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王朝:康熙晚年官员们挪借库银的局面,有何真实的历史背景?

雍正王朝:康熙晚年官员们挪借库银的局面,有何真实的历史背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541 更新时间:2024/2/6 17:05:49

上一期竹山解析了邬先生和胤禛,在对待太子授意老十三胤祥暗杀郑春华一事上的态度。十三爷救下郑春华,多是出于“侠王”的有情有义本性,而邬先生和胤禛的动机,就不那么能放到台面上说了。

可见,这位前半生饱经沧桑、俗世阅历丰富的邬先生,之所以能入四爷胤禛幕府,心甘情愿得为其出谋划策,也还真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期话题,竹山将通过分析邬思道与胤禛初次深谈,从两人对国库欠款官员情形评估的看法交流上,探究康熙晚年的清政府,为何会出现这么一大帮挪借国库存银的官员群体。

按照邬先生的说法,欠款官员主要是三类:

第一类人是不得已而借之。

明清官员俸禄,为历朝历代所最低。

放在开国初期,社会刚刚经历完战乱百废待举,老百姓对皇族、功勋集团、朝廷官僚体系等既得利益集团的供养能力有限,或许这点俸禄也还说得过去。

但是,随着国势呈现日渐上升的势头,商品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物价也趋于腾贵。

再者,明清年间世界贸易格局,呈现欧洲、美洲白银大量流入的趋势。升格为官方货币的白银,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等问题。

反映到官员的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就是微薄的俸禄难以应付家庭的开支。

没出路就要找出路。俸禄之外,政府官员们相继形成了一套额外创收的潜规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淋尖踢斛”和“火耗银子”。

靠着这两项灰色收入,地方官们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进项。在京的六部官员、朝廷文武,则依靠着各处地方官献上的“年敬”增收,此外也能凭着外出主持科举考试等差事,收受一大笔“允许范围内”的额外银子。

然而,尽管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底下官员一部分搜刮民脂民膏的名目,但相比于官场礼尚往来的开支,这些心照不宣潜规则得来的银子,仍然难以支撑官员心目中的体面生活。

深通世事人情的邬先生,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甘受清贫,他还出来做官干什么?”

如果说汉唐士人阶层还心存体面的“济世情怀外衣”,那么自北宋开始,皇帝和官僚集团则已经撕去了伪装,谈起了赤裸裸的政治交易。

除了赵匡胤以富贵换取稳定的“杯酒释兵权”,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赵恒更是直言不讳,对普天之下的读书人示之以极为现实的诱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最高权力拥有者的皇帝,白纸黑字以“千钟粟、黄金屋、多如簇、颜如玉”诱惑士绅阶层,换句话说也就是认可了读书人在跻身官僚集团后的“物质享受”。

到了清朝,官僚士绅更是视经济问题为常事,只要政治上保持“多磕头、少说话”的忠顺态度,一般就能够安安稳稳得熬资格、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

第二类情形是不安分而借之。

邬先生的这番话,涉及到了满清政权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转型的交汇问题。反映到康熙年间现实的政治生态格局,就是功臣集团、八旗勋贵所占有的强大政治影响力。

满清政权源自于努尔哈赤确立的八旗制度。

这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军事组织,部落酋长、家族姓氏等权力结构色彩浓厚。甚至于建州女真崛起阶段,努尔哈赤还一度采用起了“贵族共治”的军事、政治管理模式。

这也是后来八爷党、关外铁帽子亲王们策动“八王议政”的理论基础。

皇太极执政后,满清政权开始积极得向汉化道路上推进。改国号“大金”为“大清”,重用汉族文人范文程、洪承畴,两度发兵攻入朝鲜逼李氏王朝臣服,俨然以一副传统中原王朝的面貌展示于外界。

顺治元年八旗入关定鼎天下后,清朝沿用了大部分前明的典章制度。尤其在民政管理方面,更是一改努尔哈赤的“贵族共治”传统,施行了汉家王朝的“君主集权”。

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正是满清政权这场政治制度剧变的“转型期”。除了与明朝初年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类似的“勋贵集团”,清朝的官僚体系当中,也必然会混杂一大批与皇帝是“主子与奴才”关系的“家臣”势力。

比如,四阿哥胤禛府里出去的年羹,九阿哥胤禟视为财神爷的刘八女、任伯安。这些人见到本主,跪下后的第一句话“奴才......”,正是这种主仆依附关系的真实写照。

可别小看这一层亲密的“私人关系”,当时的政治生态,最先看重的正是这句“奴才......”,第二步才来区分朝廷官职的上下级关系。

因而康熙面对这些个“奴才”、“自己人”,是不能简单粗暴得用朝廷法度来处置的。在这之前康熙还得顾念一下这些老臣的往日功劳,顾忌一下这些奴才与自己的私人感情。

既然如此,这些人反过来也利用这层私人关系,明目张胆得挪借起了国库存银。他们与康熙的关系,虽然不及十阿哥与康熙的父子亲情,但他们借款的心理,却与十阿哥的那句话如出一辙:

“几时见,儿子花老子的钱还要还的?”

第三类人最可恶,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第二类人的分析,追溯到了满清政权初期的“贵族共治”。轮到第三类人的分析上,就涉及到了与明王朝一脉相承君主集权体制下的贪官污吏。

在这类人眼里,“家天下”的君主世袭体制背景下,这个大清国是你爱新觉罗家的,我们这些当官的只是帝国里高级的打工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眼前的国家资源,自然是能贪就贪、能拿就拿了。

怪不得康熙面对追缴国库欠款一团糟的结局,气急败坏得说了这样一番话:

“这一向朕总在想,我大清这么多官员,其中还有我的儿子,怎么就把这个国家看成是朕一个人的国家呢?这棵大树朕是主干,你们都是枝叶,而国库呢,不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吗?”

这也是君主极度集权后的政治通病。

领导太揽权了,下属只是机械得听命令执行,时间久了温水煮青蛙,不仅员工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团队意思,更别提集体核心凝聚力、企业文化了!

清朝到了雍正执政时期,君主集权达到了封建制度创建以来的顶峰。皇帝享受唯我独尊的地位,貌似痛快、貌似对朝廷推行政策有利,可背地里的副作用也在日渐滋长。

雍正、乾隆、嘉庆三代,算得上的追求励精图治的君主,可为何仍难以扭转王朝由盛转衰的颓势?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皇帝太过集权,底下的官员得过且过毫无责任心。

嘉庆年间,竟然发生了天理教徒攻入帝国心脏的心脏——紫禁城的荒唐事件。可见在封建集权体系下的官僚群体,是一副多么的散漫、吊儿郎当样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祁镇被瓦剌放回,朱祁钰如果退位,将皇位还给明英宗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数十万大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大军直逼北京城。于谦建议孙太后立了朱祁钰为帝,并受命率领京城仅有的数万明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正是因为明军的胜利,让朱祁镇失去了价值,最后,被也先放回了明朝。历史上,朱祁钰并没有将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朱祁镇在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

  • 乾隆长到12岁才见康熙,只一面就改变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原来,康熙有35个儿子,只有20个平安长大,这20个儿子里有9个都想当皇上,而唯独胤禛不想当皇帝(其实他是装的)。图片来自网络当时,康熙已到晚年,因为儿子们争储的事,心力交瘁,整日失眠。因此,当闲云野鹤一般的胤禛,提出自家圆明园里几百株牡丹竞相绽放,邀请他去赏花时,他立马就答应了。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胤

  • 明朝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为何不怕自己被人架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作为国家权力最大的人,从理论上说他可以决定做任何事情,而无论是否合理合规,这就是所谓的皇权至上。然而,皇帝虽然有近乎无限的权力,但个人精力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国大大小小所有的事务做出决定,所以就需要有人协助。秦朝时这个人就是丞相,西汉初期分为左右相,变成了两个人,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任命尚

  • 清朝古墓出土,墓内女子呈奇怪姿态,学者揭开一段悲惨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上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的扎龙湿地里有一座坟墓,不仅寸草不生,看上去还阴森恐怖。村民见到此地就会躲避,生怕会有什么不测。1999年,因当地修建公路,工人们壮着胆子就来到了坟地旁边。在清理地基时,不少青石被挖了出来,工人们好奇不已继续朝下挖,随后清理出来一座青砖石古墓。考古专家闻讯后随之赶

  • 明朝分封在山东的六位藩王,三个国除,三个传到明末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山东在有明一代被分封六位藩王。齐王朱榑齐王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榑被册为齐王,封国在山东青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设立青州护卫。洪武十五年十月,齐王朱榑正式之国青州。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即

  • 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到底有没有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这个和珅的家产竟然比清政府十五年的资产还要多,幸亏和珅没有反叛之心,要不然这富可敌国的实力,改朝换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作为掌中宝,乾隆皇帝一直宠信着和珅。乾隆皇帝喜欢,不代表他的儿子也喜欢。这不乾隆刚撒手人寰,嘉庆皇帝便把和珅处死。你别看和珅家大业大,但他的妻妾还真不算多,零零总总加起来才有四个夫

  • 南宋赵希洎:宗室子弟,勇战蒙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赵希洎自小就奋发图强,努力读书,练习剑术,不久就成为宗室中的佼佼者,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到了户部尚书。然而,赵希洎一直看不起丞相贾似道这个奸臣,两人也成为政敌,咸淳年间,贾似道将赵希洎贬为广东转运使。1267年,蒙古忽必烈发动襄樊之战,后建立元朝,贾似道封锁了蒙古南侵消息,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

  • 末代国舅毁掉乾隆国宝,溥仪妹妹的一句机智玩笑话,为他“解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尽管彼时已经是民国11年,清帝早已退位,但《清室优待条件》依然保留了溥仪“皇帝”的尊号,且每年能从北洋政府获取400万银元的专款补贴。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看,400万银元于今至少也有几亿人民币之多,莫说当时紫禁城内还有太妃、宫女、太监等千余人,就算再多一些,养活一众人等亦是足够的。1922年溥仪与婉容大

  • 大清朝皇后,生前有孕被迫殉葬,死后被人拖出来做了一件丑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讲述的是大清朝皇后一生悲惨的命运,她虽是堂堂大清朝皇后,生前因为有孕被迫殉葬,就连死后也不得安宁,死后被人拖出来做了一件丑事!究竟做了什么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今天,要讲的便是大清朝一位皇后的凄惨遭遇,这位皇后名叫阿鲁特氏,她并不是在生前就做皇后的,而是在死后才被追封为了皇后。阿鲁特氏,聪明

  • 朱元璋为什么不占领元朝领土,真相是元朝的领土没有利用价值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这位皇帝很厉害,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不可否认朱元璋是一位明君。朱元璋得到的天下,并不是从元朝手里抢来的,用老朱的话说:“他是从天下群雄手里得到的江山”。朱元璋天下初定建立明朝,刚刚结束元朝长达百年统治的百姓,最需要的是修生养息,长期作战对明朝来说并不合适,显然这是暂时实力不够的表现。元朝当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