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哲哲为大福晋。后金天聪初,皇太极正式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未有东西宫福晋的形式,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哲哲大福晋。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降到第三位。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为固伦淑哲长公主)。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不久宠冠后宫。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反复下降。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布木布泰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庄妃),居第五位。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在盛京皇宫的永福宫生皇九子福临。这是她的生平简介由于刚开始庄妃排名第二一直往下降到第五位。
所以我们来看一下顺治初年的皇太极的后宫布局。
多尔衮摄政,皇太极的后妃,皇后都没有加封太妃,太后。反而到了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以后才有加封的现象。因此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太后下嫁的说法:主要有两个版本。下嫁说,未嫁说。
下嫁说:【认为满族有寡嫂嫁叔的旧习,而且,这种旧习也为当时道德规范所承认。还有多尔衮大权独揽、野心膨胀,孝庄为保全儿子的皇位,采取下嫁之策也并不是不可能。】
支撑“下嫁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入关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一直进加至“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其为“皇父”,且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于太庙。
2,清初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3,孝庄死后没有葬皇太极,而是葬在远离盛京昭陵之外的昭西陵。
未嫁说:【则以为满族既已入关,又志在天下,便不能不受汉族礼俗的制约。他们对“下嫁说”的依据一一提出商榷,认为“皇父”,等同“尚父”、“仲父”,是古时君主尊臣之称,并非君主本人的父亲,不足为证;张煌言虽与多尔衮同时,却是远离北京的南明抗清名臣,不排除抱有成见,以传言加想象挥洒成诗。】
而且,对于“太后下嫁”之说,史料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对于多尔衮构陷豪格,强纳豪格之妻为妃之事,在《清史稿·多尔衮传》中就做了详细记录。
总结:为什么小编会支持未嫁说,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孝庄初期并没有封为皇太后。还原到顺治帝继位初年,由叔叔多尔衮摄政,根本没有尊太后。而皇太极的皇后哲哲被称为国主的福晋,顺治帝福临继位后,依旧是国主福晋,或被称为中宫太后,并没有正式被尊为太后。而顺治帝的生母西宫侧福晋庄妃布木布泰,依旧还是庄妃,更不是什么圣母皇太后。地位还是排名第五的存在。我们根据当时的进贡的记载看一看。
顺治四年(1647)十月十一日,喀尔喀硕垒汗给皇帝进贡绒毛衣一、雕翎一、貂皮二十、弓一、熏牛皮一、马十五;......吴鲁玛福晋贡西宫大福晋猞猁皮端罩、貂皮二十。
顺治六年正月二十日 厄鲁特阿巴赖诺颜马五百零五匹,阿巴赖诺颜之大福晋向固伦额真福晋献马二十匹,阿巴赖诺颜之小福晋向西宫大福晋献马十匹,阿巴赖诺颜之子查旺台吉向博穆博果尔阿哥献马十匹,……
档案中的固伦额真福晋就是哲哲,西宫大福晋就是娜木钟,蒙古给哲哲和娜木钟母子进贡,没人给庄妃进贡。 包括朝鲜进贡都没庄妃的事,顺治六年(1649)四月,中宫太后、国主大福晋哲哲驾崩,次年追封孝端文皇后。 庄妃还是庄妃。
也就是说,在顺治帝亲政前,娜木钟的地位依旧排在皇帝生母庄妃前面,接受蒙古的礼物。特别是顺治六年四月,哲哲驾崩后,后宫位份最高的就是西宫大福晋娜木钟。
这种后宫格局一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才被改变,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三,顺治帝下诏尊封生母庄妃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布木布泰才成为大清后宫老一,娜木钟继续万年老二。
随后,正月二十八,顺治帝下诏尊麟趾宫大贵妃娜木钟为懿靖大贵妃,衍庆宫淑妃为康惠淑妃。从此,西宫大福晋开始默默无闻,很少见著史料了。
这件事被朝鲜记入史料: 2 2 29 () 118/6 1651 顺治(淸/世祖) 8 又启曰, 礼曹启辞, 以皇帝生母封皇太后事, 颁赦赐物, 故谢恩礼物, 及进贺礼物, 参考前例, 今当磨炼擧行, 而既云封太后, 则今后皇太后前礼物, 依明朝慈圣皇太后前例, 与今时中殿物目数, 一体磨炼擧行, 似为宜当, 而事系新创, 令庙堂定夺, 何如? 传曰, 允事, 命下矣。既称皇太后, 则当有礼物, 而物目之数, 依封进中殿例, 磨炼擧行, 似当, 以此分付该曹, 何如? 答曰, 依启。
通过这则史料可以看出,庄妃布木布泰在顺治初期没有得到朝鲜进献的礼物,一直到顺治八年尊封太后,朝鲜方面才参考明朝慈圣皇太后(明神宗朱翊钧生母)的例子给她进献礼物。 所以,顺治六年,哲哲就驾崩了,顺治八年布木布泰才尊为太后,两人根本没有两宫并尊过,乾隆朝修订顺治实录,才改为顺治继位就尊生母为皇太后,但是满文老档却没改,朝鲜史料他更改不着。因此到了顺治8年孝庄才加封为太后。说下嫁不现实。当时后宫东侧福晋都比她地位高。
2,《清实录》与蒋良骥的《东华录》等书中有多尔衮改称“皇父”的记载。要知道当时的孝庄只是庄妃。后宫最大的还是哲哲。当时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不仅国内有此“蛛丝马迹”,国外也有记载可以映证。朝鲜的《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曾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的称呼,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
清史学者孟森曾著有《太后下嫁考实》一文,认为“下嫁”一事绝不存在。学者陈捷先则认为从满文的档案来看,亲属称谓必然置于人名之前,在人名后加上亲属称谓可能是类似官职的美称。明清史专家郑天挺则就盖有顺治印玺文书来看,认为上面的“叔父摄政父王”,是一种对地位崇高之人的尊称,而不是真实亲属关系的证明。
3,据史书载,清朝于顺治十年(1653年)修建慈宁宫。孝庄太后是这年才搬进去的,时年已经42岁。如果在慈宁宫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皇太后下嫁谁呢?因此也只是修改了实录以后,被一些人给说成了谜案。
4,为什么没有跟皇太极合葬。当时哲哲已经跟皇太极合葬了30多年了。她在进,就需要打开皇帝棺材。所以就没有再打棺材。孝庄在其生前曾嘱咐康熙帝道: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5多尔衮当时有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而且很恩爱,她的生母科尔沁大妃(称衮布福晋),本是她曾祖父莽古斯的遗孀。孝端文皇后(名哲哲)是她的同母姐姐。顺治六年十二月,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逝世。多尔衮发布摄政王谕,册文:“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尔乃予妹科尔沁蒙古索诺木郡王之女,太宗大圣文皇帝皇后胞妹。太宗文皇帝知尔贤贵,自幼将尔携来与予。尔自遇予,端庄、敬谨、聪恂、仁惠之行,与予正合。不意溘然薨逝,予心中哀伤无穷,万民亦同举哀。念生死乃人之常理,册封追谥是为大礼,故定合尔佳行谥号,特赐册宝,追谥曰敬孝忠恭正宫元妃。都比庄妃位置高。
因此这都是历史中的遗留问题,通过一些文献记载不难看出。多尔衮在顺治初期手段还是很厉害的。而庄妃一直都只是庄妃。连进贡都没有她的。可见当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