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东汉梦幻般的开局,皇权根基不稳;汉明帝之后诸帝皆是短寿
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2年带领舂陵兵起义,36年就平定天下;然而刘秀试图度田却不了了之。光武帝不杀功臣背后,一部分是性格与习惯,但更多恐怕是刘秀并不像刘邦那样拥有强大的嫡系。刘秀入主河北凭借两个主要支持,一个是耿弇为首的幽燕突骑兵,一个是借助娶了真定王刘杨外甥女郭圣通而取得了刘杨的全力扶持。后来刘秀废了郭圣通正是为了巩固皇权。
刘秀开了这个换皇后以更换储君的先河之后,门阀们争权夺利就有了参考模板。汉明帝48岁去世基本算正常,但从汉章帝开始,东汉的皇帝都短命(能成年的也仅三十岁左右,没有一个过四十岁),这其中跟各大门阀明争暗斗争夺储位恐怕脱不了关系。比如汉章帝的皇后窦氏,靠着美貌与手段取得了皇后的位置,但没有皇子;使尽手段过继了一个(汉章帝第四子),并将其生母除去;再设计诬陷太子生母,将已经立为太子的刘庆搞废。汉章帝搞不好是因为知道真相后觉得被一个女人这么耍着玩,抑郁而终
[var1]
皇权旁落,外戚宦官专政,背后是类似诸侯的门阀
皇帝短寿的后果,自然是幼子继位,继而外戚宦官把持朝政。但外戚乃至宦官背后,都是各种的门阀:一般而言,外戚底蕴深厚些,宦官则多是土豪;宦官势力能铲除外戚,少不了宦官乡党的帮助。而门阀士族之所以那么恨宦官,正是这些宦官乡党鸡犬升天后,侵占高门大阀的利益。
再来看东汉的门阀,袁绍所在的袁氏四世三公自是不必说,还有弘农杨氏同样也是四世三公;汉末讨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中,袁绍、袁术不用介绍,袁遗也是袁氏家族的,曹操父亲曹嵩也曾任太尉,刘岱伯父刘宠曾任太尉,桥瑁是太尉桥玄族子,孔融则是孔夫子的家族。其余韩馥是袁氏门生,公孙瓒是太尉刘宽的门生。论势力规模,过半是归属大小门阀的。
甚至袁绍袁术初期风光(压制曹操)与楚国、齐国在战国前期压制秦国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var1]
春秋的尊王攘夷在东汉只是换汤不换药
稍了解历史都知道东汉羌乱,但知道哀牢内附的恐怕就不多了,还知道汉章帝时(76年)哀牢反叛,然后国王被杀,哀牢被灭国的就不多了。皇权不甚强的东汉,开疆拓土能力却不弱,跟东周时诸侯们尊王攘夷何其相似。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皇帝不太能掌管门阀(诸侯),但是多少还是有可观税收上交的,这些财富皇帝要是用来组织中央军队,门阀(诸侯)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以门阀(诸侯)们必须通过攘夷来让中央把税收花出去。
凉州的羌乱,部分原因肯定是因为人口繁衍然后遇上自然灾害(多数加上官府不但不救援还照常压榨)引起造反;但更多的原因,恐怕是因为门阀、宦官势力主动压榨过度。甚至有可能因为与宦官斗争,门阀们故意在宦官势力管理凉州的时候资助羌人造反。总之,但凡皇权扩张,没造反也要制造造反让皇帝出兵。
[var1]
不独汉以强亡,东周其实也是以强亡。因楚庄王问鼎中原后,东周名存实亡,而东周初年,周王还出兵郑国,虽然只是当了郑庄公的背景板,但毕竟还有胆子动武;而齐晋楚尊王攘夷口号下,南北扩展,对蛮夷来说,又何尝比东汉弱
东汉之后,同样是类似战国的长时间分裂
东汉之后,出现了短暂的西晋统一。虽说西晋立国五十余年,但若从东吴灭亡(280年)到八王之乱开启(291年),也只稳定了统一了11年;即使去掉八王之乱第一阶段,从299年为西晋分裂的开端,西晋的统一也只是接近二十年。二十年对东汉末年到隋朝再次统一接近四百年的时间长度来说,不值一提。
之所以出现这种周期性的重复,是因为社会技术发展经历足够时间的累积后,原来合适的制度也会变得不合适,更别说破坏容易建设难。但是呢,历史的周期性,却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治乱往复中,借助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改善而不断地提升管理效率乃至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