。毕竟李世民管理的唐朝可以说是最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