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结果回了多少人?

李世民放了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结果回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7 更新时间:2024/2/26 15:18:50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贞观盛世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皇帝之一,太宗李世民固然在许多地方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但最让人记忆深刻且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笔的色彩的事件,则是他杀兄弑弟,囚父夺位的事情,也称“玄武门事变“。

虽然李世民成功上位后,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朝迎来了高速的发展,但“玄武门事变“中他杀兄弑弟,囚父夺位的行为仍然是他的最大污点,欲要比肩与秦皇汉武的他自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挽回自己的名声。

于是在贞观四年,李世民便在这一年内大赦了390名死刑犯,允许他们回家过年,但要他们保证年后回来受审。这一举动让许多人感觉到不可思议,那年后这些被特赦的死刑犯又回来了多少人呢?

功勋卓著的秦王

李世民作为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在唐朝未立国之前,作为武将,受封天策上将,且为秦王,带领军队四处征伐,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因为功劳过大,但李渊偏偏立了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劳苦功高的李世民和其手下的将士都很是不服气。

当时太子李建成长期待在朝廷,在朝廷上有着不斐的声望,然而李世民长期领兵作战,在军队里则有莫大的权威,两者之间的争斗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变到后面的互相厮杀,情况愈发严峻。两者之间几乎达到了见面就相互争斗的地步。

虽然李世民对于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的行为十分不满,但出于兄弟之情和长久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的教育,让他在与李建成的斗争中总是优柔寡断,多次丧失机会,几次置身于死地,几近身死。

但随着摩擦的加剧,两者的斗争已经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斗争了,而是以两者为首的势力集团的斗争,最终,在各自势力的簇拥下,还是发生了史书上的“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作为李渊后人当中最杰出的一代,在对隋朝作战时,李世民的作用十分重大,多次战役胜利都是依靠李世民的率领。

玄武门前的杀戮

玄武门事变后,在除掉了唯一可能的继承人后,高祖李渊眼看大势已去,无奈只能宣布禅让,李世民成功登基,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

虽然成功地坐上了皇位,但由于玄武门事变的存在,李世民身上始终背负着杀兄弑父的名声,这给人留下了攻击的把柄,每当天下出现天灾时,便有人说这是得位不正的原因,逼迫李世民下了一次次罪己诏。

为了挽回自己的名声,李世民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在前隋的基础上,唐朝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此时的唐朝国力鼎盛,四夷咸服,威加海内,李世民更是被各国君主共推为天可汗。

在这一年,李世民深感自己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于是打算就此趁热打铁,再用一件事情来笼络人心,彻底地恢复自己的名声。

大赦数百死刑犯

值此之年,李世民前往各地进行巡抚,在巡抚途中便来到了关押死刑犯的牢狱中进行查看。但他看到牢里的死刑犯都因为命不久矣而不住哀嚎与哭诉时,他不觉的感到十分不忍,本就实行仁政的他就此起了怜悯之心。

正好当时年关将近,李世民便打算特赦这些死刑犯,让他们能够回家与家人见最后一面,这样不但能避免其怨懑而死,而且也能表示自己的仁慈。于是在不久后的朝议上,李世民便将这个想法告知了群臣。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想法,群臣自是百般阻拦,言说其中关押的死刑犯皆为穷凶极恶之徒,许多人身上都背负着人命,甚至有人杀人无算,放这些人出去无异于放虎归山,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但李世民心意已决,无论朝臣如何劝说,皆不予理会,仍然实行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李世民派人对这些死刑犯进行了统计,共计三百九十人,李世民便如诺放他们出狱并约定好年后回来接受问斩。死刑犯们得知此事后自是欣喜万分,迫不及待的便离开了,赶紧赶往家中,深怕下一刻李世民就后悔了。

年后,到了李世民与死刑犯约定的时间,李世民与一众大臣一同等待着这些人的到来,相比于朝臣的一脸凝重,李世民却好似成竹在胸。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赦的死刑犯居然都一个接一个回来了,经过统计,共计三百九十人,一人不落。

对于这些信守承诺的死刑犯,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对其进行问斩,而是大赦天下,赦免了其罪恶,似乎是要让世人明白恶人也有回头的时候。当这件事情传到民间后。李世民的声望就更加雄厚了,人们对于他在玄武门事变中的污点便从此淡忘了。

小结:

李世民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在治国理政、带兵打仗方面皆有不俗的表现,在历史上也有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玄武门事变便是伴随了李世民一生的污点,虽然随着在他统治下的唐朝愈发强盛,这个污点也慢慢被功绩遮盖,当无论怎么说,这一点还是存在。

或许正是为了赦免自己煎熬的内心,李世民才会尝试赦免那些死刑犯他想知道,手沾鲜血的恶人是否也能有一丝善良的品质,事实证明,他看对了,也正因此,他也从内心放过了自己,赦免了饱受痛苦的内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霸占了李元吉王妃,为何放过了李建成之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已经将自己的敌人杀死了,剩下要做的,就是征服他们的女人。李元吉死时,虚岁才24岁,他的王妃杨氏,年龄同样不大,正值芳华妙龄。而太子妃郑氏,比李世民小一岁,虽然已经27岁,却也是风韵犹存。两人在年龄上,对于李世民而言,都不是问题。而且,两人都是容貌出众的大美人。太子妃郑氏的容貌如“明月皎星河之夕

  • 元朝的灭亡竟是因为钱太多了,货币大放水成为元朝掘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元朝的统治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撇开各种各样的制度性问题,元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崩溃。元顺帝时期的宰相脱脱为后世的经学学者提供了一次完美的大放水把国家玩脱的经典案例。这位宰相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放水第一人。脱脱并不是一个奸臣,反而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忠心耿耿的臣子,正是脱脱的死亡,才在元朝的棺材

  • 明代异闻之王村义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女儿出生的却比较晚,在他快三十岁的时候才生下了他这个女儿,因此虽然家里穷,对他这个女儿张云儿却非常重视,为了以后能够嫁给好人家还特意请了外人来教她做一些特别的女红。好在张云儿也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儿,她知道家里比较穷,从来不和家里的父母提任何要求,同时在她可以劳动的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帮自己的父母做事了

  • 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谁说东晋就没有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两句话,即使是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都堪称是惊世骇俗的存在,一模一样的直白,一模一样的视法理如无物,反倒是让后人听出来了几分诚挚的味道。说话口气相似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奇妙缘分了,可这两位,在历史上相隔了数百年素未谋面的枭雄,就连身平的经历都很相似。一位是

  • 袁崇焕是不是因为反间计,才被崇祯凌迟处死,为何没人来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他的主要功绩是建议修筑了宁远城,并且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有那场颇有争议的北京保卫战。袁崇焕被判凌迟处死,袁的旧部之所以不救,是因为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十二月被捕入狱,经过数月的审理之后,在崇祯三年八月,才被判处凌迟处死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袁崇焕之前带领入关勤王的

  • 朱元璋饭碗里出了根头发,责问相关官员,官员是如何机智逃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家,父母兄弟没几天就死了好几口,只能跑到皇觉寺当和尚混饭吃,后来又游走于淮西一带靠乞讨为生,一天到头能有口吃的不饿死就很不错了。残羹剩饭加点烂菜叶炖的泔水一样的吃食,都能让他终生怀念,即便当了皇帝吃上山珍海味,也要回过头来忆苦思甜,三天两头时不时让御厨做一些剩饭炖菜叶来吃,这就是“

  • 杜牧写给歌妓的诗,千年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杜牧青楼诗,杜牧一生最爱的诗句,杜牧写给亡妻的诗

    《张好好诗》是杜牧唯一传世的诗作遗墨,此作是他时年32岁时写给歌妓的五言长诗,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张好好是一位歌妓,杜牧初见她时,张好好才十三岁,正值青春年华,且能歌善舞,杜牧当时就一见钟情,二人也情投意合,可惜命运捉弄,张好好被杜牧好友沈述师收入房中,纳为

  • 马皇后出殡当天遇大雨,朱元璋大怒,高僧说20字,皇帝转怒为喜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总有例外,在古时候的皇帝之中,有这样一个皇帝,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是真的非常好,这个皇帝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不仅十分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对于姐姐侄子也非常地好,即便是很多人都看不上的糟糠之妻,在朱元璋的眼里也是最好的存在。朱元璋年轻的时候,娶了郭子兴义女马氏为妻,后来成为了皇后,在其去世出殡

  • 唐代婚姻 好聚好散 各不相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要讲的是唐代婚姻好聚好散 各不相欠。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时期社会政治开明。法律健全经济繁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这一派繁荣景象是唐朝的婚姻制度,也呈现出鲜明特色即开放性和包容性。唐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唐朝的最高统治者李氏家族出身陇西贵族胡汉融合,他们既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

  • 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最能干的不是明成祖朱棣,更不是建文帝他爹!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膝下有二十六个孩子。帝王家的孩子出生在良好的家庭,接受最尖端的教育,可以说这二十六个孩子人人都是人中龙凤。但是人们很难想到这么多的孩子中,最能干的却是这个不太起眼的皇子——朱植。朱元璋建立新朝初期,国内百废待兴,同时为了驻守大明的国土、管理地方事务,国家急需干将前往大明边疆。可是朱元璋天性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