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 官差太多,百姓直呼养不起

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 官差太多,百姓直呼养不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172 更新时间:2024/1/9 16:07:52

说起来公务员不仅在现代吃香,在古代也十分吃香,许多学子们寒窗苦读,只为考上正式编,考上正式编以后,不仅可以让全家吃饱,并且十分受人尊敬,因此不少寒门学子为了考上正式编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一个县到底有多少正式编?

无论是在哪朝哪代,在官员等级管理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1636年,清朝正式建立,这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制度的朝,从清朝初期到清朝灭亡一共存在了100多年,据历史统计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

而清朝的最后一代皇帝就是爱新觉罗·溥仪,值得一说的是清朝的第3位皇帝顺治,爱新觉罗·福临,在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一个大反派多尔衮,在历史上,所有人对多尔衮都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大反派,但也有人说他辅助顺治帝立下汗马功劳。

而这就要从多尔衮干政时期说起,在多尔衮辅政期间,他就命令下面的大臣按照明内阁等中央机构办事,保留了大部分明朝时期官员制度,总的来说分为俩大体系,分为内三院和军机处,内三院的主要职责就是皇上的秘,要负责文书的整理和编写。

而军机处则是最高国家机关,不仅要负责帮助皇上处理朝政,还要和皇上一起商议国事,是皇朝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每个军机大臣手下还有许多小官,虽然都在皇城任职,但却不一定都是正式编,因此在清朝正式编并不多。

除此外清朝官职共有九品,还分正品和从品,不仅如此,还分为18级,在18级以内的都是大官儿,18级以外的都是不入流的小官儿,18级以上的大多都是正式编,18级以下的大多都是编外人员,因此许多为了臣子为了成为正式编都挤破了头。

这是首都皇城的等级制度,在清朝的地方实行的是省、府、州等级制度,一级管着一级,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一个省的管理者被称为巡抚,而巡抚的下一级就是知府,知府在等级上是从四品的官,又叫太守,可以说太守在地级市就是老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

而知府所管辖的地方,那里的经济、民生等一切事物都归知府管,为什么说地方父母官呢?就是这样由来的,可以说在清朝,知府可以在他所管辖的地方一手遮天,因此许多老百姓都不敢轻易招惹,就算可以上诉,但是距离皇城太远,所以并没有什么用。

还有可能因此得罪知府,县官不如现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知府的权力非常大,而知府的下一级就是县级,也就是县丞,县丞在清朝是正八品官,清朝时期共有1300多个县,但县丞却只有345个,可见那时的县丞有多么抢手。

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员呢?其实至今专家也没有给出任准确的答案,无法确定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员,但我们能够确定的就是知县肯定就是正式编,因为每位知县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和官员筛选,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来到皇上面前,最后再由皇上确定。

能由皇上亲自任命那就说明知县肯定是正式编,接下来就是知县的秘书县丞,他负责税务等工作,作为知县手下的第1人,当然他也是正式编,接下来就是主簿,他主要负责书面编辑和处理事务等工作,他的工作内容也十分重要,所以说他也是正式编。

除了这三个职位以外,还有一个在县丞和主簿下的攥典一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辅助知县处理一些杂事,可以说鸡蒜皮的小事都归他管,此外还有一个管抓犯人的设典使一职,剩下的一部分官员就是知县手下的虾兵蟹将。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虾兵蟹将,他们也属于是正式编,毕竟一个县城如果只有一个领头人而没有手下,也没办法管理一个地方,因此按照这些职位来算,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线程的正式编的工作人员大概在10~20人,这个数目并不算多。

当然这只是正式编,还有许多是编外人员,要知道一个县的人口可以达到上万人,因此这些人手根本不够,所以就产生了编外人员,比如像是捕快、衙役还有捕头等全部是编外人员,这种工作人员都是干一天活给一天钱,就算退休了也没有养老工资。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种编外人员并没有人数的限制,只要有需求就可以扩展,要想管好人口上万的一个县城,全靠正式编工作人员,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县城都会招收很多编外人员,知县就只需要发布命令,编外人员负责执行就好。

清朝的官员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相比于各朝各代,清朝的官员管理制度更加完整和严格,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美的制度,如果没有好的人管,反而会成为弊端,因为规矩都是死的,每个机构和职位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人数来执行。

但如果人口太多,这些正式编肯定会忙不过来,因此说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有利有弊,但不论是正式编还是编外人员,都是需要发工资的,而给官员们发放的工资,大多都来自于百姓的税务缴纳,古时候的税务缴纳不一定需要金钱,有时候可以上交一些粮食。

因此有不少官员的俸禄不是发放金银,而是给他们粮食,但无论是正式编还是编外人员,都是需要发放俸禄的,而一个县城里的正式编和编外人员加在一起人数并不少,因此许多老百姓都直呼养不起了,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一个王朝的框架,如果没有框架,那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国家的治理也离不开这些官员,因此按时交税,人人有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四大悬案:雍正改遗诏、黄金铸头入葬、吕四娘侍寝斩其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传闻在康熙皇帝晚年,他的九个皇子为争皇位明争暗斗多年,学术界称为九子夺嫡,其中雍正皇帝修改传位诏书,将传位十四皇子改为换位于四皇子这个说法在民间更是广为流畅,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悬案!雍正雍正皇帝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当时参加皇位争夺的皇子共有九位,大体分为五个势力集团,其中有以大阿哥与

  • 朱元璋偷偷塞给小舅子两锭金子,小舅子背脊发凉:这是要害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有着异常丰富的生活经历。他曾当过放牛郎,也当过和尚,还当过乞丐,这些经历在他富贵之后,不再愿意对人提起。但总是有人口无遮拦,无意之间触碰朱元璋的逆鳞,差点小命不保。老友投奔说错话,小命不保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许多旧时老友听说他发达了,纷纷前来投奔他。朱元璋也存着“富贵不还乡,如

  • 清朝悬案“毙鹰事件”,涉及康熙、雍正兄弟,谁才是幕后真凶?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康熙皇帝对自己文治武功的成绩十分骄傲,比如他开创先例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但是康熙晚年心中一直藏着心痛,因争夺皇位儿子们残害手足,丝毫不顾念亲情。在空前惨烈的“九子夺嫡”斗争中,兄弟之间相互阴谋陷害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毙鹰事件”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可以说是清朝悬案之一。根据《清圣祖实录》

  • 朱元璋将徐达灌醉扔上龙床,徐达醒后浑身颤抖,机智应对保住小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定天下后,功臣则成了江山的威胁。他们位高权重,又声名显赫。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皇帝大杀功臣,用各种理由置曾经的兄弟于死地。在所有帝王中,朱元璋无疑是把“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演绎到最极致的人。凶狠又多疑的朱元璋在明朝开国功臣三十四人中,朱元璋杀了30个。这三十四人都是将

  • 宋朝前还没有棉花,那古人怎么抵御寒冬?古人的智慧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日子越过越舒服,我们所追求的不止是“温饱”,还有小康。但是在古代,大多数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也不过就只是一个“温饱”罢了。而且,在古代人眼中,保暖比吃饱更重要。因为漫长的冬夜在古代简直就是最难熬的时光。因为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宋朝之前,还没有棉花传入。宋代之后,棉花才开始在我国种植。那么在宋代之前,我

  • 朱元璋在老农家避雨,问老农叫啥?老农答后,朱元璋:封为千户!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和尊敬。但是,1382年,马皇后去世了,朱元璋的天感觉塌了。马皇后在当年9月葬在了孝陵,但这个孝陵当时主体并未完工,为了督促孝陵的建设,另外为了看看马皇后,朱元璋次年春天去了孝陵所在地紫金山。在紫金山,朱元璋决定设一“牧马千户”机构,

  • 岳飞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早已记载,原因仅8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古文中提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切勿不要浪费时间,等到白了头发时才追悔莫及,到了那时一切的后悔都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然而其作者其实是岳飞,题目是《满江红》。岳飞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争议,第一大争议点就在于岳飞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爱国英雄,人们分不清楚。其实在南宋建立之前,人们的历

  • 清朝灭亡后,爱新觉罗后代去哪了?你绝对想不到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在满族姓氏中,爱新觉罗算是小姓,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从努尔哈赤到溥仪,从后金到清末算起,将近300年,历经11代12位皇帝,在这期间,皇帝们拥有特权,并拥有众多后妃,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

  • 朱元璋子孙后代100万余人,为何到清朝荡然无存?吴三桂做法歹毒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末期,农民起义,朱元璋采用低调隐忍的坐收渔翁之利战略抢夺江山,最终他打败陈友谅等多方义军,成功开创了大明王朝,此举证明了他的能耐和谨慎,殊不知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从而招致后代的灾难。当年朱元璋是贫民出身,脚踏实地的打江山,对一些名门贵族出身的武将跟官员存有偏见,建朝后他为了守住江山,不让后代子孙再受

  •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李卫当官,并不是正儿八经参加科举,是家里花钱给他买了监生资格,靠捐钱捐来的官。李卫这样不是科举出身但是还能得到雍正的重用,主要还是取决于雍正的选材标准,康熙晚年选官,最看重官员的操守,才干是其次,结果当时导致各地官员都只顾清廉的虚名,遍地是“清官”,但是却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