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英宗为何要杀于谦,从他的角度看,于谦至少做错三件事

明英宗为何要杀于谦,从他的角度看,于谦至少做错三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284 更新时间:2024/2/2 12:23:05

有的读者认为,于谦对国家有功,在危难之际拥立朱祁钰,从而使明军击退瓦剌,保全江山太平。而有的读者则认为,于谦拥立朱祁钰,就是背叛明英宗。后来明英宗被送回来,他也一直站在朱祁钰这边,可以说是自己“作死”。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笔者不能说谁对谁错。不过通过大家的激烈讨论,笔者决定写一写今天的话题:明英宗为何要杀于谦?

(明英宗剧照)

于谦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明朝的大功臣,要是没有他,明朝或许早就被瓦剌入侵了。可明英宗复位之后,不但不论功行赏,反而以“谋逆”的罪名处死于谦,如果没有于谦,他或许已经做了亡国之君了。

于谦一死,明英宗就落得个“枉杀功臣”的罪名,即使他做再多好事,都会遭人诟病。既然如此,他为何还要杀死于谦呢?笔者今天站在明英宗的角度,来看看在他眼中,于谦是个怎样的人。从明英宗的角度来看,于谦至少做错三件事。

(朱祁钰剧照)

第一、拥立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出征之前,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辅佐并主管军事大权。可自己刚被瓦剌掳走,这边于谦就拥立了朱祁钰。一来自己只是让郕王监国,并没有立他为“皇太弟”,朱祁钰就这样即位,等同于谋反。

二来自己已有儿子朱见深,就算要拥立新君,也应该是拥立皇帝的儿子。先祖朱元璋曾在《皇明祖训》中强调过:“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里明确说明了,兄终弟及的前提条件,是在皇帝无子嗣的情况下,可如今皇帝已有长子,断然轮不到郕王继位的道理。

因此,抛开所有的政治局面不谈,在明英宗的眼中,于谦就是怂恿郕王登基的始作俑者。就算他在千万人心中,都是大明的功臣,但在明英宗眼里,他只是个“逆贼”。

(于谦剧照)

第二、不顾明英宗安危

瓦剌抓走明英宗,只是想让他成为人质,来和朝廷谈条件。于谦之所以拥立朱祁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此。如果拥立朱见深,那么瓦剌俘虏的就是皇帝的亲爹,于公于私,朝廷都不能置之不理。如此一来,不管瓦剌提出什么条件,朝廷都必须考虑。

可朱祁钰就不同了,他只是明英宗的弟弟,随时可以废了明英宗的帝位。这样一来,瓦剌手中的人质,价值就大打折扣,也就没有谈判的筹码了。当瓦剌提出条件的时候,于谦说:“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

这让瓦剌大吃一惊,最后他们看占不到便宜,便主动提出要送回明英宗,向朝廷求和。可在明英宗眼里,于谦的举动就变成不顾皇帝安危。明英宗出征前,将兵权交给于谦,如今自己被敌军抓走,于谦不赶紧来救就算了,还对瓦剌态度如此强硬,丝毫不顾自己当下的险境。

(明英宗剧照)

第三、支持朱祁钰废太子

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就没想将皇位还给哥哥,甚至还想废掉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景泰三年,朱见深由大明皇太子,被降为沂王。这是明英宗最不能忍受的,自己可以不再当皇帝,可儿子被废,就意味皇权旁落,今后不属于自己一脉了。

当初于谦拥立朱祁钰,孙太后原本不同意,后来双方达成协议,立朱见深为太子,才能让朱祁钰登基。所以就算朱祁钰一直当皇帝,将来他去世,皇位也会回归于英宗一脉,可如今一切都变了。

朱祁钰能够当上皇帝,全是于谦的功劳,现在朱祁钰要废太子,且不说于谦有没有阻止过废太子,但在明英宗心里,自然和于谦脱不了干系。甚至他可能认为,这是于谦和朱祁钰的阴谋。

(朱祁钰剧照)

这些事单看没什么,拥立朱祁钰,是为了稳定民心,并且让其领导明军,团结一心抗击瓦剌。拒绝瓦剌的条件,是不想让一个大国,屈服于边境贼寇。至于废太子,这是朱祁钰受到权力的诱惑,不想放手罢了。

可将这些事连起来,并站在明英宗的角度看,于谦就是十足的“乱臣贼子”。首先拥立朱祁钰,这就等同于背叛明英宗。其次拒绝瓦剌条件,就是不顾自己安危,想让自己死在瓦剌,这样天下就是于谦和朱祁钰的了。

最后再废掉太子,立朱祁钰的儿子为储君,整个计划可谓是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如此一来,明英宗的皇帝算是做到头了,就连后世也别想继位。于谦有拥立之功,自然会被明代宗朱祁钰重用。

(于谦剧照)

因此很多人都说,于谦明明对国家有功,为何明英宗还要杀掉他。现在我想大家能够明白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在明英宗的角度上,于谦不仅没有功劳,反而还是个“逆贼”。

皇权对一个人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在皇权的诱惑下,父母、兄弟、妻儿都能够牺牲,更何况是位大臣。况且拥护明英宗复位的石亨徐有贞等人,与于谦是对立状态,只能说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下,于谦是不能不死。正是因为明英宗处死了于谦,才让后世对于谦更加敬仰。

不过有人认为,徐有贞等人上书请求处死于谦时,明英宗说了句:“于谦实有功。”说明英宗还是不想杀于谦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英宗为何要说这句话呢?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粉丝惧怕别人阅读满人写的史料更加惧怕苏北人和苏州读家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别人读满人写的史料就是耍流氓 ,正常的历史爱好者都知道《明史》的编写者并不是满人为什么呢?因为在《清通鉴》里面两位满族史官刚林和祁允格已经被顺治皇帝处斩了。顺治处斩刚林和祁允格的理由是他们攀附多尔衮,刚林把清太祖的历史档案给改了。剩下的史官就都是汉人和蒙古人,在清通鉴里面顺治皇帝说历代君王莫过洪武

  • 明朝面积大于新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疆域明朝到底有多大?很多观点不太准确。历史上,我国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各国影响巨大,甚至出现万国来朝的盛景。周边邻国大多是我国附属国。但是我国合法领土仅限于建有行政机构,定期收税,并接受中央政府有效管辖的区域,至于附属国或保护国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土。因此认为明朝拥有超过1000万平

  • 北宋之后作为龙城的太原,很难再出“真龙”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山西一直都是骑兵的主要产地之一。在以骑兵纵横天下的冷兵器时代,山西人无疑更有机会,获得军功晋升。唐朝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大体是汉以来的京畿地区,即河南、关中、山西南部。为什么说出皇帝与经济有关呢?我们都知道中古时期皇帝都出自豪门大族,尤其是北魏至唐的王朝变迁中,北周、隋、唐

  • 明朝著名诗人之一,高启十首诗作,清新含蓄,放拓雄浑,值得一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相传,高启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尤其精通我国历史,他嗜好诗歌,经常与同时代的诗人相互切磋诗艺。据史料记载,高启出生在元朝末期,那时天下大乱,他被元末明初群雄之一张士诚看中,召其作为幕僚,那时候高启才16岁而已。不过高启天生厌恶官场,23岁的时候找了个借口离开,过起了隐居生活。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高启

  • 大明军队打不过满清骑兵,为何在投降清朝之后,战斗力却暴增?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军队vs清朝军队,投降满清的明朝大臣,明朝打过清军吗

    气数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开玩笑的。历史上的南北对峙,一般是以江淮防线作为天堑屏障。一旦江淮失去,北方的军队就会势如破竹。但是,这种地理上的优势是需要靠重兵把守,明朝已经没有这样的资源了——当时,弘光政权内部暴发崇祯太子案,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从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弘光政权视其为大患,急忙调

  • 《红楼梦》四大家族,谁家的女儿最有品味?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贾家的贾敏,通过她教养了林黛玉这样一个女儿,贾雨村说【度其母定然不凡】;贾元春是贵妃娘娘,非同一般;迎春懦弱,教养不超过;探春,机敏有才干;惜春,孤介,冷心冷肺。贾府的四春,各有才艺,她们分别擅长琴棋书画。可以说贾家的女儿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教育范本。有强有弱,不是个个成功。史家的女儿有史太君贾母。嫁给

  • 乾隆皇帝为何瞧不起自己的父亲雍正?却崇拜爷爷康熙大帝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位时间超级长但敬畏爷爷康熙帝反做太上皇乾隆在位60年,实际掌控清王朝权力63年之久,25岁登基的,相比于他的爷爷,他的偶像,自己故意在位60年,不僭越爷爷的在位61年时长,但是乾隆却是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可想而知,皇帝这个职业按理说在古代是最高危易死的,乾隆活了89岁,证明了什么?哈哈哈。乾

  • 李自成坐拥百万大军,为何只有了42天的皇帝命?只因做了这件蠢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可惜,这个大顺的皇帝不像名字那么顺,短短的42天,李自成盘踞京城一统天下的梦就破碎在了从山海关而来的清军手里,又过回了四处流窜的流寇生涯。李自成一溃千里的原因何在呢?说白点,就是没有长远战略。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出的口号是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税收是国家运转的基础,李自成的军队钱粮基本就是靠抢劫城中

  • 明朝最薄情皇帝,皇后住处起火,他却拦住不让救,坐视妻子被烧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有个皇帝同样如此,在明朝历代皇帝里面,堪称是最冷血薄情,自私自利的皇帝了,他就是那个二十年不上朝的修仙皇帝,嘉靖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落水病重而亡之后,没有子嗣来继承皇位,朱厚照他爹明孝宗朱佑樘又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所以大臣们就把明孝宗的兄弟兴献王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嘉靖皇帝叫进京城,继承皇位。嘉

  • 李莲英照片被曝光:面露阴狠,一脸脓包,为何独受“慈禧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AI照片修复技术的发展,许多清朝时期人物照得以重见天日。在这些照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要数大太监李连英了。众所周知,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乃清末时期太监大总管,虽称不上位高权重,但在皇宫之中拥有极大话语权。而照片中的李莲英,一脸凶相且满脸脓包,如此长相又为何受到慈禧太后宠爱?更何况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