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戏谑说法,以此来形容诸葛亮的智慧。可以说,诸葛亮在世人眼中已经是聪慧的代名词了。
但是,老话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即便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也并非例外。
诸葛亮临死前竟然做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小人上位,良将被诛杀,这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
时至三国后期,刘备在白帝城驾鹤西去,关羽、张飞等人也相继逝世,蜀汉便陷入了用人无才的境地,甚至还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
不过幸亏当时蜀汉所有的军政事务都由诸葛亮管理,还有杨仪和魏延两位大将的辅助,蜀汉才得以保存下来。
两将争锋,诸葛权衡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武将为国主上阵杀敌,文臣为国主出谋划策,杨仪便在这个时期脱颖而出。
杨仪在蜀汉发家之前,曾是荆州刺史的主簿,后来叛逃投奔到了关羽的门下,深受关羽和刘备的器重,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最终升迁至尚书。
如果在现代,尚书的位置相当于董事长秘书,可以看出杨仪在蜀汉有多么吃香。
不过人无完人,杨仪纵然有才能,但是他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便是易与人相争,经常与其他大臣辩驳,要求事事以他的观点为先,即便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也丝毫不会退让,可以说空有智商,情商颇低。
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定然是会受到贬斥,《三国志》中曾有记载:“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不过还好杨仪深受诸葛亮喜爱,诸葛亮也时常夸奖。
此时诸葛亮正在筹备北伐相关事宜,便任命杨仪为参军,负责军中的军纪礼仪。
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与赞赏,杨仪便更加的目中无人,在权欲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除了杨仪之外,当时的蜀汉还有一名大将也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赏识,那就是武将魏延。
从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后来官至丞相司马。虽是将才,但是魏延的性格也存在缺陷,脾气十分暴烈,又过于直爽,口无遮拦,也是没少得罪人。
“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便是当时蜀汉之人对他的形容。
魏延虽有才能,但是诸葛亮却并没太赏识他,这也为后来魏延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原来,魏延每次行军北伐,都希望诸葛亮能够让他像韩信一样统领兵马,但是诸葛亮并未允许,便有了“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的说法。有人在背后如此说自己胆怯,想必诸葛亮也和魏延生了嫌隙。
蜀汉有这两位性格都不太好的有才之人,且都居高位,想必大家也能猜到结局了,正可谓一山不容二虎,杨仪和魏延确实是死对头。
但是鉴于二人的才华,诸葛亮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以一己之力弹压住二人,二人才不敢闹得太过难看。
错误决策,良将枉死
公元234年,蜀汉开始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的病情也越来越重。
诸葛亮如此聪慧,他知道倘若自己逝世,放眼看整个蜀汉必定没有人能够弹压住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所以必须从这二人中选择一个,不然整个蜀汉江山必定会因为内部的争斗而瓦解,于是诸葛亮便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了选择。
有一天,诸葛亮想着自己命不久矣,现在北伐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便私底下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一起筹划退兵的安排。从整个会议的名单来看,唯一没有的便是魏延,这意味着魏延已经不是他的信任之人。
史料曾有记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没有了诸葛亮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鲁莽,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魏延听得撤军的诏令,并没有选择从命,而是选择抗命,并阻挠大军撤退,后来更是要带兵内战。不过,最终魏延的计划还是失败了,其手下也受到别人挑唆,纷纷背叛魏延。
杨仪见到魏延失势,更是对他雪上加霜,冤枉魏延要造反,将已经失掉兵权的魏延杀害,其家人也不能幸免,事后还将魏延的头颅踩在脚下,小人得志地说道:“庸奴!复能作恶不”。相信如果诸葛亮看到杨仪的这种丑态,一定会后悔当时的选择。
后来的现实也表明了诸葛亮在这一件事情上确实做错了。《三国志》曾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也就是说魏延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实事求是地讲,魏延作为蜀军当中资历最老的将领,在镇守汉中的这些年里,一直将汉中守卫的固若金汤,一方面专业作战能力强,一方面也确实十分忠心,实在是良将枉死!
祸从“口”出,小人终废
没有了魏延的分庭抗礼和诸葛亮的制衡,杨仪更加自大,常以功臣自居,认为自己将会是诸葛亮最好的接替人。
不过,刘禅却只封了杨仪为中军师,虽然军职不高,但是也意味着杨仪还是有资格来讨论军政大事的。
有了权力的他又开始狂妄顶撞自己的上司,当时的臣民都怕杨仪如此猖狂会牵连自己,几乎没人敢与他来往。
但是,受到冷落的杨仪还是不思悔改,竟找之前的同僚费祎诉苦,大言不惭,说早知有今日,当初还不如与魏延一同造反,投降曹魏。
此话一出,杨仪便再次受到了贬斥,成为了庶民,被流放到了汉嘉郡。被流放的他还是不甘心,于是大放厥词,最终惹怒朝廷。
杨仪得知自己没有活路,最终选择了自杀。想必诸葛亮也没有想到自己当时选择的人竟会是这样的下场。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一生中做出很多正确的决策,但是唯有这一次他选择错了,饶了一个该杀的小人,杀了一个不该杀的大将。
其实诸葛亮的这件事情也在让我们思考,有时候不一定所有有智慧的决策者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反观现代社会,我们的权威人士和网络大V也不一定每次都有正确的决策,最重要的还是靠我们自己,并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当然,人非完人 ,适当的宽容也是需要的。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