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武王没给秦国先祖封地,却意外培育出强大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周武王没给秦国先祖封地,却意外培育出强大的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208 更新时间:2024/2/11 22:39:05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的大军攻破朝歌城的大门,商王朝正式宣布灭亡。

周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文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周天子无法直接管理广袤的领土,因此便采取了分封制度来管理国家。

周武王的第一次分封,手笔不可谓不大,其分封对象包括殷商的王室贵族、周王宗室子弟、以及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一顿操作下来,最后居然分出了71个诸侯国。

从周武王的这次分封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后世春秋战国的雏形,其中的燕国,晋国,齐国均延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并称王称霸。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份地图上居然缺席了最终统一七国的秦国,仅仅是在秦国地盘上标注了“秦”这一地点。

为何周武王分封了那么多人,偏偏漏下了秦国呢?又为何,偏偏是秦国能够后发制人,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大的赢家?

西周时期:秦国嬴氏与周天子之间的恩怨情仇

事实上,周武王与秦国王室的先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的上是死对头。

秦国嬴氏最早的先祖叫做恶来,曾经是商纣王宠信的将领,由于其骁勇善战,后来三国时期的典韦还被人们称之为“古之恶来”,意思便是:像古代的恶来一样凶猛。

由于史料缺乏,关于恶来的生平,如今已经不可考。但是从史料的只言片语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恶来的形象,在传统文化里一直不好。

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一大堆诸子百家对其口诛笔伐,甚至到了千年以后的《魏书》《辽史》中还记载道:“殷纣爱蜚廉、恶来,所以丧其国。”“周公诛蜚廉、恶来,天下大悦。”

到了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恶来更是被描述成为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曾经在兵败之际向姜子牙投降,但在最后封神时,姜子牙却认为恶来是个奸逆小人,将其斩首,只是将他的灵魂封了神。

一个人名垂青史是困难的,但是背负千古骂名也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周王朝统一之时,恶来给周武王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或许正因如此,周武王才没有给恶来的后裔分封土地,要知道,就连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都分封了殷国,如此针对,足以看出恶来在当时有多么不讨喜。

直到周武王去世过后的一百多年,到了周孝王时期,才将后来秦国的土地分封给了恶来的后裔——非子,让其在秦地养马。

根据《史记》记载,非子和祖先恶来截然不同,是一个老实可靠、任劳任怨的人,极其擅长养马。

当时非子所饲养的马群总是“马大蕃息”,不但比其他人所养的马高出一头,马群的繁衍速度也很快。

对于非子的职业才华,周孝王十分器重,“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让其在秦地养马,顺带着帮周王朝镇守边疆。

最初的秦国还称不上是一个国家,当时的非子拿到的封地不足五十里,附庸于周天子,就连非子本人也没有爵位,不是诸侯,连卿和大夫也算不上。

可以说,秦国的从建立伊始,便是一个边缘小国,与齐国、晋国这些老牌强国相比,不但时间上要晚上足足一百余年,政治上更是低上一头。

然而,非子和他的后裔们却格外争气,虽然只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附属国,但由于秦国地处西陲,与异族相邻,便于对外扩张,几百年来秦非子和他的后人们一面努力劳动,一面对外作战,到了秦襄公时期,居然硬是将大半个关中平原发展成了自己的土地。

公元前771年,犬戎出兵进攻周朝都城镐京,此时的周天子是昏庸无道的周幽王,面对外邦的入侵,周幽王几乎毫无抵抗之力,几番交战之后便袭杀于骊山之下。

好在秦襄公及时出兵,才算挽救了周王朝。

周平王继位以后,对于秦襄公的及时救助十分感动,在其东迁洛阳以后,便把昔日的国都镐京连同周边一大片区域全都封归秦国,并且在这时也正式给了秦襄公诸侯的封号。

根据《史记》的记载:“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

秦国也就此终于从“秦地”变成了“秦国”。

春秋时期:处处遭人鄙视的秦国

此时的秦国与地处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已经别无二样了,甚至可以说是更强大。

但是,秦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处于鄙视链的底端,被中原诸国看作为蛮夷。称之为“秦夷”,甚至公然孤立排挤。

根据史料记载:“(秦国)辟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也就是说,列国在开会的时候都不愿叫上秦国。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主要源自于秦国地处关外,与中原文化交流较少,荀子曾经讥讽过:“秦国无儒”,也就是说,秦国国内缺乏礼乐文化的熏陶,文化上野蛮粗犷,连个文化人都没有。

这一点倒并非污蔑,秦国是战国七雄里,唯一一位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根据《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的记载,秦国继承是“择勇猛者而立之”,谁最勇猛,谁就能当皇帝。

国君尚且如此,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与其他中原六国的忠孝文化不同,秦国百姓始终“父子无别”,这在中原列国眼中,那便是大逆不道。

这种鄙视后来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时期秦国国力已经处于极其恐怖的状态,有着鲸吞六国的潜力。

但丞相李斯却曾经说过,“士不产于秦”,也就是说秦国出不了什么人才,从商鞅到韩非,再到李斯,事实上都是外聘的,他们没有一个人生于秦国,长于秦国。

可见,即使已经能够打下天下,秦国在文化上仍旧处于劣势,不招待见。

然而或许正是因为礼乐制度的淡薄,使得秦国国君在任用人才,进行改革方面能够更加灵活。

秦国在诸侯眼里是蛮夷,但是在当时的天下士人眼中却是“圣地”一般的存在。

其他六国由于国内贵族集团过于牢固,对于礼乐制度过于迷信,每次进行改革都会阻力重重,比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邹忌在齐国的变法,均以失败告终。

但是,秦国却能够让天下士人大展身手,从百里奚再到商鞅,任何有识之士在进入秦国以后,都能够得到国君重用,实现自己的抱负。

除此之外,由于秦国继承是严格的“择勇猛者而立之”,几乎每一代秦国国君都不是娇生惯养的宠儿,他们对于自己,甚至要比对于下人都更为严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秦国的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迅速增长。

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其土地并不算差,其脚下坐据的是有着天下粮仓之称的关中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的气候与如今的大为不同,如今提到陕西,我们或许能够想到的是漫天的黄土风沙。

但是在当时的秦国气候却格外的湿润温暖,在《诗经.秦风》里,曾经有一首诗描写过秦国的景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指代的是芦苇,由此可想而知,当时的秦国水资源是相当充沛的,因为没有水就无法养活一大片芦苇,更无法被秦国的老百姓唱进歌谣,最终编入《诗经》里。

土地肥沃、国家昌盛、国君勇猛……这一切的一切最终为秦国吞并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面对秦国的日益强大,关东六国也隐隐感到不妙。

但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便是贵族问题,在关东六国之中,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极其庞大的贵族团体。

这些贵族很多都是从西周时期便已经封下的,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其人数之众多,令人瞠目结舌,已经成为了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这些贵族深入国家系统的每一个角落,每当有名臣提出想要变法,损害他们的利益,便会遭到他们的集体打压,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吴起就是因为在楚国变法,得罪了楚国贵族,后来楚悼王死后,便立马早到了围攻,情急之下,吴起趴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这些贵族居然用弓箭把吴起连同楚悼王的尸体一同射成了刺猬,由此可见,对于这些“变法者”,贵族们是有多么痛恨。

既然变法行不通,那就只剩下一个路了,那便是合作起来,一同消灭秦国。

公元前270年前后,苏秦游说列国,提出了“合纵”六国抗秦的主张。

秦国本来便不讨喜,这些年又愈发做大做强,六国国君没有一个不眼红的。一听说要打秦国,他们便纷纷表示赞同,并且同时给苏秦一人发了六枚相印,让他统率六国兵马。

苏秦一时间成为了整个战国时期最为风光的人,途经洛阳时,就连当时的天子周显王都感到畏惧,派人清扫道路,以此来欢迎苏秦的到来。

“合纵”战略的本质思想是利用武力来遏制秦国的发展,在最初实行的支持这一战略,也的确起到了作用。

秦国当然是无法抵御六国联军的,之后的日子里便被死死地按在了函谷关以外,一连长达十五年没有东进一步。

可是苏秦的合纵战略注定也是治标不治本。要知道六国国君在此之前,甚至连国内贵族都无法团结,又怎么能够团结全天下的贵族呢?

很快,各国之间的矛盾就先后爆发,有人嫌对方出力少,有人嫌对方地位高,种种矛盾之下,六国联军很快便土崩瓦解。

虽然联合抗秦的意志还在,但各国之间更多的是相互算计,就在此时,秦国也出了自己的招,那就是“连横”离间六国。

秦国派使臣犀首出访齐国和魏国,许诺了大量条件,劝说他们攻打赵国,六国财政本就紧张,对外征战是他们唯一能够获取“增量”的方法,苏秦搞合纵以来,各国之间不得开战,国君的家底几乎早就空了。

现在有人替自己出钱,齐、魏两国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没费多大气力便欣然同意,苏秦所打造的合纵联盟就此不复存在。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在秦国拉开序幕,商鞅变法遭遇了和吴起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得罪了秦国国内贵族,因此,商鞅本人还遭到了灭门,但与楚国不同的是,秦国在之后全盘保留了商鞅一切变法成果,农业上,秦国有了垦草令,军事上,秦国建立了二十等爵制,法律上,秦国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秦律……

此时的秦国,已然成长为六国必须要仰视才能看见的庞然大物。

公元前316年,秦国消灭巴、蜀,偌大的天府之国成为其囊中之物,实力更进一筹……

公元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虽然此时的他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但是。他却继承了祖先们所有的野心与才能,一个富强的国家,以及一支强悍无比的军队。

公元前221年,随着秦国铁骑攻破齐国都城临淄的大门,齐国正式宣告灭亡。秦国,这时候该称呼人家秦朝了,已经拼接完成华夏大地的最后一块版图,成为了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王朝。

一直以来,关于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的桥段都为史家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在谈论这段历史时,我们也应当关注秦国本身的发展历程,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神奇,昔日为诸侯国所歧视的蛮夷,最终逆袭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乐毅:一个将弱小燕国带领到巅峰的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召公我们先说明一下燕国的背景。大家都知道燕国的第一代国君是燕昭公,燕昭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召公位居三公之一,自从召公去世后,燕国也没出过什么雄伟的君主了。春秋里很难见到燕国活跃在舞台上,倒是进入了战国时代里,历史的舞台上有了他的身影,不过大多数时候要么被欺负,要么跟到大哥去攻打别的国家,

  • 孔子的父母相差53岁,被司马迁谴责“野合生子”,真相到底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两人明明成了婚,却有“野合”这种说法呢?这还得从头说起。叔梁纥(hé)是孔子的父亲,他是鲁国大将,武力高强,曾打过不少胜仗。然而,这样猛将也有烦恼。[var1]一次,叔梁纥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却满脸愁容。随行的马夫十分关切道:“将军为何事发愁?”叔梁纥直言不讳地说:“我年已七十,虽一世功名,却没

  • 周秦汉三朝,对待分封制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封制究竟好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分封制作用,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周朝分封制都分封了哪些诸侯

    一、周朝分封制的利弊得失约公元前1042年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之初面临着两大难题。一,周人实力有限,尚不足以控制新占领的辽阔疆域。二,需要酬报在灭商战争中作出了贡献的功臣与宗室。为了尽快消除原商朝的残余势力,在周朝廷还不具备直接统治天下的能力的情况下,周天子便采取了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宗室和功臣

  • 武神主宰:秦尘阴谋得逞,齐国第一天才陨落,赵凤终于自食恶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五国大比之中,鬼仙派和魏国暗中勾结,想要彻底团灭齐国,还让它一蹶不振,达到吞噬的目的。可是没想到因为男主秦尘的缘故,让鬼仙派和魏国的阴谋落空,还折了少宗主念无极和三皇子,这让鬼仙派和魏国极其的震怒,誓要找到凶手为之报仇。[var1]#武神主宰#魏国还好些,毕竟死的只是三皇子,还有那么多皇子可以继承大

  • 妲己为何在宫中吃人多年,纣王却毫无察觉,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妲己为什么能征服纣王,莲花童子妲己和纣王,纣王叫妲己美人

    其实,在原著里面,我们能够看到,纣王为了饮酒作乐,特地在皇宫里面建立了个酒池肉林。他天天跟着打击喝酒玩乐,饿了吃肉,并且夜夜笙歌。不过纣王吃的肉是动物肉。但是,纣王为了让妲己更开心,可以把兴致提到最高峰,他总是找宫里面的人互相残杀。而这对苏妲己也是非常有好处的。纣王会先让宫女跟太监一起玩游戏,获胜的

  • 白起已经俘虏了赵国40万士兵,为什么都要杀掉呢?原因大约有3个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白起如果不杀40万赵军会怎么样,白起跟赵国打了多少年,白起真的坑杀赵国降卒吗

    上一讲谈到,赵军断粮46天,士兵在暗中自相残杀,杀掉战友来填饱肚子。这段记载,应该特指赵括亲率的那支队伍,前有秦军壁垒,退路又被截断,只能仓促修建防御工事,转攻为守,等待援军解围。援军没等来,粮食吃光了,同袍的情谊终归敌不过抓心挠肺的饥饿感。我们又遇到了一次人吃人的事情,上一次还是“三家分晋”,智瑶

  •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的“烽火戏诸侯”情节,历史或没发生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 “烽火戏诸侯”或不可信 为了方便不太了解典故的朋友,我在这里简述一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知道的朋友可以直接阅读下一段。话说“烽火戏诸侯”乃是发生在西周,当时君主周幽王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这位美人哪都好,就是不爱笑,是一位冷美人。周幽王闲着没什么事,就想看看褒姒笑的模样,结果千方百计

  • 管仲的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四国,如今美国还在用这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灭掉一国,管仲的军事能力什么水平,管仲能力分析

    不过,在更早以前的春秋时期,在那个更为混乱的年代,有无数智计绝伦的谋士,他们的能力要更为出色,有的人甚至可以兵不血刃就赢得一场战争或者吞并一个国家,那才是真正的星汉灿烂、光芒万丈。[var1]诗礼簪缨之族 钟鸣鼎食之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衰微,诸侯国趁机发展壮大,一时之家华夏大地诸侯割据,而这

  • 宁波有个村庄与秦始皇有关,村后地质奇观,东海龙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秦始皇龙椅,宁波六个隐世古村,宁波有关秦始皇的旅游景点

    那么,秦始皇是否真的驻临此地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是为派遣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东渡的出发地就是现在的达蓬山。达蓬山,古时曾满山香草,因此初名香山。徐福东渡达蓬莱,后人取“到达蓬莱”之意,将香山改名为达蓬山。古时的达蓬山以北,还是茫茫东海滩涂,登临达蓬山只能从南边上山。那么

  • 东汉末日:孙坚孤身杀盗贼,傅燮死节保声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傅燮,东汉孙坚字号,东汉英雄孙坚视频

    孙坚,字文台,系吴郡富春县人,是孙武子后裔,世为郡吏,历代祖墓,并在富春城东,墓上辄有五色云罩住,光延数里。乡父老少见多怪,常互相告语道:“这非寻常云气,看来孙氏子孙,必将兴旺了!”及孙坚母亲怀妊,梦有人剖腹出肠,取绕吴郡阊门,不禁失声大呼,突致惊寤,回忆梦境,尚觉可怖;翌日,出告邻母,邻母劝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