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58岁就去世了,弘历为什么拼命掩盖死因?一份密档揭露真相

雍正58岁就去世了,弘历为什么拼命掩盖死因?一份密档揭露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879 更新时间:2024/2/14 8:15:52

在中国当皇帝是不折不扣的高危职业,而这400多位“真龙天子”中能长寿且能名留青史的更是屈指可数。

这其中绝大多数皇帝的死因不外乎这几种,沉迷于后宫掏空身体、为皇位继承争权夺嫡、后宫宦官把持朝政夺权犯上、以及宣武门之变式的武力政变等。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清朝雍正皇帝的死因,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其死因争议百年,可如今有一则秘密档案从侧面解开了这个不解之谜的面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被历史低估了的雍正

首先剥去“真龙天子”的光环,我们从雍正这个人说起。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第四子,同时也是大清帝国的第三任皇帝,驾崩时58岁。

他的父亲康熙在位61年,儿子乾隆在位60年,乾隆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到了89岁。而与之相比的雍正仅在位十三年,时间相当的短。

纵观历史,从努力工作、勤勉治国的角度来说,雍正在其执政的这十三年中,如果说他的勤政排第二,历史上没有哪位皇帝敢称第一。

雍正在位期间勤先天下,不像乾隆经常巡幸微服私访,游历大好河山。也不像康熙喜欢带着皇子、大臣们定期游猎释放女真人的天性。而雍正日理政事,终年不息。

我们现在认为苦不堪言的996工作制,其实几百年前的雍正就开始干了,而且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只有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才会休息一日,与众皇子、大臣、嫔妃们共聚一堂,把酒言欢。

作为权力金字塔尖的那个人,没人敢要求他这么做,往大了是出于对国家社稷,对黎民百姓的责任。往小了说是为了稳固大清帝国、稳固自己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皇位,雍正一刻不敢放松自己。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雍正每天亲自批阅大量的奏折。

有史料可查,雍正在位期间,共计批阅了上万份奏折,并留下了上千万字的评语,甚至在某些重要的单个奏折中,就有上千字的批注。

这如果放到今天,有可能是个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也有人会有质疑,朝廷有那么多部门和大臣们都是吃干饭的吗?这是要累死你们家皇帝老爷吗?这皇帝做的还有什么意思?

当然不是,雍正手下还有军机处、户部、吏部等国家重要机关,可以为雍正分担一些。但因为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其专制制度历经千年的变革和积累,皇帝的集权已达到历史顶峰。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和地位,雍正如此勤勉也是身不由己。很多事必须由他亲自处理,这和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后,日理万机是一个道理。这又反应了皇帝这个岗位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

普通人需要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眠,才能精神饱满地应对白天的工作等各种事宜,而以雍正的工作量来估算,别说八小时了,能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就算不错了。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非他莫属,当然这样长期劳累也为他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雍正对康乾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起清朝的历史,大多都会提及康乾盛世,而对于雍正提及甚少。

雍正在位异常的勤勉,由他主导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清朝的社会稳定,完善了许多经济、政体制度等,对于康乾盛世具有承上下的重要作用。

雍正的一系列主要改革中有“废除贱籍”制度,针对于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可谓是非常人道的改革。

在农业上施行“摊丁入亩”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尚无准确数显示雍正执政时期的的人口数量,但清朝是历代中国人口最多的朝代,至道光年间的已达到4亿,雍正的摊丁入亩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力整顿财政,施行耗羡归公政策。耗羡又称火耗,由于地方官员从百姓手里收得的赋税钱粮后,再向省和中央送。

这其中猫腻甚多,比如粮袋在途中会破损,粮食会短少,银子也会有磨损,送到省里和中央的银粮就会不足数。

这损耗的一部分自然都转嫁到百姓身上,雍正看出这个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决定火耗充公,或只收十分之一。

看得出雍正的爱民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真正的实干派。随后雍正又建立养廉银制度,施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也就是无论是官是民都要交税纳粮,尽可能地做到大体的平等。

此改革可谓一举多得,减少了百姓的赋税,充实了国库,也在源头堵住了一些贪官污吏的蝇营狗苟之事。

在军事上,雍正元年出兵青海,第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扫清了大清周边的不安分势力。

这期间还肃清了在九子夺嫡中与他为敌的几位有能力也有实力的兄弟亲王。爱憎分明,与之为敌的都没有得到好下场,连站错队伍的大臣幕僚们都跟着遭了秧。

而对自己有之帮助的兄弟和臣子加封进爵,巩固了自己对大清庙堂的绝对控制权。

在政治上,雍正整顿吏治,创立了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专一事权。

以上种种只是雍正政权改革中较为重要的部分,总之,勤勉的雍正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时为大清、时为自己、时为百姓。如果换在当今时代,胸前一定挂满了五一劳动奖章。

三、突然暴毙的原因众说纷纭

公元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照常处理完政务的雍正突患急病,于次日凌晨驾崩,终年58岁。

这位在位短短十三年亲政爱民的皇帝留给了后人两大解不开的谜团。第一个当然就是继位之谜,第二个则是死因之谜。那么雍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在众说纷纭下,笔者简单由可信度归纳了五种说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说法源自清朝的野史小说,跟四大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关。

话说曹雪芹曾经有位青梅竹马的恋人竹香玉,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原型人物。竹香玉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相就算不是倾国倾城,那也是极美的。这样的美人被当朝皇上看中收入宫中是自然的事。

曹雪芹伤心欲绝,但并未就此死心,通过各种方法联系宫中的竹香玉。竹香玉入宫是身不由己,心中依然深爱着曹雪芹,被困宫中与不想爱的人同床共枕,心中自然恨之入骨。于是在某次侍寝时谋杀了雍正。这种扯出天际的说法可信度几乎为零。野史小说吗,看个热闹即可。

第二种说法是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雍正当朝年间,秀才曾静因不满清朝女真人来统治汉人,多次密会陕西总督岳钟琪,意图反清复明。

但计划败露,雍正准备彻查此案,而又从中引发了明末清初的学者、思想家吕留良的文字狱,最终吕留良家族满门抄斩。但吕留良孙女吕四娘阴差阳错地躲过了此劫,幸免遇难。

之后故事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失去所有亲人的吕四娘悲痛欲绝,步入江湖拜师学艺。多年后,练就了一身武艺本领的吕四娘乔装打扮混进了宫中,抓住机会杀掉了雍正,替爷爷吕留良以及整个家族报了血海深仇。

这个民间说法描述的绘声绘色,及其生动,且负有一定的因果报应逻辑在里面。

当今的众多史学家也对这种民间说法进行考证和分析,结论当然是莫须有。

只需一点就可推翻此说法,在古代满门抄斩是极其严苛的重罪,怎会允许漏掉吕留良孙女这种低级错误出现,任何一个参与执行的官吏都会掉脑袋,而谁又敢藏匿吕四娘?

一个文人家族又怎能对抗皇权机关,之所以会流传至今,是因为越是传奇的民间故事越会被人津津乐道的原因。

就算这是真事,一介女子又怎能轻易混进紫禁城,来到雍正的身边,悄无声息地砍掉皇帝的脑袋?当然这点给很多影视编剧创造了许多改编空间。

印象最深的是90年代的港剧《九五至尊》,所以这种说法也可归类到野史小说,一时谈笑即可,千万不能当真。

第三种说法依然出自一部野史小说《梵天庐丛录》,而内容则是把明朝脾气暴躁的嘉靖皇帝被一名遭遇其毒打的杨姓宫女勒死的故事,照搬到了清朝雍正的身上。

而原故事在史书中却有记载,而命大的嘉靖皇帝也并没有被勒死,史书原文“嘉靖吐紫血数升” 被御医救活。虽有史料记载,但这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无稽之谈不可信。

第四种说法是一些史学家考证得来的,跟野史小说再无关联。结论认为雍正是中风而死的。但并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实此事,因此对此说话至今仍无法下定论。

第五种说法则是可信度最高的,十三年如一日的勤政,加之要承担与后宫众娘娘嫔妃延续龙脉的使命,导致雍正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每况愈下。在得了一次重病后,雍正开始像许多皇帝一样让全国的名医和术士进攻来帮助他延年益寿。

于是引来了张太虚和王定乾两位道中高人。而雍正本人又是满清唯一信奉道教的皇帝,于是和许多追求长生的其他皇帝一样,建起丹炉开始走上炼丹求药之路。雍正开始派人往圆明园运送大量的炼丹材料。

而记载着这份史料的密档被揭开,进一步印证了雍正炼丹并服用丹药的事实。

这本史料就是国家第一历史档馆的《活计档》,其中记载在五年的时间里,雍正下令往圆明园运送炼丹材料150多次,而在雍正驾崩之前的十几天内,仅黔铅就运送了多达200斤。

同时记载,雍正除了自己吃丹药外,还送给大臣们吃。而历史上因吃丹药而亡的皇帝多达十四位,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历来没有不留恋皇位的帝王,所以服用道教仙丹而想长生不老,雍正的死因也正是如此。懂一些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丹药中含有铅、贡、硒等重金属,使用稍有不当,极易中毒。正史记载的雍正突然暴毙,大概率就是因为服用丹药中毒。

四、雍正服丹药中毒而亡被乾隆印证

雍正驾崩不久后,乾隆便下了一道谕旨,内容是“皇考万机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观之其术,所以游戏清闲之至”。

大意就是,我爹雍正与百忙中听说外省有能去病延年的丹药,虽然压根不信,但出于好奇,想看看究竟怎么回事,以休闲娱乐的态度来对待此事。

而雍正帝并未听信这些炼丹道士一言,未吃一粒丹药等等,随后乾隆驱逐了这一众为雍正炼丹的道士,并下旨警告这些人,你们在宫中待的时间不短,出宫后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什么事都乱说。

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与《活计档》中的记载联系起来,就有很大的概率判定雍正的暴毙正是与服食丹药中毒有极大的关系。至此雍正帝的死因之谜已基本清晰明了。

结语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修仙长生不老几乎是每一位皇帝所追求的梦想。而致使他们都有这种想法的原因,无非就是对皇位的留恋,对皇权的不舍。但无论你是皇族帝王,还是平民百姓,人终将一死。尊重生命,看淡生死,活着更加有意义才应该是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大家说是吗?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后,收拾了“八爷党”却放过老十,你看看他娘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事件中,康熙成年的儿子几乎参与了这一场皇位PK赛,获胜者老四得到了皇位,而失败者老八一党、太子一党不是终监禁,就是莫名其妙的死在狱中。当年,参与夺嫡的人中,最让雍正头疼是的八爷党,这一群人以老八为核心,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其骨干成员,而雍正登基后,便开始清算这些兄弟,老八被罗列了

  • 清朝乾隆年间,河北一财主家中失窃,抓住盗贼后发现没有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天,刘大财主发现有人在他的茅草屋旁边转来转去,一看就是盗贼在踩点。刘大财主猜测此人必定会晚上前来,便叫来家人提前做好防备。当天晚上,大家伙在房间里点燃了很多煤油灯,一晚上都不睡觉等待盗贼的到来。大约到了凌晨两点钟左右,果然听到门外有盗贼正在挖墙洞。刘大财主便和家人一起躲到盗贼挖墙洞的一边一声不吭

  • 雍正王朝:康熙重用墙头草隆科多背后,不是老糊涂而是要稳住老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隆科多可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他当过逃兵,欠过国库银子,甚至还卖了宝刀来还欠款,可以说经历很是丰富。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在于,他最大的标签就是在于“墙头草”三个字。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隆科多代表了古代官场上很大一部分人,那便是这部分人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心中是无国无民,只有自己

  • 咸丰的三个嗜好让他身体严重透支,31岁驾崩,留下年轻的慈禧乱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咸丰皇帝是一个早产儿,他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咸丰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在咸丰皇帝之前其实有三个哥哥,可是他的三个哥哥全部都早早就去世了,尤其是他的大哥甚至还没活过两个月。皇位的继承人没有着落,道光皇帝也是非常心急,因此在咸丰皇帝的母亲怀孕时,道光皇帝就表示谁先生下皇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皇室的继承

  • 清朝照片:清军双手持刀无腹肌,白富美嫁给荷兰人,骑驴的童养媳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01、拍摄于1885年的清朝老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年轻的男子和他的童养媳去逛完集市回来的路上。童养媳在封建社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女子还未出生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婚姻,说实话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尊重女性权利的一种落后制度。这位骑在驴子身上的女子看起来并没有多大,但是她的人生从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

  • 雍正登基为何将不关心政治的老三囚禁致死?有些人的野心藏不住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皇三子胤祉,是康熙皇帝众多儿子里相当出色的一位,他的文学造诣和书法水平极高,并且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就连康熙皇帝度曾对他赞不绝口。而在“九子夺嫡”闹得轰轰烈烈时,由于胤祉没有过多参与其中,所以在外人看来,胤祉好像不太关心政治的样子。但实际上,这都是胤祉的精心伪装,他真正的野心,丝毫不比他的其他兄弟小。

  • 清朝唯一死因不详的皇后, 备受宠爱子女众多, 去世后皇帝为其破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颐龄去了苏州当将军,也把女儿给带了去。钮祜禄氏就在苏州长大成人,天生的聪明伶俐再加上苏州水土文风的滋养,长成的钮祜禄氏平添了几分灵气。除了刺绣诗书,钮祜禄氏还学会了江南女子雅好的七巧板拼字游戏,她在这方面还格外出色,能用木块拼出“六合同春”的字样,难度很高。除此之外她还在随父游历中开阔了眼界,凡

  • 清朝知县升官究竟有多难,熬到退休大概是几品官?说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虽然靠着科举进入仕途,可是由于没有非常出众的政绩以及政治资源,所以仕途升迁无望故而只能大肆敛财以期能有一个安详的晚年。那么在当时的清朝究竟升官有多难呢?清朝的选官方式自隋唐之后,中国的选官方式不再是以家室品行为标准,而是以科举考试的成绩来进行品评,只要你能够努力读书高中进士那

  • 晚清“绝色”珍妃究竟有多美?竟能气哭慈禧,网友直呼:太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珍妃,她绝对是光绪心头的白月光了,在没有实权,一直被摆布,屈辱的日子里,活泼可爱善解人意的珍妃,无异于是光绪心中仅剩的光明,根据晚清的历史记载,光绪也是十分宠爱珍妃的,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我们只能通过仅存为数不多的图片和文字记录,对这位皇帝宠爱的姑娘进行一定程度的历史还原,那么,珍妃究竟有多美?

  • 孝庄太后停灵37年,康熙为何不愿将祖母下葬?不是不想,是他不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题,这里的“不敢”有两层含义:一是康熙不敢,第二是孝庄不敢。孝庄文皇后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1688年1月27日,经历了三朝帝王,辅佐了顺治与康熙两代皇帝的孝庄皇后,最终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75岁。祖母的去世,让康熙悲痛不已,不过,更悲剧的是,孝庄在去世之前,还给康熙留了一个世纪大难题。孝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