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即位前低调做人,登基后高调做事,开创了“大中之治”,为处于中后期的唐朝续了一次命。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但他晚节不保,最终让取得的成果昙花一现,还导致了唐朝从此走向衰败之路。
唐宣宗
今天就带领大家回顾一下这位神奇皇帝的人生经历。
一.低调做人,终得皇位
李怡的低调做人,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他的生母郑氏(后为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即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李怡从小沉默寡言,宫中人看他都觉得是个“傻孩子”,他十多岁时,患过一场重病,曾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由于母亲身份不高,所以李怡从此更加少言,并且养成低调做人的习性。
之后,这个“傻孩子”常常成为皇族子弟嘴里的笑柄,人们以谈论他的傻事为乐。但是,他的异母哥哥唐穆宗对他却另眼相看,穆宗曾抚摸着李怡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并赐给李怡玉如意、御马、金带,安排母亲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担任李怡的师傅。还在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封李怡被为光王。
李忱剧照
其实,李怡这种“傻”与低调做人,正是皇家子弟保平安的最佳护身符。因为当时的唐朝,内部有朋党们拉帮结派互相陷害,宫廷里太监们勾搭连环把持大权,外部有藩镇一拨拨闹叛乱,而皇族权的关系,更是水深无比,亲骨肉之间经常勾心斗角,为一点利益之争就往死里掐。作为堂堂大唐天子,有时不但悲惨沦为傀儡,甚至因一点事情闹风波,就有被人莫名其妙杀掉的危险。
平时看似傻乎乎的李怡,却成了宫廷中最特殊的一位,由于他很傻,所以争皇位抢利益之类的热门事,排也排不到他,人们也不会想到他,除了平日受点欺负,他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因此从童年到成年,这三十多年血雨腥风里,他基本过着平日被嘲笑的锦衣玉食生活。
唐宣宗剧照
没想到的是:李怡的低调做人,还成了他当皇帝的好理由。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怡的侄子)病危,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老实、较容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37岁,即为唐宣宗。
二.高调做事,开创“大中之治”
登基后的唐宣宗,一改常态,开始高调做事。他努力仿效唐太宗,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加强皇权方面,他先用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唐宣宗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这也纠正了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
唐宣宗照
宣宗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他任用宰相,皆由自己亲自选定。即位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让著名诗人白居易来当宰相,可惜下诏时,白居易已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以深表怀念之情。
宣宗用人总是唯才是举,决不任人唯亲。如李忱与当时是节度使的舅舅郑光,讨论为政之道时,发现他对答含糊,随即将他免去官职;而当兵部侍郎蒋伸向李忱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侥幸的人,可能致乱时,李忱对其言论倍加称叹,不久就拜他为相。
唐宣宗就是这样,在对内处理国家大事时,能明察果断,而且他用法无私,从谏如流,对上下官员奖罚分明,注意勤俭节约,善待民众。
唐宣宗李忱照
同时,在对外方面,唐宣宗能充分维护国家利益,他组织击败了吐蕃、收复了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们日渐富裕起来,让本已衰败的唐朝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三.晚节不保,让盛世昙花一现
非常可悲的是:唐宣宗没有逃脱皇帝们“先明后暗”的怪圈。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开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他还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这让宦官权势又呈复兴之势,各地藩镇纷纷向宦官行贿,终于导致兵变发生。
唐宣宗李忱剧照
其结果是,“大中之治”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唐朝的盛世昙花一现,并从此走向落败之路。李忱也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直至病入膏肓驾崩,只有50岁。
总之,唐宣宗即位前低调做人,登基后高调做事,开创了“大中之治”,为处于中后期的唐朝续了一次命。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但他晚节不保,最终让取得的成果昙花一现,还导致了唐朝从此走向衰败之路。他的成就令人称赞;他的教训令人深省。
唐宣宗墓碑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