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认为无论是任用人才还是广言路、采纳良言,这二者都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根本,更是他们成败之关键。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任用贤才,而袁绍则用人不明,这才致使曹操与袁绍虽然兵力悬殊,却依旧大胜而归。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官渡之战的战役经过吧!
历史背景
在东汉末年,曾经进行的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已经被镇压,但是黄巾起义依旧很大程度上狠狠的打击了东汉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得原本就已经风雨飘摇,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独留空壳。在群雄争霸的东汉末年袁绍、曹操、孙策、刘表等人均称霸一方,都在等待时机统一全国完成自己的霸业。
在这些群雄之中,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支势均力敌的势力。袁绍稳坐北方军事实力中的第一把交椅,有着“带甲百万”的称号(当然是虚指),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虽然不完全控制),经济基础十分优秀。
除此之外,由于山川之险,地盘十分稳定,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军事集团。而曹操在将汉献帝迎至许都之后,真正开始了曹操“奉天子而征四方”的政治生涯。曹操和袁绍关系逐渐破裂,地盘相邻,呈竞争的趋势。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曹操与袁绍必定会有一场恶战!
激烈交锋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的时候,袁绍发兵十万(一说五万,但前者更为可信),以黎阳为主扎大本营,派遣颜良担任主将集中兵力攻击白马,东郡太守刘延无法抵抗袁绍,向曹操告急。曹操这边的战略可以分三路。右路由臧霸负责自琅琊进攻青州,牵制袁绍的东线(在之前就这么做了);中路由曹操亲自率兵,援助东郡太守刘延阻截袁绍的进攻;而左路则是安抚关中,拉拢关西军阀以稳定当时政局形势。
面对袁绍的猛烈进攻,曹操并没有表现出慌不择路的狼狈之相,反而是第一时间采取了荀攸所建议“声东击西”的计谋,假装快速增兵至延津渡河攻击袁绍后部,等到袁绍回兵援救之时,再派遣轻骑突袭白马,成功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
后来又在延津用示敌以弱的方式击杀赶过来的文丑。这一番战斗之后,曹操取得胜利,斩杀颜良、文丑,动摇袁绍军队的士气。但是曹操从心底里十分清楚自己兵力不足,寡不敌众。于是在曹操放弃白马、延津等地,迅速退守官渡。曹操这样收缩兵力是为了供给简便快捷,节省人力财力。与曹操境况相反的袁绍则是不管不顾拉长战线导致供给线较长,粮草运输困难。
僵持不下
袁军虽然在初战失利,但是在兵力上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相持,袁绍一方开始建筑楼橹,将土堆的如山一般高向曹军中射击。而曹操一方也是不甘示弱,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抛射石块的装置,名为霹雳车,在对战中此装置将袁军所建筑的楼橹全部击毁!但是袁军又怎会就此罢休,陆上不行就转攻地下,袁军在地下挖掘了许多地道,而曹军见状更是在营内挖了沟堑抵抗,直接粉碎了袁军的地下攻略。
曹军与袁军僵持了很长时间,长时间的耗战使得曹操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险境,前方浴血奋战的士兵粮草不足,身心俱疲,后方营地也十分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境况曹操心中坚守的信念动摇了,但是奔忙于前线的将士们让他无法后退。在这个过程中,曹仁击败在汝南捣乱的刘备和袁绍部将韩荀;徐晃等人烧毁袁军运粮车数千辆,利用一些小规模的胜利让袁绍不敢继续分兵。
临近尾声
后来袁绍阵营中出现内讧,审配收押了许攸的家人,许攸跑到曹操这边来,透露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就是袁绍的军粮在乌巢。曹操当机立断,亲自进攻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一举击败袁绍。这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而曹操也用他超凡的才智与无人能敌的勇气、超乎寻常的坚韧毅力打赢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在建安七年(202年)的时候,袁绍因兵败而抑郁死去,曹操趁机击溃了袁氏集团。在建安十二年(207年)的时候,混乱不安的北方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曹操也走上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位置,成为北方之主。
总评
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双方势力发生根本转变的关键一战,更是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性战役。官渡之战对于三国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编认为曹军的胜利并不是偶然,而是心之所向。曹操能够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他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劝告,并不似袁绍一般盲目的狂妄自大,独断专行!
所以小编认为曹操是一个十分懂得任用贤才之人,曹操能够由劣势转优势靠荀攸、许攸等人出谋划策,在曹操对战袁绍最为艰险之时,也是荀彧、贾诩等人帮助曹操重拾信心才使得曹操能够大获全胜!由此可见兵不在多,在于调遣!以上就是官渡之战的内容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