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小太宗李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唐朝续命的好皇帝

小太宗李忱,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唐朝续命的好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31 更新时间:2024/1/17 7:52:12

唐宣宗即位前低调做人,登基后高调做事,开创了“大中之治”,为处于中后期的唐朝续了一次命。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但他晚节不保,最终让取得的成果昙花一现,还导致了唐朝从此走向衰败之路。

唐宣宗

今天就带领大家回顾一下这位神奇皇帝的人生经历。

一.低调做人,终得皇位

李怡的低调做人,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他的生母郑氏(后为孝明皇后)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即懿安皇后)的侍女,后来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

李怡从小沉默寡言,宫中人看他都觉得是个“傻孩子”,他十多岁时,患过一场重病,曾常常梦见乘龙上天,他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对他说:“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希望你不要再说。”由于母亲身份不高,所以李怡从此更加少言,并且养成低调做人的习性。

之后,这个“傻孩子”常常成为皇族子弟嘴里的笑柄,人们以谈论他的傻事为乐。但是,他的异母哥哥唐穆宗对他却另眼相看,穆宗曾抚摸着李怡的背说:“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并赐给李怡玉如意、御马、金带,安排母亲郭太后的堂弟郭鏶担任李怡的师傅。还在长庆元年(821年)三月,封李怡被为光王。

李忱剧照

其实,李怡这种“傻”与低调做人,正是皇家子弟保平安的最佳护身符。因为当时的唐朝,内部有朋党们拉帮结派互相陷害,宫廷里太监们勾搭连环把持大权,外部有藩镇一拨拨闹叛乱,而皇族权的关系,更是水深无比,亲骨肉之间经常勾心斗角,为一点利益之争就往死里掐。作为堂堂大唐天子,有时不但悲惨沦为傀儡,甚至因一点事情闹风波,就有被人莫名其妙杀掉的危险。

平时看似傻乎乎的李怡,却成了宫廷中最特殊的一位,由于他很傻,所以争皇位抢利益之类的热门事,排也排不到他,人们也不会想到他,除了平日受点欺负,他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因此从童年到成年,这三十多年血雨腥风里,他基本过着平日被嘲笑的锦衣玉食生活。

唐宣宗剧照

没想到的是:李怡的低调做人,还成了他当皇帝的好理由。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李怡的侄子)病危,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老实、较容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37岁,即为唐宣宗。

二.高调做事,开创“大中之治”

登基后的唐宣宗,一改常态,开始高调做事。他努力仿效唐太宗,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在加强皇权方面,他先用极短的时间将唐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

唐宣宗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之利,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从而建立他的政治基础,对加强皇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厚实的政治基础,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意志,来刷新政治。这也纠正了武宗时期矫枉过正的灭佛弊端。

唐宣宗照

宣宗非常重视人才的使用,他任用宰相,皆由自己亲自选定。即位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让著名诗人白居易来当宰相,可惜下诏时,白居易已八个月。于是,李忱写下《吊白居易》,以深表怀念之情。

宣宗用人总是唯才是举,决不任人唯亲。如李忱与当时是节度使的舅舅郑光,讨论为政之道时,发现他对答含糊,随即将他免去官职;而当兵部侍郎蒋伸向李忱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多有心存侥幸的人,可能致乱时,李忱对其言论倍加称叹,不久就拜他为相。

唐宣宗就是这样,在对内处理国家大事时,能明察果断,而且他用法无私,从谏如流,对上下官员奖罚分明,注意勤俭节约,善待民众。

唐宣宗李忱照

同时,在对外方面,唐宣宗能充分维护国家利益,他组织击败了吐蕃、收复了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们日渐富裕起来,让本已衰败的唐朝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三.晚节不保,让盛世昙花一现

非常可悲的是:唐宣宗没有逃脱皇帝们“先明后暗”的怪圈。大中十一年之后,宣宗开始疏于政事,沉溺于长生术,他还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这让宦官权势又呈复兴之势,各地藩镇纷纷向宦官行贿,终于导致兵变发生。

唐宣宗李忱剧照

其结果是,“大中之治”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唐朝的盛世昙花一现,并从此走向落败之路。李忱也因为食用太医李元伯所献的仙丹(长年药)中毒,直至病入膏肓驾崩,只有50岁。

总之,唐宣宗即位前低调做人,登基后高调做事,开创了“大中之治”,为处于中后期的唐朝续了一次命。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但他晚节不保,最终让取得的成果昙花一现,还导致了唐朝从此走向衰败之路。他的成就令人称赞;他的教训令人深省。

唐宣宗墓碑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朝一皇帝,一生只娶一个老婆,发明一件物品,如今人人都在使用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不妨细看,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有的当过和尚,有的曾为俘虏,有的是大诗人,有的是好木匠,各类行当角色层出不穷。就是这样畸形的国家体制,居然还能存在276年,可见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啊。谈起中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就会说到这一千年的五百多个皇帝。要是说这些皇帝哪个对老婆最好,自然绕不过明朝的孝宗皇帝

  • 成吉思汗让丘处机不远万里前去见他,真的是为了长生不老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丘处机不远万里,前去见成吉思汗,目的很明确:一是劝成吉思汗去暴止杀、济世安民。二是寻求全真教的地位。第一点不用说。第二点,很显然,根据成吉思汗的战斗力,丘处机可以判断出,蒙古人拿下金国是一定的。当蒙古人拿下金国后,和成吉思汗交好,对全真教提升未来在蒙古的地位,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就算是远隔万里,就算

  • 尉迟恭50多岁了,李世民却要将公主许配给他,最终结果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婚姻谈嫁方面往往是讲究门当户对,在古代对于门当户对更加考究,不仅是在家庭地位和家庭经济两家要相近,对于婚姻来说,选择年龄相仿的两个人才最合适。图1但在唐朝李世民执政时期,却将自己的公主许配给了尉迟恭,此时的尉迟恭比李世民年龄还大,更是达到了五十的年龄,这个年龄在古代可以说是长寿了,足够成为公主爷爷

  • 一代江南绝色才女,被朱元璋宠幸一晚后,朱元璋:“拖下去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从小记恨贪官,因为他自幼家境贫寒,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还经常遭到贪官欺凌。由于身处年代战火不断,百姓吃顿饱饭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遭受瘟疫肆虐,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没能躲过这场灾难,因病而亡。为能活下去,朱元璋不得已与兄妹分开,去外面谋生,为能混口饱饭,朱元璋先是去寺庙

  • 朱元璋将岳父满门抄斩,6年后曝出原因,文武百官瞬间鸦雀无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洪武十七年,南京城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临川侯胡美突然被打入监狱,后被赐死,其家人也未能幸免,“子婿刑死,美赐自尽”。更让人奇怪的是,在胡美死后,明太祖没有公布其罪行,直到六年后,朱元璋才自曝原因,揭开了这件事的真相!胡美既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又是明朝的外戚,是“勋而兼戚”。到洪武十三年,朱元

  • 研究南北朝婚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自然的婚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晋南北朝的婚礼习俗,南北婚俗差异,一张图看懂南北朝

    随着人类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各种婚姻程序逐渐完善,成为构建社会制度的重要基础。《周易 ·序卦 》说“先有天地,后有万物。有万物,后有男女。有男女,后有夫妻。有夫妻,后有夫妻。”有父有子,有父有子,后有君臣。婚姻形式的演变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婚姻是“人伦之始,王道之本”。因此,毫无疑问

  • 三兄弟同为开国功臣, 各自凭手段逃过朱元璋毒手, 老三方法最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刘邦在建国之后大杀异姓诸侯,把那些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的诸侯王全部都处置了,这也开启了后世帝王在称帝后杀伐功臣的先河,因为开国君主往往都很敏感,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通过一些战争手段来坐上皇位的,那么那些帮助自己称帝的功臣也可能有能力篡夺自己的位置,就使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得个安心,朱元璋也是一位这样的皇帝。

  • 朱允炆下落之谜:云南寺庙中有一对联,刻有14字,或是他藏身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据传,朱棣登基成为明成祖后,明里暗里也派人去搜寻过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毕竟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皇位继承人,朱棣算是造反上位,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令他心里很是不安。可惜,朱棣这么多年也搜寻无果,后人也不能得知朱允炆的确切下落。于是,对于明惠宗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众说纷纭,即便明成祖朱棣对于明惠宗的

  • 唐朝玉真公主16岁岀家入道,结交李白王维等文人雅士,未婚逍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玉真公主王维,唐朝玉真公主真实生平,唐朝玉真公主的故事

    这位公主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亲妹妹玉真公主,她在16岁时抛下红尘,信奉道教,做了女道士。年轻貌美的公主为什么会看破红尘,出家做了一名女道士呢?这要从玉真公主的幼年生活说起了……玉真公主生于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她是唐睿宗李‬旦‬第10个‬女儿‬,唐‬玄宗李‬隆‬基‬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

  • 福建挖出600年石碑,上面记载郑和下西洋的史料,为朱棣洗刷冤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这个事情还得和一个600年前的石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是在1930年的时候,当时福建有一个村民意外挖出一块巨大的石碑,这块石碑高1.62米,宽度在0.78米,上面写着“天妃灵应之记”六字,也就是后来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我们也叫做郑和碑。这个郑和碑在近代史上也是差点落在了日本鬼子的手中,好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