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不同朝代会有着不一样的选妃制度,但总结起来都是大同小异,选妃之频繁是古代选妃制度的共同特点。到了清朝,选秀制度规定三年一选秀,凡是满族八旗中的适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供皇帝,皇太后挑选,落选的才能另行婚嫁。古代皇帝后宫虽然是嫔妃成群, 但绝对不会给儿女弄出个“母妃三千”,尽管有些有些嫔妃从一进入后宫变成了摆设,甚至有些人还是“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以唐代后宫的嫔妃制度为例,把当时有地位有名份的女性罗列出来,我们看看唐代皇帝的后宫到底有多少人。首先是皇后。其次是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享受正一品待遇)。第三是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媛(享受正二品待遇)。四是二十七妃:婕妤九人(享受正三品待遇),美人九人(享受正四品待遇),才人九人(享受正五品待遇)。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女御二十二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合计是122人。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皇上死了之后,他们的三千佳丽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赶出宫
在古代宫中,往往是母凭子贵,如果哪个妃子的儿子当了皇帝,她自然是升迁为皇太后,其他有儿子的妃子,在改朝换代后,儿子被封王,自己将跟随儿子前往封地,安度余生。
第二种:留用
老皇帝死后,一些嫔妃依旧十分美貌,这些妃嫔会成为新皇帝的新宠,中国在汉唐时期是十分开放的,根本不在乎这些事情,所以很多嫔妃都存活了下来,成为了新皇帝的嫔妃,比如隋炀帝就曾如此,因此背上了荒淫的骂名,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可取的,毕竟比殉葬强一些,虽然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但也是一条命呀,总比直接杀了强,这些嫔妃会服侍新皇帝,直到被冷落,然后深居冷宫,孤独终老。
第三种:殉葬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十分残忍,这种方式就是殉葬,老皇帝一死,所有妃子全部殉葬,虽然那些妃子不想死,但此时也由不得她们了,纷纷被残杀,或者直接送到陵寝里,有的直接死了,有的随后死了,总之都死了,这是一种十分残忍的殉葬方式,一直被沿用,后来被废除了,但朱元璋统治期间这种殉葬方式又被开启了,但因为这种殉葬方式太过于残忍,所以也有皇帝不用这种方式。
在清朝,乾隆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出色的皇帝,他的后宫也是妃子云集,有位分的妃子总数接近半百。乾隆退位时还健在,做了三年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去世后,留下的妃子仅有九人,其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有颖贵妃,惇妃汪氏。其中惇妃汪氏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和珅是乾隆时期朝中重臣,和孝公主又深得乾隆皇帝喜爱,惇妃在后宫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颖贵妃与惇妃两位妃子在乾隆皇帝退位后被安置在寿康宫,并寿终于此,死后葬入妃陵。还有婉贵妃陈氏,在乾隆时期虽说算不上很受宠,但嘉庆皇帝对这位庶母也是敬爱有加,被嘉庆皇帝封为贵太妃,将其安置在寿康宫与其他太妃一起生活,去世时也是九十岁高龄。
乾隆皇帝在整个皇帝圈都排得上号的长寿,他身边大部分妃子被他‘熬死了’,和他一样高寿的大多寿终正寝。乾隆皇帝去世后,身份贵重的妃子就在寿康宫里颐养天年,直至去世;而那些没有子嗣、没有位分的低级侍妾,在古代宫廷里也算不上主子了,说不定打发到哪个冷宫里,自生自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