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嵬驿之变,杨贵妃家人全都被杀,依附杨国忠的韦见素凭什么逃脱

马嵬驿之变,杨贵妃家人全都被杀,依附杨国忠的韦见素凭什么逃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15 更新时间:2023/12/7 15:47:24

那天,杨国忠被一群吐蕃使者拦住,索要吃食。想想这些使者也够倒霉的,到大唐出趟差,却赶上“安史之乱”,回不去了。

唐玄宗逃得仓促,粮食用度不足,皇室贵胄和高官不能委屈,那就只能让士兵们和外来客受点苦了。

将腰带勒紧一点,再紧一点……吐蕃使者被勒出了小蛮腰。

杨国忠也变不出粮食,只好一边搪塞一边试图逃离。吐蕃使者饿急眼了,二十多人将杨国忠团团围住,一副“不给吃的就拿你当点心”的架势。

就在他们拉拉扯扯之时,一旁看热闹的禁军中,突然有人高呼:“杨国忠跟吐蕃人勾结谋反!”

杨国忠还没回过味来,士兵们一拥而上,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那眼神远比吐蕃使者还要吓人。

愣了片刻后,杨国忠明白了,这群兵哥哥们跟吐蕃人一样,饿昏了头。可是再饿也不能对宰相无礼啊,冒犯我老杨不是找死吗?

这伙计自信过了头,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指着士卒们大骂:“贼鸟,你们也想学安禄山造反吗?”

“造反”这顶大帽子太重,足以压断人的膝盖,尤其是当下,跟“安禄山”搭配威力倍增。

然而,杨国忠没有料到,这些哗变的禁军士卒身后有大靠山,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他杨国忠只是其中一枚无足轻重的小棋子。

所以,士兵们都懒得跟他废话,乱刀齐上,将他剁成了肉馅。权倾一时的大宰相,居然死得这么窝囊,人呐,春风得意的时候千万别太拽,容易掉爪子。

吐蕃使者们吓傻了,扭着小蛮腰四散逃奔。

要么不干,要么把事情干大!士兵们再接再厉,接连将杨国忠的老婆、儿子,以及“姨子”们、外甥们全都拿来磨刀了。

最傻的是御史大夫魏方进,他眼睁睁地看着杨家人被砍瓜切菜,却无视自己也是半个杨家人的事实,扯着脖子跟士兵掰扯:“你们怎么能杀了宰相?”话音刚落,他也碎了。

我恍惚间似乎看到某种可爱的动物,叫什么来着?

兵哥哥们正杀得眼红的时候,又一个人进入他们的眼帘。一身紫袍表明此人绝对是高官,士兵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是一顿皮鞭子招呼,打得他皮开肉绽,满脸鲜血。

就在钢刀高高举起,照着后脑勺落下的时刻,大将军陈玄礼慌忙高呼:“快住手,休要伤了韦相公的性命。”

此人正是门下侍中、宰相韦见素。靠陈玄礼的出手相救,韦见素在这场哗变事件中死里逃生。

事变后,幕后大Boss,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去了灵州。在那里,李亨违规穿上龙袍,并给唐玄宗写了封信:爹,恭喜您获得 “太上皇”的职称。

接连遭遇沉重打击,唐玄宗连愤怒的心气都没了,他叫来韦见素和房琯两位宰相:太子已经称帝,你们给他效力去吧,带上朕的禅位诏书和玉玺。

到了灵州后,唐肃宗李亨对房琯青睐有加,而对韦见素却鼻子冒凉气:哼,杨国忠的狗腿子!

几个月后,唐肃宗下旨,罢免了韦见素的宰相之职,房琯成了独相,并全权负责平定安禄山的军事行动。

唐肃宗既然不待见韦见素,为何在“马嵬驿之变”中不直接杀了他呢?包括杨国忠、杨贵妃等杨家亲属,以及杨国忠的心腹们都没能幸免,韦见素凭什么躲过了那次灾祸?

其实韦见素踏上杨国忠的“贼船”有点偶然。

韦见素出身于京兆韦氏,作为一个豪门家族子弟,他没有拼爹,而是靠自己的本事科举入仕。

韦见素的仕途一直波澜不惊,从中央到地方,任过的职位数不清,熬了一辈子终于做到了五品的吏部侍郎,这一年他已经63岁了。

纵观韦见素的职业生涯可见,此人能力不算突出,没太多拿得出手的政绩,但也从来没犯过错。古代官员因为犯错、犯罪而被免职、罢官、坐牢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尤其是做到宰相级,没有“下放”的经历都不好意思见人。

这说明,韦见素是个很谨慎的人,善于自守的人。

韦见素还有一个受人尊敬的好品行——公正,他在任何一个职位上都秉承这个原则,尤其是在负责主持吏部考选时,他的公允赢得了一致好评。

总之,他的副部级职位与能力、品行大体上匹配,运气好可以混个部级干部退休。

然而,在他67岁那年,朝廷出了个变故,一场大雨引发的水灾将韦见素捧上了宰相之位。

那时候权倾一时的李林甫已经去世两年,大唐帝国来到了杨国忠吆五喝六的时代。

唐玄宗时期采取左右相制度,相权比较集中。杨国忠时任右相,左相是他一手提拔的陈希烈。

论能力,陈希烈真的不算低,但这家伙把道德底线弄丢了,先依附于李林甫,后出卖李林甫投靠杨国忠,安史之乱爆发后又当了“伪燕政权”的宰相。

陈希烈人挂着个宰相的名字,只做一件事——阿附权贵,所以唐玄宗很不爽,借着天灾为名,将陈希烈的宰相大帽子戴到了韦见素头上。

那么,平庸无奇的韦见素凭什么能接替陈希烈呢?

《太平广记》的说法比较有“嚼头”:某天夜里唐玄宗做了梦,梦见自己从龙椅上摔下来,有个孝子很贴心地将他扶起。可惜的是,他没看清那人是谁。

醒来后,唐玄宗将这个故事讲给高力士听,高力士一口咬定:“孝子穿素衣,那人一定是韦见素。”

就这么一个离奇的梦,改变了韦见素的命运,唐玄宗因此将他捧上了相位。

这个故事有点玄幻,如果非要玩味一番的话,我倒觉得是高力士推荐了韦见素,您觉得呢?

但两唐书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唐玄宗是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才接纳了韦见素。

杨国忠为何要推荐韦见素呢?理由很简单,韦见素此人性情柔和,温顺得像只猫,比较容易控制,可以完美继承陈希烈的“木偶”风格,便于杨国忠专权。

而唐玄宗则考虑到韦见素曾经在相王府任职,他登基前曾经受到过韦见素的照应,此番有报恩的意思在里面。

总之,无论是唐玄宗还是杨国忠,看重的都不是韦见素的能力。

果然,韦见素很懂得感恩,他对杨国忠一直心怀感激,对杨国忠也是言听计从。

《太平广记》还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朝廷选拔官员,现场多了几位不速之客——杨贵妃的姐姐们、杨国忠的姨子们,她们端坐在帘子后面,对接受考核的官员指指点点。

当然,她们不关心官员们的政绩,而是长相:这个人长得真像癞蛤蟆,那位死样是不是快入土了?这个还蛮帅的,给他提拔一下,一边评论还一边浪笑不止……

杨国忠根据“姨子们”的建议,就这么完成了官员们的考核选拔,而韦见素等人坐在那里一句话都插不上,被杨府的小厮们好一顿讥讽。

这就是韦见素被大臣们认为是“依附杨国忠”的理由,也是唐肃宗不喜欢韦见素的原因。

不过我倒觉得,将韦见素粗暴地划归为“杨党”有失公允。

韦见素虽然能力不算出众,但绝不是阿谀奉承之辈,要不然他不会有那么好的口碑。两唐书特地夸奖了韦见素在官员选拔上的公正,怎么可能任由杨家姐妹胡来?恐怕唐玄宗也不会允许这种事的发生吧?

因此,《太平广记》的记载可信度不高。

韦见素对杨国忠心存感激并不奇怪,但感激与依附是两回事,韦见素一辈子不犯错,靠的就是谨慎自守,怎么会分不清这两个概念?

事实上,史书上找不到一件韦见素依附杨国忠的实证。

您可能会说,在逼反安禄山这件事上,韦见素难道不是与杨国忠串通一气吗?

当初,杨国忠始终认为安禄山会谋反,可怎么说唐玄宗都不相信。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打了份报告,请求撤换32名汉将,以胡人替代。唐玄宗老年痴呆,竟然不假思索地同意了。

韦见素大惊:“安禄山一向有野心,此番换将,离谋反不远了。”于是他联合杨国忠多次劝说唐玄宗,却不被接受。

关于安禄山的举兵,杨国忠有很大责任,不过这个责任并不是他提前觉察到安禄山的阴谋,而是采取不恰当的举措,不断将安禄山逼上绝路,比如罢免安禄山的心腹好友吉温。

所以,杨国忠的罪过在于私心,他就是要逼反安禄山以抬高自己。

韦见素呢?他没有这个举动,他举报安禄山的目的很单纯,不能因此将他与杨国忠相提并论。

其实,韦见素一生并不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包括杨国忠,他的人生哲学很单纯——本本分分做人,老老实实办事。这种人你可以挑剔他的能力,但不能指责他的人品。

《新唐书》认为,韦见素与杨国忠的“和谐”有不得已的原因,那时候唐玄宗昏庸,朝廷经历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任宰相,已经是“祸胎已成,政柄久紊”。假如韦见素不能取得杨国忠的信任,即便是周公在世也注定一事无成。

《旧唐书》则认为,韦见素肯定不是杨国忠的党羽,在安禄山的问题上,韦见素指出了安禄山必反,却没有说明安禄山为何要反,因此无法说服唐玄宗。也就是说,韦见素有先见之明,却没有应对之道,能力不够,因此被唐肃宗看不起。

马嵬驿之变中,陈玄礼和高力士其实都是这个事件的幕后策划人,他们对韦见素的保护,也变相给韦见素做了背书——此人不是“杨党”,是个好人。

我个人比较认同两唐书对韦见素的评价,他虽然不太胜任宰相之职,但至少在那个艰难的环境里,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问心无愧。

我很欣慰,尽管世道艰难,人心险恶,但好人终究得到了护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灭亡唐朝的罪魁祸首唐僖宗,黄巢不过是帮手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873年秋,唐懿宗病入膏肓。两个太监刘行深和韩文迎时年仅十二岁的唐懿宗第五子普王李俨(后改为李煜)为皇太子,中国封建时代有三次宦官时代,东汉,唐朝和明朝,而唐朝最为猖獗,立太子不是老皇帝说的算,而是太监说的算。死太监不仅杀了老皇帝,还把唐懿宗其他杀五个儿子都给杀了,以绝后患。只皇太子李俨继统,是

  • 历史上最霸气的名字,敢取此名者不超过百人,宋朝时列为杀头之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代最霸气的绰号,历史上谁的名字最有杀气,历史上最难改的名字

    这个名字就是万岁,我们都知道,万岁在古代指的都是皇帝,但是在唐朝的武则天主政前,万岁并不是皇帝的专利,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用万岁作为自己的名字的,这并不违反封建的礼教制度。然后让人比较纳闷的是,万岁这个名气听起来虽然霸气,却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的,比如用万岁做名字能查到生平事迹的5个人,4个人都结局悲惨,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被抓伤隐私部位,唐玄宗亲自观看不怒反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上记载,安禄山是一个大胖子,个也矮。虽然相貌不扬,但此人能说会道,情商极高,不仅把大唐上下官员全部买通。连唐玄宗和杨贵妃对他也是格外恩宠,但人的贪念是无穷尽的。安禄山并没有满足已经获得的荣耀。他开始对大唐江山动了心思。【一】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情商高能俘获美人芳心。关于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的事情,正

  • 唐朝有位状元抗旨不娶公主,宰相拿出一张纸条,状元:啥时候洞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驸马”称谓的起源皇帝的女婿被称为“驸马”,而“驸马”一词的起源与秦始皇有一定的关联。在秦始皇的东巡期间,张良和大力士联合起来暗杀秦始皇,但只伤了副车。久负盛名的秦始皇安排了数目众多的副车,并找到了自己的替身来让对自己不利的人迷失双眼。为了不损害皇帝的威信,替身还是由他的女婿担任的。如果不幸被暗杀,

  • 某些人骨子里的奴性,或许就是从朱元璋设定的机制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崛起若要说是天命,这部分也是带有很大的因素。从小生长在贫穷农村的他,三餐不继,若是三餐能有大鱼大肉可吃,就可以说是天上最棒的恩赐。但老天似乎要先把他逼到一个绝境,父母双亡后进入的皇觉寺都没饭吃,只能加入反抗军求生存。最终因缘际会地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这一切传统的印象都在阅读《大明王朝的七

  • 隋唐第一要强将:打败李元霸,锤震宇文成都,却死在无名将飞刀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裴元庆在《兴唐传》中比在其他书中要厉害,他的力量不在李元霸之下,当在宇文成都之上。裴元庆和裴仁基到京城拜见宇文化及,宇文化及给裴元庆介绍宇文成都,裴元庆见宇文成都胸前挂着“天下横勇无敌,天宝将军第一名”的金牌,心里就不服气,跟宇文成都暗叫力,结果一把攥得宇文成都浑身发麻,而宇文成都攥他却没事。裴元庆

  • 名将徐达是被朱元璋“赐鹅肉”害死的?这恐怕是清朝的尬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忠心耿耿的徐达真的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吗?本文将带你一探历史真相……徐达祖上代代都是贫苦农民,年轻的他相貌堂堂、有一身好武艺,在元朝乱世末年参加了红巾军郭子兴、朱元璋的部队,走上革命之路。在朱元璋的麾下,徐达很快就崭露头角,他擅长战略统兵之计,兼具智慧与武功,这是许多武将求之不得的才能,也因此获得了将帅

  • 毫不夸张的说李靖打下了半个唐朝江山,那他在李世民心中是何位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在《旧唐书·王珪传》中我们能见得这样一番话:论及治世为国,我比不过玄龄;而论及文韬武略,我也比不过李靖。前者我们知晓其功绩,而后者之将相,又有什么厉害之处呢?其实李靖一生中打了无数胜仗,平叛了萧铣等反贼势力,而且也有平定突厥等少数民族之功。佳绩累累,是一代有名的将相,大有作为的军事家。他为臣子兢兢业

  • 杜甫酒业旗下“武侯酒”正式入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 文盲魏忠贤居然大建生祠,配享孔庙?明朝读书人的骨气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魏忠贤本来是个市井无赖,在万历年间因为欠了一屁股赌债还不起,就把自己阉了进宫当太监。他运气不错,跟对了大老板,又很会巴结,升得很快。后来又巴结到皇太孙的奶妈,开始了和这位奶妈“对食”的日子。这个奶妈姓客,以下我们叫她客氏。什么叫做“对食”?在皇宫工作的女人不能接触皇帝之外的男人,不过她们也是人,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