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灭亡之祸竟源于桂林?一场兵变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渊?

唐朝灭亡之祸竟源于桂林?一场兵变如何将大唐推向深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677 更新时间:2024/2/3 13:57:26

《新唐书》的编撰者之一,北宋著名大儒宋祁在论述唐朝的灭亡时,写下一句话:“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始于桂林。

”这里的桂林,指的是发生于公元886年的“桂林兵变”,也被叫作“庞勋起义”。

庞勋京剧形象

庞勋起义远没有黄巢起义那样名声响亮,前后持续不过一年零两个月,很多不熟悉唐史的人,估计都没听说过。那么,

它又为什么被认为是唐朝灭亡的导火索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捋一捋。

01.祸起南诏

要了解桂林兵变的始末,必得从大唐西南边陲的小国南诏说起。

隋末唐初,云南地区有六大部落,被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位于六诏的南边,也被称为“南诏”。

唐朝从高宗在位起,一直到玄宗朝,都在和吐蕃激烈地争夺云南地区的控制权。六个部落中,其他五诏纷纷依附吐蕃,只有势力最弱的南诏,坚定地站队大唐。于是,到了盛逻皮一代,唐朝廷为了表示嘉奖,封他为台登郡王。

盛逻皮死后,他的继任者皮逻阁继续向大唐表忠心,不断加强双边关系。大唐当然也给予南诏许多支持,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在唐玄宗的默许下,兼并其他五诏,迅速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王国。

可惜在政治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皮逻阁借助唐的力量统一了云南,南诏立国之后,跟大唐的关系却十分微妙。南诏国存续的165年间(738年——902年),在大唐和吐蕃之间不断反水,时战时和,时降时叛。

公元859年南诏新君世隆继位后,再次叛唐。世隆是个嗜血好战的强势君主,他几乎每年都对唐发动战争。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对当时属于唐朝版图的安南(今越南)发动全面进攻,再一次攻破交趾城,逼得唐军退守岭南。

后来唐军在大将高骈的带领下,大破南诏军,将其驱逐出了安南都护府。但是唐朝廷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已经十分薄弱。

02.戍兵哗变

在平定安南的战争中,唐政府曾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进行驰援,并分出了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广西桂林),按照约定,三年期满后可以调回原籍。

那个时候,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条件艰苦,之前朝廷对南诏用兵的时候,百姓们都深恶痛绝,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如今这八百将士奉命戍守,一心盼着三年期满返回家乡。

可没想到,

守了三年,又是三年,眼看已经在桂林驻扎了近六年了,当时的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却以军费不够为由,要求大家再守一年。

兵士们再也不相信崔彦曾的鬼话,群情激奋之下,杀了都头王仲甫,并推举一向很有威望的粮料判官庞勋为首领,自行北上,一路向家乡徐州而去。

哗变初期,朝廷本来想采取安抚的措施,发布诏令允许戍兵们回徐州,并且不追究罪责。于是庞勋等一行人,在经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时,各地政府非但没有阻拦,还给他们提供补给,可以说是非常顺利。

在将要达到徐州时,

庞勋等兵变的领导者们,开始跟大家伙儿摊牌了:

他们认为朝廷不过是在花言巧语欺骗他们,等到了徐州,肯定还是会收拾他们的,不如现在奋起反击。

于是,庞勋军迅速攻占了宿州城,自称“兵马留后”,正式扯出了自己的旗帜。之后不久又攻下了徐州,俘虏了前上司崔彦曾,控制了江淮运输线,切断了朝廷的经济命脉。

与此同时,各地百姓“父遣其子,妻勉其夫”,纷纷争起响应,起义队伍越扩越大,最强盛时发展到20万人。原本的一场小小的戍兵暴动,至此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03.兵败身死

起义初期,政府军节节败退,形势一片大好。当时的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害怕庞勋向他的地盘进攻,主动提出帮助庞勋向朝廷请求节度使的职位。

庞勋被接连的胜利冲昏头脑,心态有点飘了。他竟然真的不再向淮南用兵,坐等起好消息来了。他不顾谋士的劝告,“日事饮宴,骄奢淫逸”。当初跟他一块举兵的元老们,甚至开始“

夺人资财,掠人妇女”。

而另一方面,朝廷正在积极地进行战事准备,派遣了多路军队,向起义军占领的各城发动进攻。庞勋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上当了,赶紧抖擞精神应付战事,中间也一度扭转颓势,跟朝廷军互有胜败

唐军统帅康承训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以骁勇善战的沙陀骑兵为前锋,打得起义军节节败退,不断丢城失地。

起义军的宿州守将张玄稔,眼见官军势大,连夜召集心腹商量,很乖觉地向唐承训送上了降书,并且和官军一起合围徐州,很快就攻陷了徐州。

庞勋在数次作战失败之后,也终于被沙陀骑兵击杀,全军覆没。

04.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庞勋起义开始于

咸通九年(868年)七月,结束于咸通十年(869年)九月,历时一年零二个月,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起眼。但它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当时,南诏不断骚扰边境,朝廷为此调兵运饷,中原百姓承受着巨大的兵役和赋税负担,本来已经苦不堪言。

庞勋起义这么一闹腾,更是劳民伤财,深深动摇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根基。《旧唐书·懿宗纪》记载:

“徐寇虽殄,河南几空”

于是,庞勋起义后没几年,中原地区就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王仙芝起义”(874年)和“黄巢起义”(875年)。彼时朝廷已经疲弱不堪,不得不借助地方势力、少数民族势力等进行镇压。

起义倒是被镇压下去了,但在镇压起义中冒头的各路势力,又开始割据一方,成为朝廷新的威胁。最典型的就是朱温和李克用

朱温在黄巢之乱中崛起,其后成为了大唐的直接终结者。

而李克用的沙陀部落,则是从庞勋之乱就开始崛起。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在平定庞勋之乱中,带领沙陀骑兵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懿宗为表嘉奖,特授予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国姓李﹐名国昌。

李克用又在平定黄巢起义中立了大功,被封晋王,此后长期割据河东。到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一代,正式建立了后唐。

总之,从桂林一场小小的戍兵哗变,到接连起伏的农民起义,再到尾大不掉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步一步推着李唐王朝走向毁灭。

宋祁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可以说是对“庞勋起义”很客观的评价了。

参考资料:

01王贞平:《多极亚洲中的唐朝》;

02.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03.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

02.刘昫等撰:《旧唐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几乎没人拍元朝的电视剧,导演:不是不拍,是不敢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元朝是从1271年到1368年,其奠基人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出生在漠北,年少时经历了很多苦难,备受屈辱之后他的性格变得十分的坚硬同时也更加的冷酷。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之后,先后有攻打了西夏和金,为元朝的建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前,蒙古族并没有文字,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最原始的

  • 唐朝经济研究之一:真实的人口数据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强汉盛唐,代表中国古代两大强势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多元。唐朝结束了隋末的乱世后,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文治武功均达到鼎盛。本文从人口的角度,看看唐朝如何一步步地走向盛世。隋末唐初的人口隋朝鼎盛人口超过4600万。杨坚代周立隋、统一天下后,

  • 朱元璋明明发了免死铁券,为何那些被他杀的功臣却不用免死铁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并不是说免死随时都可以用,绝大多数免死金牌,只能免死一次,有些功劳特别大的,可以免死两次。比如被称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他的免死金牌可以免死两次,儿子也可以免死一次。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最后的结局非常悲惨,不但自己被处死,而且还牵连了自己的家人,于是,一家七十多口,全都被处死。李善

  • 袁天罡:猪上树,大唐灭!唐太宗李世民大喜,可惜没明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是杜甫忆苦思甜之时怀念盛唐光景的诗句,此外还有李白的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由此可见,将唐朝称为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候也不为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以说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万邦朝拜,影响广泛,其中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起到了对唐朝盛世的奠基作用,闲来无事的太宗皇帝曾问国

  • 朱元璋让道士算自己的寿命,道士言“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客观的分析,朱元璋确实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好皇帝,只可惜晚年时候变得多疑起来,把那些跟从自己的忠心大臣斩杀殆尽。在人们的印象里,朱元璋晚年很是昏庸,不仅对自己人下手,还对长生不老的秘术很感兴趣。当然,这也是古代皇帝们的“通病”。包括唐朝著名皇帝李世民也没能逃脱长生术的魔咒。而这,跟他年轻时候形成了鲜

  • 她一生经历四个朝代,嫁过6个皇帝,六十岁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大有为大家说的这段历史就是正史以外的一个女人,她叫做萧皇后,梁明帝的女儿,是个公主,她一生的精彩故事却足以留名千古。这个女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呢?据记载帝王的民间文人野史记载,这个萧皇后一生经历了隋朝、后汉、辽、唐四个王朝,分别嫁给过包括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李世民等在内的

  • 朱元璋微服私访,和瓜农相谈甚欢!为何突然让侍卫杀掉瓜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小时候要过饭、放过牛甚至为了讨生活在黄觉寺当过和尚。最困难的时候,父母双亡都没有钱和墓地来让双亲入土为安。所以朱元璋非常痛恨腐败统治,所以参见了反抗元朝的起义军推到大元建立了明王朝。因此朱元璋也被称为淮右猛虎。事情经过话说这一天朱元璋带着侍卫再次白龙鱼服微服私访。到天到午时的时候非常口渴,恰好

  • 天下大旱,朱元璋让刘伯温想办法,刘伯温答道:杀了此人就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亮与刘伯温,被人们统称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也就是说刘伯温比诸葛亮还要强大一些。刘伯温是明朝朱元璋开国时期的智多星,然而这样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那并没有得到善待,仅仅是册封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低级的官职每个月的工资都很少的那种。刘伯温又叫刘基,起初是个元朝官员,不满

  •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他在位期间,封诸诸王同姓,以郡为国,设士官,希望互相维护,守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发展生产,多次责令县官劝农劝桑,严禁私自安置佃农,废除农耕制度。发布了户籍调整方式,包括土地占用制度、户籍调整、个人账户占用制度等。太康年间,盛极一时。考虑到曹魏后期的严政、颓废、奢侈的生活,晋武帝是“刚仁节俭”。直言

  • 朱元璋问:我何时能登基?刘伯温:正月初四!专家:无法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离开郭子兴后,朱元璋在滁州确立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当时朱元璋在淮西有24个将军,都是军事将领,没有公务员。攻占滁州后,朱元璋有了第一个目标。滁州的老教师李善昌也来了。因为李善昌诚恳可靠,朱元璋留下来陪着他。他最终成为明朝的第一位官员,被称为“小河”。但李善昌只是学者,不是智囊团。渡江后,朱元璋在惠州