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盔甲
那么,为什么晋国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呢?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为什么晋朝的历代国君不采取补救措施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来寻找答案。
[var1]
晋献公像
晋国霸主地位当仁不让
自晋献公后,晋国还先后出了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等多位雄主,这几位国君在位期间,都极大的提升了晋国的综合实力,除此之外,先轸、狐射姑、郤克、荀偃、韩起、赵无恤等良臣,都兢兢业业的辅佐国君,巩固了晋朝的江山稳固
[var1]
晋国版图范围
而且晋国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晋国地理上和戎狄接壤较多,所以屡次产生摩擦,这些局部战争大大提高了晋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而且使得戎狄外族对晋国产生恐惧从而臣服,当戎狄外族臣服于晋朝后,晋朝就可以随意调动戎狄部队,大大拓宽了兵源渠道。据《左传·崤之战》中记载:
三军六卿制度有利有弊
[var1]
晋国六卿势力图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
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
春秋时代传承自周朝的分封,各个诸侯分享了原本属于周王室的权力,而当许许多多的诸侯都具有了权力后,觊觎他人权力者也随之产生,争斗无可避免,所以春秋时代就是一个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的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三军六卿制度的一个巨大优点就显现出来了,每当晋国要兴兵时,总是要进行激烈的讨论和验证,避免了一些愚蠢的决策出现,而六卿因为爱惜自己的羽毛,也会彼此之间相互团结,力往一起使,拳往一处打。所以在征战的时候,晋国是铁板一块,胜少负多;而且就算偶尔战败,由于六卿相互掣肘,轮流执政,因此晋国朝堂相对稳定,凭借稳定的生产环境和强大的生产力可以及时恢复到鼎盛状态。
[var1]
智伯像
三家分晋宣告霸业终结
越是坚固的堡垒也是容易从内部攻破,晋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由于三军六卿制度极大消弱了王权,导致王室和卿族间逐渐产生间隙,晋国不再是铁板一块,国力极大的衰弱,而当时的朝政,被最大的四家卿族智家、赵家、韩家、魏家所把持。而在这一时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四家卿族虽然势大,但仍然是晋国的臣子,无法位列周王室分封的诸侯,于是当时势力最大的智家正卿智伯,召集剩下三家的正卿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提议说:
[var1]
晋出公影视形象
智家势大,其他三家平日都畏惧于他,但是要拿出实打实的土地和人口,没有一家舍得,因为大家都知道,表面上智伯是要提升晋国实力,其实是削弱其他三家的实力,而其他三家的土地,是归于被架空的晋国王室,还是归于势力强大的智家,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了。
不过魏家和韩家还是忌惮和智家开战,于是忍痛满足了智伯的要求。只有赵家坚持不从,于是智伯将此事汇报给了晋出公,以晋出公的名义召集魏家和韩家共同讨伐赵家。赵家也自知实力不敌,于是退守晋阳,但是三家人马两年多也没有攻下晋阳。这里不是说赵家守城的本领高强,也有三家人马离心离德的原因存在。
久攻不下,智伯想到了水淹,他在晋水旁挖了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在水坝上挖开了豁口。大水直冲晋阳,危在旦夕。智伯约韩家魏家一起去察看水势,韩家子和魏家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韩家的封邑平阳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的水淹法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